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王晓明忆恩师钱谷融:我们为什么习惯于称他“先生”

王晓明
2017-10-03 18:22
逝者 >
字号

【编者按】2017年10月2日,著名文艺理论家、教育家钱谷融先生追悼会在上海龙华殡仪馆大厅举行。细雨蒙蒙中,近千人自发来到现场送别钱老。追悼会上,上海大学教授王晓明代表钱谷融先生培养的众多学生进行了发言。澎湃新闻经授权转载发言内容。

钱谷融先生

送别先生

在今天这个场合,我们做学生的,是可以说以前不好意思当钱先生面说的话了。这样的话很多,今天只说一点:我们为什么习惯于称他“先生”,而非一般的“老师”。

他文章写得好,在学术上有特别的贡献,也是难得的好老师,但我们称他“先生”,还有别的更深的原因:

一个当然是他的透彻,他常常那么随和,也愿意说自己“散淡”,但你跟他久了,就会明白,这绝非只是出自天性,它背后有很深的内心冲突,是出自长久的精神磨练,是把事情看到底了,才可能养成的应世之道,这当中的曲折、智慧和心力,我们虽不见得都能体会,但一定知道,那是我们难以企及的。

另一个,是他的依然率性,虽然洞察世事,决意低调,他却还是多有按捺不住、拍案而起的时候,我们无缘亲见他当年写《论文学是“人学”》、与那些类“御用”的文人们论战的神采,但1980年代和以后,他的屡屡仗义执言,有时甚至言辞相当激烈,却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才是他的精神的底蕴。

第三个,就是他的高寿了,因为这并非一般的高寿,而是一个胸怀志向、却在青壮年时期经受了许多苛待的人的高寿,一种即便如此、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保持宽厚和从容的高寿,这样的高寿里,正有一种极高的尊严在。

从某个角度看,他一生经历的,是一个以各种方式把人往卑琐和功利的方向驱赶的世道,我们做学生的,也正以长短不同的时间,跟他一起经历这样的驱赶。但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有他近距离地给我们示范:即便天地局促,人还是可以保持高洁的品性,涵养人之为人的大器之志。

我深信,这才是这样的时代里的真正“尊严”的“师道”。当我们因此敬称他为“先生”、在这里送别他的时候,我们也该明白,后生者的责任何在。至少至少,他示范给我们的,我们也该示范给我们的学生,和其他远远近近的后生,如此前后接续,我们才配称他的学生,千千万万的师生如此接力,中国和中国人才有未来。

钱先生,感谢您!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