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宗教改革500周年:马丁·路德在沃尔姆斯大会

芮虎
2017-10-05 10:20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路德,克纳拉赫绘

公元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在德国萨克森王国维滕堡王宫大教堂大门上发布了他批判罗马教廷的《95条论纲》。——《世界历史大事纪年表》

500年前,德国维滕堡大学神学教授马丁·路德发起了一场宗教改革,他的叛逆行为在罗马教皇眼里无疑是该当死罪,而在充满改革精神,渴望人文自由的欧洲人眼里,他却是一位伟大的圣人。

三年多来,罗马教皇不断下令,从革出教会到火刑伺候的威胁接连不断。然而,在萨克斯国王的保护下,马丁·路德有惊无险,安然无恙。最后,神圣罗马帝国在沃尔姆斯召开帝国大会,再次将对马丁·路德的处置纳入议事日程。路德被命前来沃尔姆斯接受审判。

维滕堡教堂大门

500年前,即1517年10月31日,德国东部维滕堡大学的神学教授马丁·路德,将他所撰写的《95条论纲》钉在维滕堡王宫教堂的大门上,对罗马教皇的宗教政策,特别是“赎罪券”的发行提出质疑,提出基督教信仰依据应该来自《圣经》等与罗马教廷相悖的学说。这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新的一页,并开创了欧洲政治文化自由的先河。

为此,马丁·路德受到罗马教廷里奥教皇的严厉处分,多次受到传唤去罗马接受处罚。而马丁·路德所在公国的弗里德里希国王却撑起保护伞,拒绝让自己的修士去罗马受审。期间,马丁·路德去德国南部的奥格斯堡接受传讯,却坚持不收回自己的主张,险遭杀害。幸好他受到老师的保护,及时逃脱回到维滕堡。

这期间,由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于1519年1月驾崩,其孙子西班牙国王卡尔一世继位,受到罗马教皇的阻止。同时,在罗马帝国皇帝及各公国与教皇之间存在着复杂纷乱的矛盾,马丁·路德案从而得以一再拖延。不过,这一日终于来到,马丁·路德于1521年3月26日收到来自沃尔姆斯帝国大会的传讯通知。

于是,在1521年4月16日,德国莱茵河畔的古城沃尔姆斯迎来了一位名声远扬的客人,同时,他在罗马教皇的眼里,也是一位非常危险的人物,对于他本人,这次无异于自投罗网,他就是马丁·路德。

历史何其相似!沃尔姆斯是教皇通过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大会来对路德判处死刑的城市,位于莱茵河畔。而位于德国南部的另一座古城康斯坦茨在路德之前的100多年前,也举行过类似的帝国大会。在那里,当权者对捷克著名的宗教改革者胡斯进行了审判。尽管,当时的皇帝曾向胡斯担保,他会平安回家的。可是,最终胡斯还是在那里被送上木柴堆活活烧死。

这次,路德来到沃尔姆斯,在中世纪欧洲人的眼里,他将会是第二个胡斯吗?

路德城门

笔者在500年后五月的一个日子,来到沃尔姆斯,瞻仰路德当年在这里短暂停留的遗迹。晴空万里,空气清澈,莱茵河波光粼粼。遥想当年,在中世纪的黑暗日子里,路德犹如一颗灿烂的星星,站立于帝国大会上,毫不畏惧死亡,坚定地宣讲自己的信念,不禁感慨不已。虽然,500年前的建筑在沃尔姆斯早已经灰飞烟灭,然而,路德纪念雕塑却屹立在市中心,离当年帝国大会会址不远的公园里。路德当年下榻的地方,还铭刻着那个历史不能忘记的日期。

路德塑像

瓦特堡路德故居

38岁的路德在沃尔姆斯只待了10天,他的命运却让世界做出了巨大改变。

在沃尔姆斯举行的德意志罗马帝国大会,由新上任的皇帝卡尔五世主持,召集了当时欧洲包括各国公爵,帝国大臣以及自由城市市长等的重要人物。这次大会从1521年1月27日开始,直到5月26日结束,历时四个月之久。在今天看来,这样的会议效率固然不高,然而,却解决了不少重要问题。比如帝国各地税收以及防务的分配与规划;作为帝国皇帝同时也是西班牙国王的卡尔五世,与他的兄弟费迪南统辖的哈布斯堡王国边界的划分;帝国对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威胁所采取的对策等等。虽然,路德的出席,不属于大会的正式日程,却是人们特别关注的事件。

这期间,由于皇帝以及各地王公贵族们的莅临,沃尔姆斯成为当时欧洲的中心,这里聚集着政客、骑士、媒体、文化人、投机商人、三教九流、变得狂躁,热闹、繁荣,同时,红灯区繁忙、酒吧兴旺,酗酒,斗殴,强权相争、欺凌弱势群体,每日都有人死于非命。

路德在沃尔姆斯大会

弗里德里希国王

1521年1月中旬,在沃尔姆斯帝国大会正式开始时,萨克森国王智者弗里德里希携枢密大臣施帕拉汀已经莅临这里。路德与施帕拉汀只能通过书信联系,传递相关信息。2月13日,是圣灰节星期三,罗马教廷的使节阿勒安德尔在大会上用拉丁语做了三个小时的演说,谴责路德的异端邪说,并宣称,他要对路德进行判决。他所选择的日子非常合适,因为圣灰节是复活节前的赎罪节,正好对路德的邪说进行批判。阿勒安德尔交给施帕拉汀一纸要点,要求他转告路德,对上面的问题须一一收回自己的观点,否则,教会的巴比伦监狱在等候着他。

然而,路德写信告诉施帕拉汀,如果要他收回自己的观点,他将不会去沃尔姆斯;但是,如果因为他是帝国的敌人并判处其死罪,他将欣然前往。他决心为自己的教义而牺牲。而在另一封写给别人的信里,他写道:

“我不是要为自己担心,而是为耶稣基督最强大的对手担心,为凶手的最高的策划者与教师们”担心,他们绞尽脑汁企图毁灭耶稣基督。“我的耶稣基督将会给予我灵,让我在生命中鄙视这些撒旦的仆人,并在死亡里战胜他们。”

期间,路德还有时间回复萨克森王子小弗里德利希的问题,这个问题是,耶稣是否也会常常睡觉休息?路德回答:《新约福音》虽然没有巨细无遗地记载耶稣的日常生活,不过,可以肯定,他是常常会祈祷,节食,如厕,讲道以及行神迹的。路德写道:作为人的耶稣也是完全肉身的,凡人所行之事他也必行。

路德烧教皇圣谕

3月26日,在复活节日期间,路德在维滕堡收到了来自沃尔姆斯的《圣谕》:“鉴于你近期以来的布道与书籍,需要你到场为之做出解释。”《圣谕》里没有要他收回自己观点的说法。路德向来没有保存信函的习惯,这次却是例外。他收藏了这封官方文件,并知道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

4月2日,路德和友人以及其他支持者开始出发去沃尔姆斯。其中有来自波莫瑞地区的贵族苏阿维,皇帝宣谕官施图尔姆,此人后来成为路德宗教改革的重要支持者。

这次旅行,几乎横跨今日德国的版图,从东到西绵延500多公里。历时10日。路德没有选择步行,而是选择了马车。为此,维滕堡市政府资助了20个金币,路德的老朋友朗格也资助了1个金币。这些钱也只能刚好敷用旅程。

这支旅行队伍显得浩浩荡荡,前面是皇帝宣谕官,袖套上佩戴着皇帝赐予的鹰的标志,带着两名身着铠甲手持长矛的武士开路,都骑着马。后面跟着马车,载着名声远播的客人与同伴。路德所到之处,人们争相观看这个即将要被烧死的圣人或者异端邪说者。路德的母校厄尔福特大学为路德的莅临准备了盛大的欢迎仪式:校长亲自率领60名骑士前来迎接。路德的旅伴苏阿维把路德经过厄尔福特城比作耶稣的棕榈礼拜日。后来,路德也在给宗教改革同道梅兰赫通的信中写道,他感到惊奇,不知是否是撒旦用如此豪华的场面来试验自己,还是即将到来的沃尔姆斯牺牲的一个前兆。

车过莱比锡,市议会议员们还为他准备了葡萄酒接风。这次旅行对路德而言,不是如教皇警察所称的那样是一条耻辱的道路,而是一次胜利的征程。

在这期间,沃尔姆斯聚集了欧洲最重要的人物。同时,这里充满了传言,路德是否出席大会也成为人们喝啤酒时的热点话题。有位教士问:“他现在在哪里呢?他缺席了,不可能来了。”事实上,施帕拉汀也曾善意地警告过路德,要他别来沃尔姆斯,那里凶多吉少。

然而,路德对施帕拉汀倔强地写道:“我们要进入沃尔姆斯,即使所有的地狱看守以及掌管天地的威权都加以反对。”

一年后,路德在给弗里德里希国王写信回忆道:他一定要进入沃尔姆斯城,“即使在那里魔鬼聚集,多如那里屋顶的瓦片。”路德在后来多次回忆这种目标明确的行动,并感到自豪。米可尼乌斯后来写道,路德是下定决心接受这次传讯的,他当时说,“即使是他们烧起了一堆大火,火焰烧到沃尔姆斯到维滕堡之间的天空,即使是步入巨怪贝希摩斯嘴里的巨牙之间,既然他被要求出席,就必定出席。”

这期间,四处散布的具有讽刺意味的传单,也引起了沃尔姆斯城里的紧张气氛。传单的内容,有的请求耶稣基督,圣母玛利亚,神圣的大主教们,所有的圣人,保佑德意志民族,不仅仅是让这里免遭暴雨,狂风,同时也免遭教皇的暴政。

另外,还有各种漫画在沃尔姆斯流传,有的漫画把罗马教皇画成了一头驴子。而有的漫画却把路德画成一个受到魔鬼操纵的代言人。

有人祈祷保佑马丁·路德,这位基督教信仰的支柱,他即将进入沃尔姆斯城,保佑他免受一切诱惑与威胁。

4月16日,路德的车队抵达沃尔姆斯,大街上挤满了2000多名观众,夹道欢迎。他下车的地方,今天被命名为路德城门。当路德从马车上下来时,教皇宣谕官阿勒安德尔走上前去,紧紧抓出路德。这时,一位修士走上前来紧紧拥抱路德,并三次抚摸路德的长袍,仿佛面对一位圣人。

人们把路德安顿在圣约翰骑士团客栈,那里下榻的还有帝国世袭内廷大臣,以及几位贵族骑士和别的骑士团成员。这是一间高贵的住所,位于帝国大会举行的大厅近处。

过了几日,在一个下午,路德的时间到了。他出席帝国大会,来观看的人是如此之多,路德只能通过他客舍的花园悄悄地从后门进入会议大厅。

“许多人爬上周围的屋顶,想一睹路德博士的容颜,”目击者报导,并有意识地引用了《圣经》里关于耶稣在棕榈礼拜日对着众多听众的描述。

路德走过德意志大公行列的面前,其中有几位向他表示鼓励。马丁·路德身穿黑色的僧侣长袍,相比于王公贵族们华丽的服装实在显得简朴,他们身着国服,佩戴黄金项链,珠光宝气,头戴闪亮的冠冕。上面还坐着年仅21岁的帝国皇帝卡尔五世,更是威严高贵。路德的穿着没有任何装饰,只是一袭圣约翰修士的黑色长袍,腰间系一条皮革腰带。头顶光秃的部分又大又亮,下面茂密的头发也刚刚修剪过。

致贵族公开信

帝国大臣简短地指示路德,他对于问题,只需要简单回答是与否。问题首先是用拉丁语提出,然后用德语宣读,这样,不仅仅是能够让在场的学者明白,也能让那些德意志贵族们明白。在一张宽长凳上,摆放着路德撰写的著作,包括他这几年撰写的《关于教会特权制的改革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信》、《论教会的巴比伦之囚》和《论基督徒的自由》等文章。

《论教会的巴比伦之囚》

路德手迹

在那个时代,没有报刊、电视乃至网络,但是由于德国古腾堡印刷术的发明,欧洲文化传播日新月异。在这期间,路德的著作多达81种尽悉出版,并翻译为多种语言,多达653次印刷。正是由于先进的印刷术革命让马丁·路德成为当时欧洲的一位明星。

特利尔主教秘书主持对路德的问话,他向路德提问,他是否承认这些书籍是他所撰写的,当然他也可以对此加以否认。

这时,维滕堡大学法学教授,路德的法律顾问叫道:“展示书的名字!”

于是,路德的著作书名被一个个地大声地念出来,让在场的听众都能清楚地得知,路德是如何对教皇及其教廷进行攻击的。

帝国大会场景

帝国大会主持人期待路德,只是对问题简单地用“是”和“不是”进行回答。不许他进行辩论。这种限制令路德感到不知所措,他甚至感到有些生气。照他的设想,应该有50名神学教授在场,与他唇枪舌战,而面临的却是“这些书是你写的?是的。你愿意将它们收回吗?不。”然后就此受到判决。

他的声音也变得微弱起来,被吞没在宽敞的大厅里,站在后面的人很难听清。路德说,关于信仰和灵性天堂幸福的问题,是与神的话语有关,是天上与人间的最高最大的宝藏。所以,如果不加考虑地言说,就会对我造成错误评判和危险处置。最后,路德小声地向大会申请延期。

这应该令大厅里广大的听众非常失望。然而,这确实不失为一个灵活的策略,他的请求为自己的出场增加悬念,并且控制了会议发展过程,使自己有机会获得第二次可能,再次在大会表述自己的观点。

路德获得了思考时间,被命过几日再来听证。

后来,据路德的支持者回忆,到场的一些帝国代表警告路德,他应该是作为一个人来处置,是肉体而不是心灵的死亡,因此不必害怕。

有人将路德在沃尔姆斯的出现比喻成基督在受难的路上。路德来到帝国大会,是要利用这个欧洲最大最有影响的平台,将自己的信念大声讲出来。对此,罗马教皇的代表亚历山大从一开始就向权贵们提出了警告。

后来,有传说,在接待马丁·路德时,他被送上一杯毒酒,感谢上帝,在他没有喝的时候,杯子就在手中破裂了,路德再次逃脱一劫。

事后,路德常常讲,“其实我对这些都毫不恐惧,上帝可以令我如此优秀。我不知道,我是否今天还能如此优秀?”

这期间,帝国大会讨论了别的议题。路德在4月18日下午再次被传唤,并且在外面等候了两个小时,才轮到他听证。这一次,他被带到了一个更宽敞的大厅,里面坐满了人,甚至有一些大公都只能站着。路德后来回忆到,刚进入大厅时感到一片黑暗,只有一些燃烧的火炬照亮大厅。帝国皇帝宣喻官再次重复他在前几天提出的那个问题,路德也再次用轻声然而坚定声音回答,首先是用拉丁语,然后用德语,同时,作为一个人用这样一种“不是在皇宫里生活的,而是在修道院里生活的人”的表达方式。他向在场的皇帝和国王们表示歉意,因为他必须向各个阶层表达自己的思想,所以有的内容可能不合他们的口味。他承认,他写了那些书,但却不能使用同一种文风。有时,他使用了朴素而清楚的神的话语来布道。在另一些场合,他对罗马教会的假牧师进行了抨击。有时,他只是给一些人写信,让他们知道,对罗马的专横予以维护和支持是错误的。

路德在大会上大声说,他不能收回那些书籍,否则,“将因此让所有的那些先知消失,因为他们对基督的民众说过:和平,和平!而结果却不是和平。”

皇帝的辩护代表被激怒了,责备路德“没有正确地回答问题,不应该使用锋芒毕露的话语,而应该用一种简单的,平和与正确方式回答,他是否收回自己的观点。”

路德回答道:“因为我的良知紧系于神的话语,所以我不能也不愿意收回,如果做了对良知相悖之事,是危险且是不能的。神助我,阿门。”根据帝国大会官方的记录,路德用这句话结束了自己的回答。而在维滕堡出版的大会报导的民间版本中,路德却是这样作结的:“我站在这里,别无选择。神助我,阿门。”也许,他事实上没有讲过这句话,而这句话却迅速家喻户晓,它表达了路德出席帝国大会的牺牲精神。

路德讲完后,会场上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然而,时间已近深夜,帝国大会即将结束。后来又发生了什么?有人记载:“然而西班牙人(卡尔皇帝的随处)对神的仆人马丁博士却加以鄙视和嘲笑,在路德从判决大厅走回自己旅馆的时候。”据称,有人听到他们在叫喊:“把他送上火堆,送上火堆!”

罗马人咆哮要喝路德的血,他们的帮凶是来自迈因茨和梅尔斯堡的主教。路德对此表情冷静。特利尔主教思考之后发话:“我看不出来有什么理由可以判他的死罪。你们呢?有吗?我要让他走。”路德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然而,那个神父叫道:“你应该把他烧死!”因此,他们把路德的著作放在一堆柴堆上,上面放着路德的画像。左边是胡腾的著作,右边是卡尔斯达特的。然而,当火把书籍都烧成了灰,而路德的画像却完好无缺。传单的题目是马丁·路德博士的受难。

马丁·路德自己也将沃尔姆斯之行比作耶稣的受难之路,并相信,他与基督的道路相似。

路德纪念碑

路德呼吁的“良知”意思是,人类的思考自由,是单体的个人为自己的行为做出决定,这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也许,路德的思想于此略为不同。事实上,德语的“良知”(Gewissen),路德常常使用的词语,是与“知识”这个词紧密相连的。

路德对于人因信仰得救引用了《新约》里的话语:“因为神的义,正在这福音上显明出来。这义是本于信以致于信。如经上所记,义人必因信得生。”(《罗马书》1-17)

路德快乐而安详地回到旅馆,对在场的人说:如果他有一千个头,即使都被砍掉也不会收回自己的观点。

当他从人群中穿过的时候,他感觉到了奥格斯堡的人文主义者普丁格尔在那里。路德对他说:“普丁格尔博士,你们也在这里?博士,您的太太和孩子们呢?”

回到旅舍,弗里德里希国王表示满意,然而,施帕拉亭却忧心忡忡,他嗫嚅道:“神父博士马丁在皇帝先生和所有的公爵以及帝国代表面前的讲演是好的,但是,在我看来却太放肆。”

即使那些对路德的神学理论不感兴趣的人,对于路德在沃尔姆斯的反抗行为也表示震撼。因为作为一位普通的修士,可以如此坦然面对当时欧洲最有权势的人,实在需要极大勇气。由于天主教方面拒绝与路德进行辩论,这成就了路德的道德以及文化上的伟大胜利。他对一个深沉的很难撼动的专制社会实施了一次彻底的令人震撼的行动。事实上,这将欧洲社会在这之前的一切陈规陋习进行清扫,颠覆了中世纪统治数百年之久的旧世界秩序。

很快,路德在帝国大会上所谈到的“论争与分裂”的现象就出现了。人文主义者胡腾对这件大事给自己的“神圣之友”写了两封信,信中告诫路德,勇敢而坚定地坚持自己。同时,还警告了那些“狗”,他们是路德的反对者。谴责对路德的书籍焚烧,呼吁人们要男子汉地起来反抗女人气的主教。这两封信很快被印刷并流行开来。

西京根,莱茵河上的一位骑士,手里掌握着一支武装部队,向富裕的城市收取保护费,也对路德表示敬佩并支持。当时,道路交通不安全,常常有骑士和强盗抢劫过往客商。在沃尔姆斯帝国大会期间也时有发生。

胡腾向西京根证明,路德的行为是正确的,于是西京根邀请路德,去自己所控制的艾贝恩堡避难。对此,路德表示了非常谨慎的婉拒。事实上,西京根骑士向路德提供的不仅仅是武装保护,他们还准备拿起武器,保卫新教。后来,西京根和胡腾的起义先后受到帝国军队的镇压。

路德纪念碑

1521年4月18日夜晚,皇帝卡尔五世在沃尔姆斯亲笔起草了对路德的处理。他避免自己对路德做出神学上的判决,而是隐晦地写道:“我们的祖先,以及基督教的公爵,对于马丁博士所反对的罗马教会的尊崇并没有减少。”他表示,一个单独的修道士就能够将神学理论搅乱。因此,路德与他的跟随者将必须被革出国家与教会。这对于教会与传统都是一个不言而喻的决定。

5月26日,沃尔姆斯大会结束的次日,路德已经离开了这里,皇帝卡尔五世正式签署了《沃尔姆斯圣谕》,宣布路德是不受法律保护的人。在文书里,卡尔皇帝用了一个当时的习惯用语“Vogelfrei”,本意是“自由的鸟儿”,事实上是不受法律保护的人。

帝国大会在1521年5月26日宣布执行皇帝于5月18日签署的沃尔姆斯敇谕,即遵照教皇对路德做出的《逐出教会通谕》,禁止帝国全境对路德支持或收留,禁止阅读和印刷路德的文章和书籍,马丁·路德人人皆可得而诛之。而这个《剥夺法律保护令》是在帝国大会正式结束之后公布的,于是,其法律效力受到人们质疑。然而,路德却受到了大公爵的护送。后来,卡尔五世对此表示遗憾,因为接下来的宗教改革运动使其帝国的一统四分五裂。

路德在1521年5月4日,在回家的路上,经过巴德 利本斯泰因的一座森林时,被弗里德里希公爵的骑士秘密绑架,带回国内的瓦滕堡隐藏起来。

两天之后,路德在写给克拉纳赫的书信中写道:“在短期内应该保持沉默经受折磨。你们不要这样轻微地看我,你们要如此轻微地看待我。”

在瓦特堡古堡里,路德第一次把《圣经》从拉丁文翻译为德文,让普通的平民百姓能够直接聆听上帝的话语。同时,让高地德语成为德国各地的通用语言,在语言的层面上,使碎片似的德意志大地的贵族领属地得以统一。

马丁·路德不仅仅给欧洲留下了宗教改革的胜利,同时,也给欧洲法国大革命时期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奠定了思想基础。他说过:“藉由信仰,基督徒在世上皆自由之人,而不必臣服于任何人;藉由博爱,基督徒乃服侍众人之奴仆,可臣服于任何人。”

谨以此文纪念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500周年。

路德签名

(2017年10月1日于成都翡翠居)

参考书目:

Lyndal Roper: “Luther:Der Mensch Martin Luther”, 2017

Horst Herrmann: “Martin Luther. Eine Biographie”.1999

Reinhard Schwarz: “Luther”.

Gerhard Ebeling: “Martin Luther”.

Martin Brecht: “Martin Luther”.

Julius Köstlin: “Martin Luther”.2012

Cornelia Dömer: “Mit Martin Luther unterwegs: Ein biografischer Reiseführer”. Hänssler, Holzgerlingen 2008

【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

    责任编辑:徐崚怡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