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绿水青山锦绣图 五年显成效,最美在今朝

2017-10-06 14:0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大自然怀有崇高敬意,对生态规律素有深刻感悟。师法自然,薪火相传。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大力建设美丽中国,全面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系列制度不断强化,出硬招、下重拳,环境治理成就斐然。

以民众最为关注的空气质量为例。据统计,今年3-6月北京地区PM2.5浓度连续四个月实现历史同期最低,同比下降25%。不仅在北京,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展开的五年来,京津冀地区下降33%,长三角地区下降31.3%,珠三角地区下降31.9%,全国空气质量达标城市从3个增加到84个,全国空气优良天数达到了78.8%。各省市的空气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各地人民有目共睹。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宁可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因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道出了人民的共同期待,阐明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和目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促发展

从最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提出的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建设,到2007年提出的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理论,再到2013年,党的十八大正式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形成五位一体总布局,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日益突显。

今年6月5日,第46个世界环境日,我国确定的主题便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众所周知,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最具代表性的“金句”。随着实践的深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述经受了事实检验,越来越成为社会共识,为中国发展注入越来越强大的正能量。

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他强调,“‘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如果其他各方面条件都具备,谁不愿意到绿水青山的地方来投资、来发展、来工作、来生活、来旅游?从这一意义上说,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也就是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经济发展决定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态环境决定人们的生存条件。要想兼顾发展和保护,核心即正确处理二者的辩证关系。同时,他指出,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指引的是敬畏自然、尊重规律的发展。恩格斯曾告诫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构成了一个命运共同体,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

“如果仍是粗放发展,即使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目标,那污染又会是一种什么情况?” 这是2013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发表讲话时,提出的重要一问。他给出的答案是,“届时资源环境恐怕完全承载不了。经济上去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大打折扣,甚至强烈的不满情绪上来了,那是什么形势?所以,我们不能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仅仅作为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指引的是更有质量和效益的发展。一个地方的发展,有没有含金量,不能光看经济指标,还要看创新、生态、社会效益、可持续性等方面的表现。习近平强调,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当前,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逼近极限,在快速发展中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明显的短板。突围破局,路在何方?生态恶化的病根在于发展方式之弊。只有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发展方式,把发展的基点放到创新上来,让绿色发展理念重塑发展方式,才能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取得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发展实绩。

绿色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中的重要地位逐渐确立起来,5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生态文明的认识与实践已经站在了历史的新高度。

大力治污染,落实出重拳

生态兴则文明兴。中国对于人类发展规律,除了有清晰判断和清醒认识,还有力度强、见效快的超强行动力。2013年开始,中国以前所未有的政策密度向污染宣战。“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接连出台,各项生态保护管理规定落地实施。以党中央为核心领导,各级机关大力推进政策落实,铁腕治污。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已经开始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全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全国林业血防工程等多项重点生态工程。总的来看,这一系列工程已经成为中国政府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湿地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等国际公约的标志性工程,每一项都在世界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投入超1100亿元修复海洋生态,投入600亿元修复80万公顷矿山,投资累计超过363亿元建设中国最大生态建设工程——退耕还林……五年来,国家大力投入财政资金进行生态治理。与此同时,全面淘汰落后产能,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迈出至关重要的一步。中央环保督查组进驻31个省市区,问责任超万人,确保做到“源头严防,过程严管,结果严查”的生态环保制度框架。

习近平在出席2016年G20杭州峰会时总结说“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个朴素的道理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认可。”五年来,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逐渐深入人心,取得显著成效。

五年显成效,最美在今朝

五年后的今天,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初见成效,多项治理水平走在世界前列。

中国成为全世界唯一一个全面禁止砍伐天然林的国家;

中国实现荒原变林海的奇迹,塞罕坝112万亩林海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从东北大小兴安岭,到西南横断山脉,每年造林一亿亩;

全国生态保护区从553个增加到602个,85%的野生动物种群、65%的高等植物群落得到有效保护;

全国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从62.8%上升到73.4%;

全国沙化土地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治愈荒漠化成果走在了世界最前面。提前实现2030年联合国沙化土地0增长奋斗目标,获联合国盛赞;

90万辆新能源汽车减少300万吨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排放,中国成为全世界新能源汽车第一大国,销量和保有量占世界半数。

这一切都印证了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所指出的“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顺应时代发展,在新的时代挑战下,及时准确地指明了国家发展的新走向。正如2016年习近平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所说的那样,“建立绿色屏障,人们都应该生活在绿荫之中,这些是我们的努力方向。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撸起袖子加油干。”

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曾说,“中华文明历来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当代中国领导人,以祖国“高颜值”为目标,还原青山绿水,让蓝天更多。这正是传承古人伟大的精神思想,结合时代特征的重要实践。

五年来,在总书记的带领下,绿色发展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不断升级提速。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已是全社会的共识。一个天蓝、地绿、水清的大美中国,正在重回身边、重现眼前!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