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近四小时直播追忆李蔷华,上海文艺界和万余观众共聚云上

澎湃新闻记者 潘妤  实习生 徐香君
2022-05-19 18:21
来源:澎湃新闻
文艺范 >
字号

2022年5月18日,京剧表演艺术家李蔷华去世整7天,这一天,也是中国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首批“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1周年的日子。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特别策划了一场历时三个半小时的网络追思会,包括李蔷华的亲人关栋天等,以及众多学生、好友,还有来自上海文艺界和戏曲界的众多人士一起相聚云上,共同缅怀李蔷华先生,追思会持续了近四个小时。截至今天,已有万余人在网上一起观看参与了追思活动。。

1980年,李蔷华与京昆大师俞振飞结为连理,之后进入上海戏曲学校执教至退休,并不时参加舞台演出。而这场追思会也是由上海戏校校长张军策划的。张军为此写了一封深情的信表达了缅怀之情。他在追思会上说道,“1980年,您来到上海戏曲学校,不仅广种桃李、教书育人,还在学校的艺术委员会担任委员,为学校的教学和发展出谋划策。40多年来,戏校的老师和同学们已经习惯了李老师陪伴在我们身边,受教于李老师的人,无一不从李老师的高超技艺和崇高品德中得到过滋养。”

作为俞振飞昆曲小生艺术的传承者,张军自小就经常去拜访李蔷华,“在平日里,无论何时,您都给人以温婉端庄的感觉,一如在剧中饰演的角色,很难说这不是因为您时刻都沉浸在戏曲的光芒和乐趣之中。”他犹记得在听说今年要举办纪念俞老诞辰120周年演出时,李奶奶眼神里闪烁出的光芒,“那种光芒啊,是您用生命最后的力量在给我们期许,给我们鼓励。”

李蔷华和张军

李蔷华之子关栋天也是一位京剧表演艺术家,他在追思会最后代表家属发言,回忆母亲往事,几度哽咽。

关栋天回忆起李蔷华的艺术人生,说,“老妈是从14岁就开始唱戏了。这一代的艺术家,特别热爱艺术,对自己要求严格。她在政治上也是一直要求进步的,我是1956年出生的,在没生我之前,她就已经入党了。去年建党100周年,还专门给老妈颁发了一枚老党员的奖章,所以她们这一代人真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太多太多了。

“她是程派嘛,对程派的艺术崇拜得五体投地,说程先生怎么来她就怎么来,绝对不会越雷池一步。但其实她除了程派戏之外,在创作戏上,也是很有成就的。1966年以前她演过很多创作剧目。那时候在武汉京剧团,大家公认的台上最好的两位,男的高盛麟先生,女的就是我老妈。他们的艺术功底是不得了的。他们这代人,我觉得是高调唱戏、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在我的印象中,1984年我来到上海,陪着俞振飞有各种社会活动,经常有合影,老妈他们从来就是站在旁边,都不往中间凑。这个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这个谦虚不是装出来的谦虚,有时候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做一个月的好事也不难,可是要一直做下去,这就是个很了不起的事。”

整场追思会有来自全国的30余位嘉宾参与,包括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中国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主席、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总裁谷好好;此外,昆曲表演艺术家蔡正仁、岳美缇、梁谷音,京剧名家李佩红、张火丁、史依弘等也都参与了追思活动。画家程多多、电视主持人曹可凡和何卿、演员李宗翰等也都发言追忆了相交甚厚的李蔷华先生。

以下是部分嘉宾的发言摘选:

李蔷华和俞振飞

黄昌勇(上海戏剧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李蔷华先生,我觉得首先对我们来说就是要继承她对艺术的这种执着的、持之以恒的这种精神。从6岁开始学艺,然后16岁登台,一直到晚年,都对京昆艺术孜孜以求,而且取得了瞩目的巨大的成就。我觉得这是我们对她的精神,尤其是作为学校,我们要高度重视与继承。

第二个我觉得李蔷华先生,虽然她1980年才到上海,到我们学校来教书,但是我们知道她的传承校内校外都有。在校内他平易近人、以身作则,有高度的责任感来培养我们的年轻的京昆艺术人才。但是他在校外也有很多世俗的弟子,特别是对程派的传承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三个方面就是要继承李蔷华先生留下的珍贵的艺术遗产,特别是程派的这些经典的艺术遗产,这些都是我们后面要做大量的工作进行整理、传承的。大家都很清楚京剧在中华文化中的一个地位,它是中华文化的符号,具有标志性的价值。李蔷华先生,她的贡献是卓越的、巨大的,是一笔更加需要我们挖掘、整理传承的艺术遗产。

尚长荣(中国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京剧表演艺术家):

巨星陨落,艺坛齐哀,斯人去矣,痛心同悼。蔷华老师走了,是中华梨园的巨大损失。她是中华艺坛之娇子,程门艺术之祭酒。她肄业精进,誉满全国。对晚辈悉心教导,她典雅的声情并茂的戏曲形象,洒满了神州大地。她把她的一生献给了崇高的民俗戏曲艺术事业,她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立雪程门初啼莺,春晖梦里犹见青,桃李满枝星璀璨,却迈沉船衔古今。蔷华老师,您永远在我们心中。

谷好好(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主席、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总裁):

李蔷华先生说过,不管学什么戏,要热爱,要体会。学戏演戏不容易,观众喜欢我们就尽到责任,这是对戏曲的热爱,对舞台的眷恋。蔷华先生醉心于程派并一脉相承,只问耕耘,不计荣名。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蔷华先生崇高的艺术追求,坚定的理想信念,为后人留下了热爱艺术、文化自觉的宝贵遗产。

蔡正仁(昆剧表演艺术家):

在继承发扬程派艺术方面,在程派的众多弟子当中,蔷华老师是非常突出的,是非常有成就的一位艺术家。她在俞振飞老师的晚年,对俞老,非常热爱,对老师无微不至地帮助、敬爱,使俞老度过了非常幸福的晚年,我们后辈感到非常感动。所以蔷华老师的逝去,我们感到非常的痛苦和悲哀,但是我相信,蔷华老师走了,蔷华老师对事业的热爱,对工作的认真,对俞老的恩爱,都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我们将永远地怀念蔷华老师。

岳美缇(昆剧表演艺术家):

师母(李蔷华)刚来上海的时候,有会儿我去拜会老师(俞振飞),就见师母忙里忙外收拾东西,看到老师的汗衫打着补丁,被子又破又旧,险些落下泪来。她说,“既然我来了,就要让俞老吃好、穿好。”

梁谷音(昆剧表演艺术家):

今年初二,我和其他两位朋友约了李蔷华老师去她家中拜年,我们一推进门,只见她穿着一套红衣服,早就等待在这里,脸上堆着如春风般的微笑,轻轻柔柔地道出,你们来啦,你们来啦,你们好啊,欢迎你们。然后紧紧握着我的手,谈了一个半小时,窃窃私语,温暖万千。最后关栋天说,妈,五点半到了,我们该去吃饭了,春节饭点不等人。我们就在依依不舍的情绪中告别了。

李佩红(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院长、京剧程派名家):

2002年上海电视台举办春节戏曲晚会彩唱,有个《锁麟囊》,当时有新艳秋和李蔷华老师的学生,两位大艺术家带着两位学生。我那时候从北方赶过来,见到李老师的时候,她面带慈祥的微笑对我说,佩红,你带的东西都带齐了吗?如果有什么不够用的,我这里都有。这一句话,像暖流一样温暖着我。

张火丁(京剧程派名家):

李蔷华先生的去世,是程派艺术的重大损失。记得当年我在为程砚秋先生音配像期间,李老师专程赶到北京为我说程派名剧《碧玉簪》,她教戏的认真细致,让我至今很难忘。2004年,程砚秋先生诞辰100周年演出,李老师演出的剧目是程派名剧《江油关》,她当时的戏服绣花非常独特,我有意带回北京复制一件,但没想到她当时就送了我这件衣服,让我感到非常感动。她虽然离去了,但她的音容笑貌、舞台风采永远留在大家心中。

史依弘(京剧梅派名家):

2011年,我第一次唱了程派的《锁麟囊》,当时心里很忐忑,在舞台首演的时候,我没有想到李蔷华老师偷偷来看戏,而且是坐在二十几排,到中场休息的时候,才有工作人员把她带到当中。得知这一消息,我感到很内疚也很羞愧,因为我没有勇气请老师来看戏。但是没有想到看完戏后老师给我了莫大的鼓励和支持。

2017年我再次演出《锁麟囊》的时候,我就去老师家请教,从头到尾给老师看了一遍,希望老师给我更多的指教,老师一段一段给我唱,一段一段给我听,包括定位怎么走,水袖该怎么走。收获很大,同时老师也说,你应该多实践多学。

李蔷华剧照

曹可凡(电视主持人):

当时为了东亚运动会筹款,请俞老来演唱《春闺梦》,是清唱。当时俞老跟我说,昆曲是童子功,所以张嘴就来,完全是肌肉记忆。但是京剧呢,因为年纪大了,唱词有些记不住,那天来台上演唱,蔷华老师有一张很大的纸,把唱词用很大个的字抄下来。俞老在台上唱,然后蔷华老师就拿着唱词给余老看。

李蔷华老师认为程派的艺术精髓不是随便都可以学到,一定要从头开始,把程派的艺术要掰开了揉碎了,把里面的精髓一点一点学过来。她一生就是这样。

她年轻的时候,一个女孩子,唱戏唱红了,受到了很多的诱惑,但是能把持住自己的底线,为了自己真正对艺术的爱,来走出人生的美。蔷华老师的这一点使我印象十分深刻,就是不为名利所左右,执着地去从事自己所热爱的表演艺术。

何卿(电视主持人):

经常受邀去关老师家吃饭。关家的饭桌让人读懂什么叫做“戏曲就是生活”。很多人是把戏剧当事业,更热爱者是当作志业,可我在李奶奶这样的大家庭里感受到的是,戏剧就是他们的生活。他们没有一顿饭是离开戏的,大家时常是边吃边放着戏曲频道。比如已经演完一轮的《商鞅》,在吃饭喝茶的时候,他们依然在讨论着每一个细节,每一个重音。饭后一家人聚在一起看戏曲频道,就像体育赛事看现场直播一样,各种点评吐槽着急,此起彼伏。每每这个时候我就能感受到,李先生她的眼睛会突然亮起来,身体也会慢慢坐直。   

她几乎不说话的,但当大家聊到戏的时候,她就会眼睛亮起来,侧着耳朵,嘴角上扬着,非常慈悲的眼神看着我们。我想这一幕我永远也忘不了,因为戏剧也就是她的生命。最后我想用一句网友的留言来结束,他说:“天国邀您赴高台,再唱国韵传云霄。”

李宗翰(演员):

我出生在武汉,外婆外公和李奶奶是世交,妈妈也是李奶奶的忠实粉丝,也是因为李奶奶,我妈妈考入了武汉戏曲学校。1980年代来到上海想进修,当时李奶奶就让俞振飞先生写了一封信,安排了很多事情。当时我经常和妈妈一块儿去李奶奶在高安路的家。在李奶奶家,她传授了《锁麟囊》《江油关》等戏,我们也亲眼看到了她对俞振飞先生无微不至轻言细语的呵护。后来我来到上海发展,奶奶对我也是非常关心关爱,每次见面,一直会拉着我的手,乖乖你要好好的,有女朋友了没有。然后我就会亲亲她。她是那么慈祥和蔼的老人,这些年,每年年夜饭我们都会在一起团聚,我还有幸见到奶奶和栋天一起唱戏。今年年初六,我们还相聚了,您一身红衣,笑眯眯地上了车,说好要今后常见面,没想到竟成永别。李奶奶您一路走好,我们永远怀念您、想念您。

    责任编辑:陈诗怀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