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马上评|徐州以家访取代“校讯通”, “线下”教育才更走心

澎湃特约评论员 然玉
2017-10-14 09:10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近日,徐州市教育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家校信息沟通工作的通知》,要求局直属各学校一律不得使用收费的家校信息沟通平台,并在时间上划定了明确期限:各校必须在10月15日前落实执行到位,随后将组织开展专项检查,对在家校互通工作中有违规违纪行为的,一经查实,严肃处理。

作为特定年代所诞生的先进工具,“校讯通”一度在学校和家长的沟通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随着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各类免费社交平台、通讯工具的普及,“校讯通”的存在价值正在消失。因为从根本上讲,“校讯通”属于第三方公司提供的付费服务,而不少学校往往要求家长会购买,无形间等于构成了某种“胁迫消费”,也在客观上难免让人产生学校与服务方有利益牵扯的联想。也许,正是看到了诸多显而易见的不妥之处,徐州教育部门才全面叫停了“校讯通”。

事实上,无论是基于通讯技术的发展程度,还是参照学校实际沟通模式的变更,“校讯通”早就可以退出历史舞台了。对于绝大多数家长来说,日常与老师的交流主要还是通过社交工具完成,“校讯通”几乎形同虚设,沦为一笔无效的投入。不再发挥作用的“校讯通”之所以还能顽固生存,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在它周围形成了一套既得利益链条。既然相关企业和学校都能从中分一杯羹,那么它们自然倾向于维护现状。如若不是教育主管部门强势介入,付费“校讯通”想必还会继续存在很久。

值得注意的是,在叫停“校讯通”的同时,徐州教育部门还重新倡导教师积极家访。很长时间以来,家访传统的衰落,早已是不争的事实。时至今日,学校、教师和家长,都更习惯电话沟通、线上对话,这种高度依赖技术工具的交流模式所引发的直接后果便是,老师和家长之间的对话变得极其简化,甚至是浅表化、功利化和庸俗化。此前,有媒体就曾披露,不少家长群里都充斥着对教师的恭维谄媚之词,风气之浑浊简直让人不忍直视——隐藏在ID之下的线上沟通,尽管多了几份便利,但始终缺了一丝真诚。 

从工具依赖到回归家访传统,这一变化的背后,是教育者关于自身角色和责任的重新认识。家访的意义在于,让教师切身感受学生的家庭环境和成长背景,深入了解家长们的真实想法和内心诉求。这种面对面的直接接触,可以最大程度确保老师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特殊性”,因材施教才真正有了实现的基础。教育,是心灵的事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从业者的情感投入。恢复家访,便是恢复教育的精细投入和人文底色,这对于标准化、模式化教育,可谓是极为有益的补充。

叫停付费“校讯通”,重拾教师家访传统,让老师走进学生的家里,才能走进学生的心里。重申教师在学校与学生、家长沟通中的主导性地位和责任,弱化技术工具的过度宰制效应,是教育的应有之义。因为教育,本就应是人与人之间的“走心”沟通。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