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喜迎十九大|十八大以来防汛抗旱防台风工作综述:治水安澜

周妍/中国水利报
2017-10-17 15:47
绿政公署 >
字号

2017年6月下旬至7月初,湘江防汛形势异常严峻。11天里累计总量达570亿立方米的雨水倾泻三湘大地,洪水强度远超1998年。

在狂风暴雨面前,三峡、五强溪、凤滩、柘溪、水府庙等长江上中游水库群组成强大的“抗洪方阵”,并肩作战,拦蓄洪水总量达102.39亿立方米。

7月1日开始,国家防总、长江防总在34小时内连发5道调度令,三峡水库出库流量由27 300立方米每秒逐步压减至8 000立方米每秒,湘江、资水、沅水的洪水经由城陵矶快速通江达海,缩短洞庭湖超保时间6天左右,取得了水库风险可控、重要堤防无重大险情的骄人战绩。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我国防汛抗旱防台风工作经受重大考验、取得全面胜利的五年。从2016年长江中下游全线超警29天,从容应对洪水,到迎战太湖历史第二高水位流域性特大洪水,防汛波澜不惊;从面对大于“7·20”暴雨雨量,北京城市运行井然有序,到洞庭湖3 471公里一线大堤全线超警,湖南迎风战浪、令洪水俯首。每场抗洪抢险的胜利,是“以人为本、生命至上”防汛理念的生动实践,是水利设施价值、水利投入效益的鲜明体现,是综合国力显著提升的有力证明,更是党和国家治水兴邦惠民方略的充分彰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提出“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防灾减灾新理念。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国家防总超前部署,科学指挥,各流域防总、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防指精心组织,全力应对,灾区各地广大军民齐心协力,团结抗灾,确保了大江大河、大型和重点中型水库、大中城市的防洪安全,灾害死亡人数大幅度下降,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重要工程设施安全和城乡供水安全,千方百计满足了生产和生态用水需求,最大程度减轻了灾害损失。

“只要我们有准备,团结一心,共同应对,就完全能够从容应对征途上的各种复杂局面,战胜各种可能出现的艰难险阻”。五年来,治水兴水强基固本、兴利除害,我国水利防灾减灾能力空前提升,水利在护佑国计民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成功实现了江河安澜和粮食连年增产丰收,成为强国兴邦的坚实后盾。

未雨绸缪 预防为先

生命至上指导抗洪实践

河流超警,山洪暴发,台风来袭,干旱持续,最大程度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政府部门、水利部门的决策力、组织力和执行力。

“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在防汛抗洪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仅2016年主汛期内一个月就三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各级党组织、各级干部和广大党员要在同重大自然灾害的斗争中经受考验。李克强总理亲临国家防总、水利部考察指导,多次深入防汛抗洪一线,现场指挥抢险救灾工作。汪洋副总理多次主持召开国家防总全体会议和专题会议,部署防汛抗旱工作。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陈雷等水利部领导,从入汛值守到应对秋汛凌汛,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国家防总会商室,针对防汛抗旱重大问题和重大水利工程调度运用作出决策部署,派出工作组赶赴防汛抗旱防台风一线。

生命至上。秉承这一理念,国家防总、水利部科学研判,超前部署。主汛期前,在大江大河和重点地区开展多批次、全方位的隐患排查整改,“一省一单”,限时整改,督促落实;组织各地提早落实并公布防汛抗旱行政责任人名单,广泛接受社会监督;以强有力的监督检查问责强化防汛责任落实;滚动修订长江、太湖、海河、黄河等流域大型防洪骨干水库预报调度方案;组织各地修订完善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开展军地抗洪抢险联合演练。

2016年,长江抗洪关键期,国家防总公布重要堤段885名基层行政责任人名单,以精细的责任分解,确保“一段一责”专人看护。

环环相扣的责任链,筑牢防汛抗洪的“第一道堤坝”。“要以百分之一百二十的努力,应对百分之一的可能。”“天灾难以预测,但责任完全可以细化。”各地各级防汛责任人以汛情为命令,责任逐级明确,压力层层传导,织密防汛责任网。

“不少一人,不漏一户”,“宁听群众千声骂,不听群众一声哭”。以防为先,以民为重,规范、科学、有序、立体的监测预警体系在防汛减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国家防总指挥中心大屏幕上,全国降水实况图、多日累积降雨量综合分析图以不同等级颜色清晰标注,全国主要江河、大型水库一旦超警立刻显示,全国数千处水文站点实时动态数据近在眼前,洪水涨落一目了然。

我国现有各类水文报汛站10.2万个,为2012年年底的2.5倍;水库报汛数量增至1.3万座,大中型水库均实现向中央报汛。

据统计,水文预报如能提前半天到一天,可以减少灾害损失1/5到1/3。2013年东北地区三江大水期间,综合梳理近千站次洪水预报、70多个预报方案,最终提前20多天精准预判嫩江尼尔基水库最高库水位将达216米,据此提供了黑龙江同江江段防汛分析意见。

“水量预报的精确度已经达到几百立方米以内,水位预报可达到厘米以内,准确率达到99%。”水利部信息中心副主任刘志雨说,“我们已经实现20分钟内收集齐全国水文报汛站的实时信息。”

2017年,陕西榆林“7·26”特大暴雨,绥德、子洲县城被淹,水电路信等基础设施损毁严重。幸运的是,暴雨来临前,两县紧急拉响防空警报器,启动110报警系统,街道、镇、村干部按照预案迅速利用手摇报警器、扩音器、铜锣等,挨家挨户通知低洼地区群众按照转移路线紧急撤离,两县在1小时内紧急转移受威胁群众8.4万人,让生命抢跑在山洪之前。

五年来,全国7个流域机构、29个省区市、2 058个县完成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实现了山洪灾害防治区监测网络的基本覆盖,一半以上的陆地国土面积、1.5亿人口受到保护。短短几年内,累计发布预警短信5 100多万条,启动预警广播54万次,转移人员1 532万人次,避免人员伤亡188万人次。

受季风气候影响,我国非涝即旱、洪旱并存、旱涝急转的特点十分突出。2016年,全国土壤墒情分布图首次制作应用,全国墒情报送省份由2012年的11个增至2016年的20个,报送站点由670个增至2 011个,墒情信息基本覆盖了我国主要易旱区,为及时掌握全国农业干旱动态提供了科学依据。

2017年春,辽西地区长达60天无有效降雨。朝阳县八道河村刘金峰耕种的一片地瓜田里,幼苗却长得油绿油绿。“前两天及时改种更耐旱的地瓜看来是对了,希望能有个好收成。”村民和抗旱服务队一起拉着水车,架起水管,赶在播种期的最后时节,把带着一年收成希望的种子播撒进大地。短短十天之内,辽宁省抢播受旱农田1 585万亩。

五年间,无论是东北地区三江大水、长江流域1998年以来最大洪水、太湖第二高水位流域性特大洪水,还是“威马逊”“苏迪罗”“莫兰蒂”“天鸽”等43个台风的先后登陆,以及长江中下游、东北、华北及黄淮等地区的严重夏伏旱,我国实现了预警及时、反应迅速、转移快捷、避险有效,“预防为先”的防灾减灾体系在与水旱灾害较量中频频胜出,百姓安居乐业。

蓄泄兼筹 综合调度

发挥巨大减灾效益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江大河防御洪水方案、跨区域调水方案出台,水库、湖泊、闸坝、分洪河道等各类工程的联合运用不断强化,拦、分、蓄、滞、排并举,蓄、引、提、调、节共用,科学精准调度显现巨大减灾效益。

在长江流域,2017年深秋的三峡水库入库流量一度达38 000立方米每秒,创25年来历史同期新高,长江防总调度三峡水库开启全部6个深孔泄洪;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新坝体首次挡水,以4个表孔、3个深孔调控泄洪,削峰率达到59%,有效减轻了汉江中下游防洪压力。

在黄河流域,龙门水文站今年7月洪峰流量一度达到6 010立方米每秒,黄河防总通过实施三门峡水库敞泄运用、小浪底水库拦洪调度,控制下游河道流量不大于1 000立方米每秒,同时在小浪底库区成功塑造异重流并排沙出库,防洪、减淤的双重目标同时实现。

在松辽流域,2013年东北地区三江大水期间,松花江防总精细调度尼尔基、丰满、白山等水库拦洪削峰,协调俄罗斯最大限度减小结雅、布列亚等水库下泄流量,有效减轻了黑龙江中下游防洪压力。

在太湖流域,太湖防总提前调度太浦闸、望亭水利枢纽等骨干工程外排洪水,超常规启用常熟水利枢纽泵站加大排水力度,成功应对2016年流域性特大洪水……

科学调度不仅有力抗御了历史罕见的暴雨洪水,也成功战胜了接连发生的城乡干旱缺水。引黄入冀、长江三峡补水、珠江压咸补淡、胶东半岛应急水量调度……应急调水有效保障了城市供水安全、工农业生产及生态用水需求,维护了社会稳定和区域生态环境良性发展;伊犁河应急调水、澜沧江梯级电站水量应急调度,有力支持了下游国家抗旱减灾,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好评。

硬“牌”在握,长缨在手,水库大坝构成“钢铁将军”,坚固堤防铸就“水上长城”。今非昔比的抗洪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将灾害降到最低:1998年长江干堤出现9 000多处险情,而2016年长江干堤仅出现50处一般险情;太湖流域2016年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流域GDP(2014年)的0.12%,远低于1991年的6.7%和1999年的1.6%;广东省地级以上城市防洪工程防御标准达百年一遇,县城防洪标准达50年一遇,夯实工程基础换来显著减灾成效。

9.8万座已建水库,9 323亿立方米总库容,41.4万公里堤防加固,5年间累计新建达标堤防4.5万公里……覆盖全国、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水利工程体系在防汛抗洪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2013年至2016年,全国防洪减淹13 267.08千公顷耕地,减灾经济效益达5 513.43亿元。

在2014年至2016年的三年内,310座小型水库、4 791眼抗旱应急备用井、3 331处引调提水工程相继建成,成为741个重点旱区县的抗旱“底气”所在。应对特大干旱和突发水安全事件的水源储备制度,更是成为应急调水之外抗御旱灾能力提升的有力补充。

大江大河安澜关乎国家发展、社会安定,中小河流等防洪薄弱环节的安全则事关家计田亩、百姓生活。在加快推进大江大河重要蓄滞洪区建设的同时,5 000余条中小河流重要河段得到治理,6万余座水库进行除险加固,5年间完成431条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2016年水利部启动实施灾后水利薄弱环节建设,进一步补齐补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小型水利工程等防灾减灾短板。

风雨中搏击,攻坚中克难,一条条江河的治理见证了五年来中国水利的辉煌成就,一座座防洪骨干工程的耸立,筑起了一个又一个治水丰碑,实现了国泰民安。

遵循规律 协同配合

有效降低灾害风险

2016年7月14日,湖北省第二大湖泊梁子湖破垸分洪,洪水危情暂时缓解,永久性退垸还湖正式启动,1 600多名群众妥善安置,永久迁出湖区。梁子湖面积增加100余平方公里,5000万立方米水量得到分解消化。

不止是梁子湖,湖北从暴雨洪水中获取了更加清醒的认知,白鹭湖等12处退垸(渔、田)还湖建设正在继续。

只有给水出路,才有人的活路。五年来,以湖北为代表,越来越多的省份对待河流自然空间做“加法”,对待人类过度索取水域做“减法”,深刻领悟人水共处之道,让遵循自然规律的现代防灾减灾理念入脑入心,有效降低灾害风险。

理念指引行动,思路决定出路。防灾减灾理念每前进一步,防汛抗洪实践效果就更上升一层。

在人水对决中,有一种力量最强大,这就是来自社会各方防灾减灾的强大合力;有一种精神最闪光,这就是迎难而上、无畏艰险的抗洪精神!

统一指挥、部门联动、社会参与,是做好防汛抗旱抢险救灾工作的制度保障,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优势、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所在。

多年来,在国务院领导下,国家防总成员单位进行了调整充实,成员单位由2011年的16个扩充至26个,涵盖了党、政、军、群各个部门;中央、流域、省、市、县五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进一步完善,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探索设立了乡镇、社区级的防汛抗旱指挥机构。这一防汛抗旱组织体系整合资源,高效运转,汇集成共克时艰、战胜灾害的强有力组织保障。

安排专项资金,做好通信保障、灾区秩序维护、灾害应急救助、地质灾害防治、城市排涝、海上救援、渔船回港、物资供应、卫生防疫、汛期安全生产,以及旅游、铁路和水电站防洪保安……各成员单位在国家防总的统一指挥下,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加强军地军民合作,形成防灾减灾的强大合力。

各级党委政府统筹整合资源,加大对防汛抗旱抢险救援力量的装备支持和经费保障力度。

在决口堤防封堵、水库险情抢护、解救转移群众等大量急难险重任务面前,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发挥主力军和突击队的重要作用,成为抢险救灾的“中流砥柱”。

目前,全国防汛抢险队伍包括解放军19支抗洪抢险专业应急部队,9支武警水电抢险部队,1 389支地方防汛机动抢险队,共计47万多人,有力强化了我国洪涝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不能让一个群众没水喝。” 2015年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严重夏旱,87支县级抗旱服务队承担了抗旱节水工程建设、水利工程维修改造配套、为农牧民拉水送水等抗旱服务工作。

全国16503支各级抗旱服务队在旱魃肆虐的关键时刻,全力开展拉水送水、应急打井、流动浇地、设备维修等服务。五年来,累计完成抗旱浇地面积14.2亿亩,挽回粮食损失1.4亿吨,经济作物损失1457亿元,解决6063万人因旱造成的临时饮水困难,为确保饮水安全、粮丰仓实做出了突出贡献。

越来越多的干部群众、基层党组织积极主动加入防汛抗旱大军,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干群合力汇聚了团结抗灾的强大力量。

担千钧之责,守万家平安。水旱灾害防御一直以来都是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领域,衡量着执政党领导力,检验着政府执行力,评判着国家动员力,体现着民族凝聚力。

我们通过一个个振奋人心的数字解读防汛抗旱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砥砺奋进的五年,是波澜壮阔的五年。数字的增减,述说水旱灾害防御的成就,印证人民群众沉甸甸的安全感、获得感,书写一个大国越来越自信的责任担当。

追风逐雨减灾害,迎难而上保安澜。我们有理由相信,历尽艰难、百折不挠的中华民族,与水旱抗争的步履将更加铿锵。水利人将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为新的契机,强基固本,认真值守,科学调度,兴利除害,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营造江河安澜的环境,以更加优异的成绩书写人水和谐新篇章!

(原题为《【喜迎党的十九大系列特稿】盛世治水 江河安澜——党的十八大以来防汛抗旱防台风工作综述》)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