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韩少功汨罗老乡见面会实录,小说人物原型们也来了

天涯杂志/文图 李宁
2017-10-18 13:58
文化课 >
字号

“他叫韩花。”

“我们都叫他韩花。”

“他书中写的我,是个不好不坏的人,比较好。”

“他常来,这里他好多朋友。”

“有一次,他来过一回,但我不在。”

“太多年了,好多人都不在了……”

2017年10月15日,湖南省汨罗市罗江镇群英村,原天井公社长岭大队团坡里,如节日般热闹。在今天,他们将迎来久违而熟悉的客人。
他是著名作家韩少功,是如今的“韩大嗲”,更是他们四十年前的“韩花”。

韩少功文学创作40周年汨罗乡亲见面会在这里举行。这或许是韩少功历次文学活动中最特殊的一次。

村口悬挂着“欢迎韩大嗲夫妇回乡省亲”的条幅。会场旁边,陈列着韩少功作品名字的书法作品。韩少功下车以后,便和在村头等候的乡亲们聊了起来。

活动由汨罗籍的知名学者黄灯主持。

《天涯》杂志前主编、海南省作协副主席王雁翎代表海南省作协和《天涯》杂志祝贺“汨罗老乡座谈会”的召开,并向韩少功老师致敬。

她谈到汨罗之于韩少功的“文学原乡”意义,以及“韩少功模式”的典型意义:

一,韩少功1968-1978在汨罗下乡、工作10年,从2000年回到汨罗八景峒建屋,每年大半年在此居住,也已是第17个年头,韩少功的文学创作总是围绕着汩罗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汨罗是他的文学土壤,滋养了他的写作。今天这个会以他的文学原型人物、长岭村的父老乡亲们为主角,这在文学会议、作家会议中绝无仅有,韩少功创作的人民性在此得到了真实的见证。汨罗之于韩少功,就如同高密之于莫言,故乡小镇那块“邮票大小的地方”之于福克纳,也已成为韩少功的文学原乡。

二,韩少功这种扎根-离开-回归的模式,不仅仅为了文学,而是远大于文学。中国很多作家出身于乡土,青少年时期读书工作离开乡村生活于城市,有了一定的审美距离后回望故乡写出了成名作,但随着年龄渐长他生活于城市的时间已远超过乡村生活,他所拥有的是少年时期的乡村生活经验,对当下进行时的乡村生活却是隔膜的,所以我们总是强调作家要深入生活要“深扎”,但我要说韩少功的回归汨罗,并不是什么“深入生活”,他在汨罗本身就是在生活。他说自己就是八景峒人,他深度参与到当地的社会生活中,不仅仅为八景学校的小学生编教材改作文交学费,身体力行做环保,为当地经济发展出谋献策等等。这一切不仅仅潜移默化地引领了当地的文化和社会风气,而且也使他对基层社会三农问题有了切身感受,促进了他对中国社会的深入思考。如果说他的《马桥词典》是他对知青时代长岭村生活一次语言学的深情回望与咀嚼,那么他回到汨罗后创作的《日夜书》《山南水北》等作品,就是他在汨罗生活之余的分沁物、副产品。同时因为韩少功归来时已是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作家和思想者,也使他面对汨罗当地人民的生活,能有更深更多的“看见”。

汨罗与韩少功,韩少功与汨罗,二者之间的不解之缘,将随着时间越来越呈现出它的意义。

韩少功、梁预立贤伉俪向当地捐赠图书。

现场播放由楚兮文化制作的短片。韩少功与乡亲们一起观看视频。视频所勾起的回忆,让韩少功一度湿了眼眶。
出席见面会的韩少功先生知青时期相关人物及作品人物原型先后发言,场面热烈感人。在不断地追忆中,人们似乎回到了四十年前,他们的青春岁月。
部分名单
韩少功在不断倾听中,眼眶再次湿润了。

梁预立老师甚至在随后的发言中,几度哽咽(图片来源:今日汨罗“生如夏花”)。
韩少功在讲话中当场表示,向当地小学和敬老院各捐赠3万元。
最后,韩少功梁预立与老朋友们合影(魏建华摄)。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