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国际艺术节|《魔笛》:舞起来的莫扎特,听得见的芭蕾

澎湃新闻记者 廖阳
2017-10-22 11:37
来源:澎湃新闻
文艺范 >
字号

《魔笛》剧照

有“现代芭蕾之父”之称的莫里斯·贝嘉一生创排舞蹈两百余部,编于1981年的《魔笛》,可以说是他最喜欢、最满意的一部。

2017年时值瑞士洛桑贝嘉芭蕾舞团成立30周年,也是贝嘉逝世10周年,舞团在现任艺术总监吉尔·罗曼的带领下复排了一系列经典,芭蕾舞剧《魔笛》正是其中一部。

10月21日-22日,《魔笛》来到上海文化广场连演两场。通过魔幻与喜剧式场景的交替,舞团将莫扎特生前最后一部歌剧“可视化”,用贝嘉的话说,“它能把我们带入童年纯粹诗性的童话故事中,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精确、严谨和灵感的仪式。”

《魔笛》剧照

把莫扎特的《魔笛》“可视化”

贝嘉的古典音乐造诣十分深厚。他的不少舞蹈都曾以古典音乐做配乐,莫扎特正是他最钟爱的作曲家之一。

年轻时,贝嘉一度有搬演莫扎特音乐作品的想法,因为自觉时机未到,一直没行动,直到1981年,他觉得自己的准备足够了。

这一年,贝嘉在布鲁塞尔创排了《魔笛》。完整地用舞蹈诠释一出歌剧,尤其是莫扎特歌剧,在外人看来像是天方夜谭,然而贝嘉却认为,舞者可以展现出莫扎特塑造的微妙意境,人声亦是舞蹈最好的伴奏。

在莫扎特原本的歌剧里,《魔笛》讲了一个单纯而光明的童话故事——王子爱上了夜女王的女儿,凭借勇气与智慧,他突破重重考验与阴谋险阻,最终收获所爱。

在舞蹈版《魔笛》里,贝嘉赋予这个故事双面的解读:一面是天真无邪如诗歌一般的童话,另一面则是一个严肃的、崇高的哲学仪式。王子和他的所爱,不仅要用童话的方式获得幸福,更象征着两个性别之间的和解与靠近。

创作时,贝嘉选用了柏林爱乐乐团的录音做配乐,且未做任何改动。贝嘉将莫扎特的音乐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可视化”,用芭蕾诠释歌剧,用足尖演绎音符,所有的舞蹈都是服务于音乐的。

一直以来,贝嘉的作品都以形而上的哲思见长,《魔笛》可以说是他最好懂的一部,诙谐幽默、老少咸宜,适合所有年龄层观看。

1981年,《魔笛》在巴黎公演,这在当时是一部“现象级”的剧目。2003年,《魔笛》首次在瑞士洛桑出演,连演7场,场场爆满。此后,这部舞剧被长压于箱底,再未面世。

在现任艺术总监罗曼的带领下,贝嘉芭蕾舞团对《魔笛》进行了艰难的复排。除了服饰和灯光做了微调,复排后的《魔笛》和36年前完全一样。

博采众长的“哲学舞蹈家”

1913年,尼金斯基以一部《春之祭》在法国古典芭蕾界卷起革命风暴,近半个世纪后,另一位法国人凭借《春之祭》名声大燥。他是莫里斯·贝嘉。

1959年,贝嘉在斯特拉文斯基音乐的基础上创排《春之祭》,被誉为“宣告了20世纪芭蕾的诞生”。随后,贝嘉在布鲁塞尔创建二十世纪芭蕾舞团,1980年代中期,贝嘉携团迁居洛桑,舞团自此更名洛桑贝嘉芭蕾舞团。

《魔笛》剧照

《魔笛》剧照

《魔笛》剧照

在舞蹈界,贝嘉素有“舞蹈哲学家”之称。从《春之祭》到《波莱罗》(1961)、《第九交响曲》(1964)、《火鸟》(1970)、《魔笛》(1981)……“贝嘉”式的艺术创作,从不为一花一草、一人一物的感物伤怀,而是对生命本原力量中的生、死、爱、欲,做出悲悯似的呈现。

与此同时,贝嘉也倾向用极简的肢体语言,构建完满的精神世界。在他的指导下,舞者的动作总是在有序中蕴含严谨美感,以理性秩序控制精神世界里的非理性与无秩序,在矛盾中形成互补与张力。

贝嘉是现代芭蕾的扛大旗者,然而,他并不排斥使用古典芭蕾技巧。

甚至可以说,贝嘉的作品一开始便建立在一整套古典芭蕾的基础上,每日,舞者们也都在用古典芭蕾技巧进行柔术训练。在他看来,学院派的古典芭蕾虽然已是明日黄花,但到底不含偏见,无懈可击。

只不过,他摒弃了古典芭蕾承载故事和情节的套路,摆脱了古典芭蕾专注于造型与炫技的表象,强调从精神和生命本身挖掘舞蹈存在的意义,营造精神意象。这便对舞者提出了要求。

“好的舞者应当具有完美的技巧,但跳舞时最好把技巧忘掉。”贝嘉说,传统古典芭蕾中动作精准的舞者只是充当着精致的工具,而理想的舞蹈家,应该是会用身体来思考的人。

编舞时,贝嘉会根据参演舞者的身体条件不断调整想法,力求为每位舞者“量体裁衣”,使其作为一个“人”,而不是“工具”进入舞蹈轨道。也因此,那些了解贝嘉的舞者常说,贝嘉像是会施魔法一般洞悉人心,有时甚至比舞者本身更了解自己。

《魔笛》剧照

贝嘉习惯让舞者身穿紧身舞衣,大方展现身体线条,同时,他也常常用不同色彩代表不同舞者所扮演角色的情绪,大红、粉红、淡黄、深紫、雪白……当这些身穿彩色紧身舞衣的舞者出没于舞台,就像是丛林里矫健的兽,抑或古希腊神话中闪着冷艳光泽的雕像,每一帧动作定格下来,都能自成一幅色彩浓烈的油画。

贝嘉对这种着装方式的偏爱,与他试图解放舞者的身体,尤其是男舞者的身体有关。

《魔笛》剧照

1950年代,贝嘉开始编舞。那时,古典芭蕾女伶还流行穿白色小蓬蓬裙,男舞者则伫立于女舞者身后,只为托举而存在。贝嘉厌恶一切繁冗的修饰,他取消了服饰上所有的装饰,开始和知名品牌范思哲合作,同时,他也将男舞者推向台前,成为最突出的表现对象。

贝嘉认为,服装越简单越好,“应当简化到几乎没有的程度。”用紧身舞衣代替有修饰感的服饰,是为了不转移观者注意力,也能充分显示舞者本身及其动作的价值。

2007年,贝嘉去世,曾经在现代芭蕾里开疆拓土的一面大旗就此倒下,然而他做过的那些先锋性的尝试,遗留至今,成了芭蕾舞界最大的遗产。

目前,贝嘉芭蕾舞团有44名舞者。舞者们来自世界各地,肤色不一,高矮不同,往台上一站,就像一个联合国。这些舞者有些长于技巧,有些内敛沉静,身形都十分漂亮。

舞团如今的发展沿袭两条路径:一方面承继贝嘉的遗作,另一方面也在罗曼带领下持续新的创作。“排演贝嘉的作品时,我们会原汁原味忠实于他的风格。”罗曼说。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