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淮剧《半纸春光》改编自郁达夫小说,用淮剧艺术讲述上海故事

澎湃新闻记者 高丹
2017-10-24 07:16
来源:澎湃新闻
文艺范 >
字号

10月22日晚,人文新淮剧《半纸春光》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上演。该剧由上海淮剧团副团长管燕草担任编剧,上海昆剧团新锐导演俞鳗文执导,上海淮剧团青年演员陆晓龙、陈丽娟担纲主演。

《半纸春光》讲述了一位穷困潦倒的落魄知识分子慕容望尘,租住进了窄小而破旧的贫民窟弄堂“德华里”,遇到了同样被生活压迫的烟厂女工陈二妹、黄包车夫李三一家、房东老朱等平民百姓,大家有着同样艰难的生活处境,并相互扶持着。

《半纸春光》取材于作家郁达夫的两则短篇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和《薄奠》。《春风沉醉的晚上》是一部表现工人生活和知识分子的苦闷的作品,《薄奠》是以北平人力车夫为题材的作品。《半纸春光》以陈二妹和慕容望尘的相处、黄包车夫李三一家的遭遇为两条线索,继承了郁达夫小说中的主要情节和或隐约含蓄或悲悯凄怆的情感氛围。

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曾对《半纸春光》评价道:“海派文化有两个传统:一个是繁华与糜烂同体共生,另一个是现代工业发展中工人力量的生长,缺失工人命运的海派文化是不完整的,而海派文学中工业题材的起点可以追溯到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淮剧《半纸春光》聚焦于淮剧剧种所最擅长的底层普通工人的生活、命运和落魄小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

淮剧《半纸春光》的编剧管燕草表示,这是戏曲界第一次将郁达夫的作品搬上舞台,为了更好地用淮剧艺术讲述上海故事,展现上世纪20年代的上海弄堂,最新一版的《半纸春光》从剧本内容、唱腔设计、作曲配器等均做了调整,在人物脉络的梳理上面都做了一些重塑。在修改中,把男女主角的脉络梳理得更清晰,慕容望尘的发展线梳理得更顺畅,着重刻画了男主角在面临生活和精神双重困境时,与女主角和德华里弄堂里的人们相互慰藉、相互取暖的温情,并逐步觉醒。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思想上从个体意识到群体意识的转变,行动上从实现自我到成就大我的付出在这一稿中有突出的表现。

作为淮剧《半纸春光》的导演,上海昆剧团新锐导演俞鳗文表示:“修改后的剧本有意拉开了陈二妹和慕容望尘在性格上的差异。我们力求将陈二妹可爱单纯的一面和慕容望尘忧郁文艺的气质表现得更为具体。以前戏曲舞台表演形式,我一句,你一句,而《半纸春光》却要展现两个人的格格不入,慕容望尘和陈二妹不处在同一个频道,慕容望尘说这个,她言那个,内心距离相当远。”俞鳗文谈到,比如慕容望尘落魄时,陈二妹给了他一个馒头。吃的过程中,慕容望尘被噎住了,这让他想起了小时候妈妈给他吃馄饨的情形,陈二妹却单纯以为他只是噎住了,聊着聊着,两个人的对话向不同方向发展。饰演慕容望尘的陆晓龙表示,“舞台上的内心表演,不像影视剧可以用特写镜头强调,观众未必看得清演员的脸部表情,因此更需要重视独白,千万不能显得生硬。”

“《半纸春光》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老淮剧,而是一部人文新淮剧,它承载了一定的历史性和时代性,又在当下提出了很多对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信念与理想之间碰撞的深刻思考,对剧组而言极具挑战性。”上海淮剧团艺术总监梁伟平这样表示。

舞美设计倪放在很多老上海照片中找到了基本色调黑白灰,“黑”和“灰”是“苦难”的颜色,是上海里弄泥路的颜色,是最底层老百姓的颜色;他认为,白色则属于那半纸的春光,是人性光辉,是那隐忍而克制的爱情,是一缕革命的曙光,是文化意识(觉醒意识)在底层的渗透。

《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是郁达夫写作的最贴近平民的作品之一,这与他本人经历息息相关,1922年,他从日本回国之后在上海“嘉禾里”租借了条件较差的前弄房子,他当时经济拮据,家里的木器全是从店里租来的,没有点灯,只有楼上一间正房光线比较充足,从亭子间南窗望出去是静安公墓(今天的静安公园),坟上的大理石“安琪儿”都看得清清楚楚,他终日与贫苦的百姓生活在一起,朝夕相处。1923年,郁达夫创作了《春风春醉的晚上》,1924年发表了《薄奠》。

《半纸春光》的编剧管燕草说:“想将郁达夫先生这两个作品改成淮剧的想法已有好几年了,我偏爱小说的那股淡淡的文学味道和耐人咀嚼、无穷回味的意韵。”

“我迟迟没有动笔创作的原因首先是,郁达夫原作情节淡化,心理描写居多,外化行动十分有限,这是戏剧最为忌讳的;其次,我不想破坏郁达夫小说独有的风格和味道,所以要斟酌怎么处理;再次,淮剧这一剧种是否合适表现这一题材,是否能淋漓尽致地表现郁达夫作品的文学性也是我们要思考的。”

管燕草谈到,很多人都认为淮剧就是一个很草根的剧种,因为太接地气而根本无法承载郁达夫小说的文学追求,淮剧适合的是表现赵五娘、秦香莲等等的市井作品。

“淮剧剧种进入上海已有110年,除却古装戏以外,竟然没有一部渗透着人文积淀的现代戏,更没有一部去表现弄堂生活的淮剧,但其实上海弄堂的居民苏北籍占到很大的比例,淮剧理所应当地参与到讲述上海故事中来。”

《半纸春光》导演俞鳗文谈道:“在不断的磨合中,我们提炼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双线结构的处理,慕容望尘、陈二妹辅以李三、玉珍对比的手法,动静结合、冷暖交替。着力在主题歌‘半纸春光透’的‘透’字的形象挖掘。透,是全剧的驱动器,是一种讲述节奏、一种呈现风格、一种表演分寸,也是一种综合质感。我也同编剧商量在尾声增添众人包馄饨的幻象,这是凡心所向,也是不期而遇的温暖、生生不息的希望。”

人文新淮剧《半纸春光》研讨会摘要

时间:2017年10月23日

地点:中国文联

仲呈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非常感谢上海淮剧团给我们带来的好戏。我昨天看戏坐在最前面,沉浸在一种思考当中,思绪联翩,我觉得这个戏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第一点,正在开十九大,带给我们一条对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戏曲,我们应该对它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这个戏做了一种实践,而且是一种比较成功的实践。它告诉我们,要切实坚持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当中提出来的“三个坚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这是我们的文艺方向,不能变的。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我们的方针,也是不能变的;第三个坚持是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之所以把这三个坚持提到一个平面上连续提下来,在十次文代会九届作代会提了四个,前面还有一个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次讲话,“以人民为中心的方向”已经不是创作了,整个党的工作都要这样,都要统领全局了,所以文艺上提了这“三个坚持”。

这个淮剧定性叫做“人文新淮剧”,我是觉得超越了淮剧自身,它已经跟整个中华戏曲提供了一种启示,我们要使中华戏曲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必须坚持“二为”,坚持“双百”,坚持“两创”,必须对中华戏曲在坚持正确的方向和方针的前提下,对它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看得出来,之所以称它为新淮剧,它比起传统的淮剧有了新元素、新因素,这个新因素就是我们创造性转化的成果,也是我们创新性发展的成果。而这个成果要上台经受得住广大青年观众的检验,拿到北京也接受了我们的检验,我们承认它是淮剧,而且承认它是注入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新淮剧。这一条经验,所有的戏曲都要学,都有普遍意义。

第二,这个戏带给我们一条就是,什么叫对中华戏剧文学、戏曲文化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个戏告诉我们,对于我们的地方戏曲,包括淮剧在内,都要自觉认识到它,是当地人民用审美形式把握世界的一种独特创造,这种创造都有它的生命力和它的感染力,我们要自觉认识到它在当代人民的文化生活中占有的地位和应有的价值,不要轻率地摒弃它、冷落它或者商业化它。

廖 奔(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中国剧协顾问)

如果一个小说不是以起承转合来聚焦,然后通过悬念、递进推进关系,达到矛盾的最终解决,这样一种小说结构,拿到舞台上来比较容易转化为戏剧。但是郁达夫的小说不是这样的,特别是要通过不同的小说,进行一个总体的综合和转换,这个难度相当大、跨度相当大。现在整体上这个结构是成功的,传达给我们的是一个淡淡的情调,是一种散文式的书写,是一种和我们平常习惯于去接触的、习惯于去接受的那种戏剧结构方式不尽相同的一种东西。这一方面是郁达夫小说它的原状所决定的,一方面也体现了你们的追求,你们想在舞台上表达一种这样的情感,用一种不是过激的,不是剑拔弩张的,而是通过娓娓叙谈的方式,通过温文尔雅的方式体现叙事效应,在舞台上把它表现的淋漓尽致,你们这部剧有自己独到的、清新的雅致感,像兰花一样清新袭来的感觉,你们制造了一个另类的舞台感觉,这个非常好。我觉得这是你们在这部戏里进行了大量投入之后,它所获得成功最突出、最显著的地方。

刘彦君(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

这个戏剧追求呢,不在于事件,不在于冲突,而在于人的精神层面、心理层面的一种微波,就是它层层的心理变化,心理的冲突、心理的发展,而且是有层次关系的。这样的结尾也是恰到好处。但是我喜欢的就是这样一个层次分明的过程,特别细腻,它跟一般的不同,一般的剧现在看到的都是那种急急忙忙地就奔向主题,就特别着急,实际上戏剧是一个过程的艺术。但是这出戏呢,让你看了以后不知道它怎么结尾,不知道事情该怎样去发展。但是它的过程,它的每一次两个人的情感的碰撞,它们之间的那种互相的揣摩,互相的猜测,包括互相试探,相互表露心思,我觉得都是很清晰的,而且导演也很给力,给了一些舞台呈现方式,一方面很清新、很新颖,一方面也很准确,把两个人那种欲说还羞,欲上前还止,那种情感状态,层次清晰地、丝丝入扣地表现出来了,我觉得它也是这出戏的特点之一。

李春喜(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原副主任)

我特别想强调一点,这个戏的突围也好,创新也好,首先来自文学,来自于你的文学、你的文本,至少我刚才说的这种叙事结构。这样的一种创新,用文学的写作规范二度创作的表达,这和我们以前一些对文本的改写,同肢解破坏的方向是不同的。这种以文学创作的思考作为一种突破或者创新,这样一种依据,我觉得给我们的创作带来了一个可靠的思想内容。

赓续华(《中国戏剧》杂志原主编)

导演俞鰻文,在青导班的时候,是个性鲜明的人,敢恨敢爱敢怒,特别会发表语言的一个人。故事写得挺清楚,也勾连得非常合适,让我们看的时候很佩服这个导演。作曲李学峰也很棒,这里面我能听出几段老淮调,男女主人公都唱了,但是跟陈澄唱得不太一样。男演员陆晓龙那个拿捏的那股劲,是我们这些年来看淮剧当中比较难的,它不是真正的在演行当,是在演人物了,他用这些城市的东西去想办法塑造这个人物,这个人物塑造成了,成功了,让我们感觉到了,那样一个有人性的,这样的一种情怀。他的动作各方面都很成功的。女演员陈丽娟,一个是漂亮,一个是演得很合适,把那股纯劲儿演出来了。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