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社区营造 | 台湾古风小白屋:用维修连结人与人

Gi
2017-10-24 15:11
市政厅 >
字号

社区里的公共空间,除了传统的社区居民活动中心和菜市场,还有没有更多能激发居民活力的地方尚待发现?

让男生连结社区的维修站

古风小白屋的空间

“古风小白屋” (下称小白屋),听来古意盎然,其实是个小仓库,放满各式各样的维修工具,包括电钻、铁锤、锯子、镙丝、变压器、砂磨机、磨砂盘、各种砂纸等。不大的空间里,虽被各种工具以及待修的家具填满,但小白屋最初并不是为了做维修或环保工作,而是为了解决社区问题。

谭琪工作的公司本来是做展览和出版,后来开始接手一些社区计划,尝试透过文化活动和社区展览等连结社区。2012年,他们接手台北文化局的一个社区营造计划,把师大夜市附近云和里的一个小地铺单位改为让街坊讨论社区事宜的聚脚点,名为云和小客厅。

“那时候,师大夜市因为摊贩不断扩大,产生油污、嘈音等问题,跟居民产生纠纷,云和小客厅于是举办了几场座谈会,直接收集居民改善生活环境的意见;也办工作坊和绿化班等文艺活动,间接了解居民的想法,让他们也彼此交流。”

云和小客厅不直接插手冲突,也不接收市民投诉,而是用一个公共空间,让居民软性地抒发感受,透过第三者去收集意见,再拟定策略或政策。

云和小客厅于2013年完成任务而关闭了,但在两条巷子之隔的古风里,里长觉得云和小客厅有个空间给街坊聚脚,让人们建立关系相当不错,于是找到一个日式旧房舍,协调后交给该公司一个名为“绿点点点点”的五人团队营运,以绿色、环保作为社区营造工作的空间“小白屋”诞生于2014年,大部分资助来自政府。

吸引男生街坊分享“秘密”

一个社区营造案例的成功不代表能直接在另一个地方复制。在这个安静的古风里小社区,比较多的居民是公务员和教师,如果要推广环保,就要有机地凝聚街坊,而不是重复云和小客厅时期去举办工作坊和学习班的做法。于是,他们忽发奇想,想到把小白屋设定成工具分享站,以此吸引跟这区氛围一样安静的街坊到来。

“工具是一种很适合拿来分享的东西。因为大家家中一定有些不常用的工具,落满灰又占地方,不如借出来,带到一个大家都能使用的地方分享。收集工具的另一个目的,是希望藉此吸引男生到来,让他们可以参与社区。”谭琪称,台北这20年来的社区营造一面倒地偏向女性,男性一般鲜有露面。

团队自己首先拿公司或家中没用的电钻和小工具到空间来。“我们在小白屋维修自己的东西。因为小白屋在转角,街市、幼儿园和小学也在附近,一些爸爸跟妈妈来接孩子放学,经过这里,就开始留意我们了。”没有特别宣传,却因为做的事情有趣,渐渐让目标群体自动“上钓”,“陆陆续续就有人问:你们在卖东西吗,还是在做什么事情?我们也就顺势解释,这里是一个工具分享和维修站,”谭琪说。

于是一些街坊,开始把家中的“秘密”拿来,“有些工具通常是他们拿私房钱瞒着家人偷偷买下,家里藏不了,就悄悄地捐或借给我们,但这些事不能说出去,会让夫妻失和,于是我们就帮忙隐瞒。”

 

街坊捐来专业的带锯机。 绿点点点点 图

附近一位水电退休师傅,把许多自己制作的工具送给小白屋,全由他精心设计、独一无二。又有一位做景观园艺的先生,把心爱的工具放到小白屋,并贴心地说:“这些我都会用,但不常用,只要需要的时候我来拿就好了。”也有附近即将结业的五金店,把大批工具捐出。因为街坊慷慨地借出工具,小白屋的工具库慢慢成形,工具开始有来有往了。

“借工具的方法很简单,在小白屋开放时,把要借的工具拍张照片,上传到小白屋的线上交流群组,就可以拿走;有问题就可以找当值职员问。”谭琪认为,若借贷制度太复杂,街坊的交流就无法基于信任。然而,一些较危险工具,必需经义工确定借用者是否合适使用才能借出。

“有时候物主看到自己的工具被大家抢用,会故作不知情,脸上露出神祕的微笑。”这里就成为了让平日沉默寡言的叔叔伯伯带来满足感的地方。

附近居民前来询问维修义工文师傅(右)修复方法,然后就一起动手。 绿点点点点 图

用维修连结人与人

慢慢地,小白屋亦建立起定期的作业系统,每逢周六早上,会请来维修师傅驻场,免费提供维修工具和场地,周日早上则让街坊一起学习做木工,平日也会有一些环保肥皂班或工作坊之类的活动。

有时,有自称“绿小姐”的“绿点点点点”团队值班(谭琪也是其中一位“绿小姐”),但平日更多时候,街坊可以自行向里长借钥匙,或先预约来借工具。“我们不希望街坊只把坏东西丢过来,或独立修理,而是希望物主和街坊,在周末时跟比较会修理的义工,一起学习维修,互相激发而发挥潜能。

这里最常见的情景,莫过于街坊一起彼此砌磋维修技艺,然后把隐世(男)高手都引出来。“有男生的参与,小白屋的氛围变得与别处不同,因为男生的想法逻辑性更强,男生的执行力也强,力气也大。另一方面,男生们一起维修和使用工具,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场景,因为男长辈有事情可做,年轻男生则可以在他们身上学习技术。”

“老人家总是想办法维修东西,虽然买一台新的既方便也便宜,但老东西背后总有一个故事,才一直不舍得丢。有一位八九十岁的老爷爷,把一台风扇搬来,说是用第一份工资买的,可是却转不动了。我们的修理义工跟街坊就去研究,最后发现是风扇的颈项断了,于是用木头先造一个模拟零件,再去找3D打印机造一个新的。当时,师傅和年轻人一起帮爷爷修好风扇,爷爷也很高兴。而最近风扇又坏了,又被带回了小白屋。”

就是这把古旧的风扇的“颈项”断了,现在图中可见,中间的胶条成为新的“颈项”。

去年,一位曾经拜师制作小提琴的街坊,平常多在家造琴,只偶而来小白屋借工具。后来他在小白屋碰上一位小提琴演奏者,原本那人是为父亲做一张桌子而来。于是小提琴演奏者拉了他造的琴,二人又讨论了音乐和制作技术,这成为了小白屋最超现实的一幕。

当然,身为女生的“绿小姐”,也在小白屋身居要职,既收集和整理这里发生的小故事,也担当联系街坊和师傅的工作。

屋内挂了一些漫画,内容都是关于“古风小白屋”的分享精神。

一直把分享的涟漪扩散出去

小白屋的维修工具

谭琪强调,工具分享的精神是“免费维修,加倍奉还”。小白屋提供维修工具,而街坊也要捐出自己的工具,贡献维修技能,才是健康的社区营造,而不是单纯的社区服务。所以,小白屋的工具墙都是街坊各自设计的“法式楔子”(french cleat),让工具如积木般可以挂在墙上,整齐又安全。小白屋也邀请街坊为成千上万的螺丝分类,并相约定期保养工具,又或一起把修好的物资给有需要的街坊或组织。

“有些人觉得修东西而不付钱,很过意不去,所以我们会叫他们想想如何反馈社区。”小白屋的用意是邀请他们把对自己生活的关注扩散出去,关心街坊,关心社区。成立的三年以来,每个月平均有三十人次来小白屋,连附近社区的人也会把坏东西拿来,或捐工具。“有一次我们在网上问谁有不要的微波炉,一位太太居然去找一位住南投的朋友(驾车约两、三小时)送来。当看到,不单在我们社区,其他地方都不轻易浪费物资,我们都很高兴。”当然,如果把物资放到自己社区里有需要的人手上,还是最理想的状态。

 

这里的电插座标明用电的价钱,提醒街坊环保和分享有价。  绿点点点点 图

所以,小白屋把“分享的想法扩散出去”,把维修的工具、知识和态度带到其他社区,成为小白屋成立两年后的常态活动。他们有一架“行动工具车”(即流动工具库),每月带工具到台北的不同社区,分享小白屋“维修 X 社区营造”的想法和具体操作方法。此外,还进行家电维修活动,并为一些社区搭建工具墙,鼓励更多地方建立类似小白屋的空间,让人学习修理技术,并协助街坊修复家具电器。

大都市人际关系冷漠,但谭琪相信:“只要有空间,通过修理和工具,就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好玩的事情。你拿东西来修,谈着谈着才知道原来彼此住在附近,于是年青的和年老的,专业的和业余的,都能交流和连结起来。”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网站一小步:https://littlepost.hk/。实习生罗嘉彧对此文整理做出了贡献。)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