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东石油风云︱提高石油标价斗争:利比亚、美国与跨国公司

郑功(亚太财经与发展学院)
2018-01-15 14:33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二战后,美国以战时制定的《美国对外石油政策》报告这一指导战后美国对外石油行动的纲领性文件为蓝本,实施其控制中东石油,建立战后石油霸权的战略。到20世纪50年代,基本实现了排挤英法传统势力,夺取中东石油资源,建立以埃索、德士古等七家国际石油公司(即“七姐妹”)联合经营中东石油和控制中东产油国的机制,确立了战后美国石油霸权。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美国的石油霸权开始面临挑战。随着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发展壮大及民族独立运动的蓬勃兴起,逐步觉醒的中东产油国开始追寻自己的石油权益,围绕“提高石油标价”、“掌握石油标价权”、“石油参股和国有化”等问题与跨国石油公司及其母国,主要是美国,进行了尖锐斗争,并取得最后胜利,严重动摇了战后美国石油霸权,而这一系列斗争的一个重要发起、推动和参与者,正是利比亚卡扎菲政府。站在今天回顾过去,2011年卡扎菲政权被美国推翻,卡扎菲惨死,美国和利比亚的冤仇,正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结下的。

卡扎菲

利比亚的石油与卡扎菲执政

利比亚,北非地中海沿岸阿拉伯国家,富产石油。自20世纪60年代初,利比亚石油进入大规模开采以来对西方特别是欧洲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到1969年,利比亚石油已经占了西欧石油进口量的1/3。而且利比亚石油含硫量低,符合欧洲的环保要求,在地理上利比亚离欧洲很近,可以大量节约石油运输成本,缩短运输时间并降低中东石油输往欧洲的风险。当苏伊士运河在1967年的阿以冲突中被关闭后,利比亚石油的地位就越发重要,欧洲对利比亚石油的依赖在不断加深。另一方面,利比亚的石油工业起步远晚于中东产油国,当它的石油投入运营时,当时利比亚的统治者伊德里斯国王采取了不同于其他中东产油国的模式。为尽快进入世界石油市场并减少自身石油资源和石油产量被外国石油公司控制的可能性,伊德里斯国王把利比亚的石油租让权同时给予了独立石油公司和以“七姐妹”为首的国际石油公司,而不像中东其他产油国的石油租让权基本上集中在以“七姐妹”为首的国际石油公司手中,到1960年代末独立石油公司已经获得了利比亚石油租让权的55%。作为独立石油公司,它们不会像国际石油公司那样考虑通过限制产量来稳定价格,它们的目的就在于以最大的产量来迅速占领世界石油市场从而赢得丰厚回报。但在另一方面,独立石油公司在其他产油国要么没有要么控制着很少的石油资源,因而对利比亚石油资源的依赖很深,不具备应付利比亚石油停产或减产的压力,也更容易被利比亚政府所左右。

1969年9月,以卡扎菲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九月革命,推翻伊德里斯王朝,成立了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在粉碎了一次未遂政变并把美英两国的军事基地赶出利比亚,巩固了政权以后,卡扎菲开始腾出手来挑战美国的石油霸权,谋取利比亚对自己石油资源的控制权。

卡扎菲的挑战与利美结怨

卡扎菲发起挑战的时机非常好:1967年被关闭的苏伊士运河其时尚未恢复通航,石油运输面临的压力丝毫未减;伊拉克的石油供应因为政府和伊拉克石油公司之间的矛盾而处于不稳定状态;缺失了便捷的运输手段,油轮租金上涨了两倍;尼日利亚又爆发比夫拉战争,石油生产陷入停顿。在从几方面削减石油产量后,欧洲每天减少了百万桶石油供应。利比亚的石油地位进一步得到了加强。

1970年1月,利比亚政府正式要求提高石油标价并警告在利比亚的21家石油公司,为达此目的将有可能采取停止石油生产的手段。对于利比亚的警告,21家石油公司均未予以理睬,于是利比亚政府决定先拿“七姐妹”之一的埃索公司开刀,提出每桶石油标价提高43美分的要求。埃索只同意每桶上涨5美分,其他国际石油公司因为在其他中东产油国拥有石油资源,也不打算对利比亚政府做出让步。在与埃索的谈判停止后,利比亚政府决定把打击重点对准哈默博士的西方石油公司,要求西方石油公司将每日产量从80万桶减至50万桶,以迫使西方石油公司在提高石油标价方面做出重大让步。之后,利比亚政府又命令由美国大陆、马拉松和阿美拉达-希斯三家美国独立石油公司和英荷壳牌石油公司合股组成的绿洲石油公司每天的石油产量从105万桶减少到90万桶,由德士古和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公司组成的美国海外石油公司每天减产6万桶,并禁止埃索石油公司液化石油天然气的出口。

由此,卡扎菲正式拿美国石油公司开刀,开启了1970年代中东产油国争取本国石油权益,打击美国石油霸权的先声,也揭开了利比亚和美国结怨的序幕。

美国是退却还是应对挑战?

卡扎菲的矛头直指美国及其跨国石油公司。面对这场挑战,美国该当如何?

首先,美国政府认识到这场斗争的严重性。如果跨国石油公司不接受利比亚提高石油标价的要求并采取联合行动,那么存在着利比亚政府中断谈判,进一步削减石油产量直至停止石油供应,甚至实行石油国有化的可能。利比亚政府拥有的外汇储备,可以使它在没有石油收入的情况下渡过三年,因此斗争不会影响卡扎菲政权的稳定。另外,即使因利比亚政府全部或部分国有化它的石油而造成跨国石油公司退出利比亚石油市场,利比亚也可以找到其他的替代石油出口市场,同时也可以从其他地区或阿拉伯国家获得石油工业运转所需的技术支持。

其次,有证据显示,尽管欧洲和日本在面对这场危机时都希望得到美国的援助,但是欧洲对于必须依赖美国和英国的石油公司来提供它们所需的大部分石油具有潜在的不满和恐惧。有鉴于此,如果欧洲的石油供应出现了实质性的减少,欧洲有可能绕过美国和跨国石油公司直接和利比亚政府接触从而达成某种协议,那么美国和跨国石油公司即使采取联合对抗行动也不会取得成功。因此,美国政府在介入这场斗争时应该格外小心。

再次,美国政府认为,在这场斗争中,利比亚政府手中握有所有的牌,而美国政府并没有多少牌可出,美国对卡扎菲政权几乎没有影响力。“而美国政府的介入有可能会在利比亚造成反美情绪,从而把美国的石油利益置于更加危险的境地。”

最后,在美国政府看来,石油公司不论怎样都不该采取对抗的策略,与利比亚及其他产油国维持合理的工作关系是符合石油公司当前利益的。更何况,提高的石油价格将100%由欧洲和日本来承担,这本身对美国来讲就是有利的。

基于以上考虑,美国政府决定在这场卡扎菲挑起的斗争中全面退却。1970年7月17日,美国国务卿罗杰斯致电驻利比亚大使馆,指出:“所有牵涉进利比亚问题的石油公司应根据自己的利益和在利比亚的地位决定所能接受的石油标价谈判的具体要求。”尤其是独立石油公司,更应该通过灵活的谈判获取更多并减少各种附带的条件,而不是到最后被利比亚政府强制定价。

跨国石油公司的抵抗与利比亚的胜利

没有美国政府的支持,又没有可替代的油源,唯一依靠利比亚石油的西方石油公司对于利比亚政府削减30万桶石油的做法几乎无法承受。哈默,这位第一个与苏联做生意,被列宁称为“哈默同志”;第一个乘坐私人飞机访问中国,被邓小平誉为“勇敢的人”的西方冒险家和企业家现在要独自面对卡扎菲的挑战。

哈默

1970年7月10日,为解决困境,哈默前往纽约向埃索石油公司总裁肯•贾米森寻求帮助。哈默向贾米森表示,希望以接近成本的价格从埃索公司那里购买石油以解燃眉之急。可是埃索对于西方石油公司并无好感,只愿意以出售给第三者的正常油价来供油。哈默无法接受贾米森的提议,只能另想办法,而埃索则错过了同西方石油公司建立共同阵线的一次机会,也让利比亚政府找对了突破口。到了8月,利比亚政府又下令西方石油公司将产量进一步减少6万桶,这对西方石油公司来讲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走投无路的哈默被迫向利比亚政府做出让步。1970年9月2日,西方石油公司与利比亚政府达成协议,同意石油标价每桶增加30美分,另外,今后五年每年再增加2美分,把税率从50%增加到58%,西方石油公司的石油产量恢复到每天70万桶。西方石油公司与利比亚政府达成的协议在跨国石油公司间引起巨大震动,9月21日,绿洲石油公司的主要股东美国大陆、马拉松和阿美拉达-希斯三家独立石油公司宣布接受利比亚政府的提价方案,并同意把税率从50%增加到54%。绿洲石油公司的另一个股东英荷壳牌石油公司则以反对补税条款为由拒绝了利比亚政府的提价方案,壳牌石油公司的主席戴维•巴伦爵士认为,“虽然壳牌十分依赖利比亚石油,但它们绝不让步,否则就会冒破坏产油国政府、石油公司和消费者之间整个关系的风险。”于是利比亚政府从9月22日起禁止壳牌石油公司从绿洲石油公司出口它根据股份所应该获得的每天15万桶的石油。同一天,利比亚政府召集德士古、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公司以及其他独立石油公司,要求它们于9月27日前接受提高石油标价和税收的方案,否则将面临与英荷壳牌公司同样的命运。

一时之间,跨国石油公司突然产生了联合行动对抗利比亚政府的想法。为做最后的努力,9月24日戴维•巴伦飞抵纽约,动员跨国石油公司联合起来对抗利比亚政府的提价要求。他与英国石油公司的埃里克•德雷克爵士在纽约拜见了出席联合国会议的英国外交大臣亚历克•道格拉斯-霍姆爵士,向他说明局势的严重性,并希望英国政府支持跨国石油公司对抗利比亚政府的要求,即使冒着断供的危险。霍姆爵士对于巴伦和德雷克设想的联合行动持积极的态度。他认为,“在与利比亚的谈判中,石油公司应该建立统一战线,因为不这样做将导致世界范围内的石油定价上涨。”但是,当他与参加联合国会议的欧洲同行交换意见后发现,没有欧洲国家愿意为了跨国石油公司而冒石油断供的危险,它们对于巴伦和德雷克的建议并无太大兴趣,它们更关注美国政府在这一问题上的态度,它们口头上的支持要远远大于实际行动上的支持。

既然欧洲各国对于对抗利比亚政府显得不那么积极,那么唯一的希望就是美国政府了。9月25日,在利比亚拥有石油的美国各石油公司以及英荷壳牌石油公司、英国石油公司的代表在美国国务院与负责政治事务的副国务卿约翰逊等官员举行会谈。会上,跨国石油公司明确希望美国政府能够在外交上支持跨国公司的对抗行动。对于这个提议,美国政府断然拒绝。正如之前所分析的那样,美国政府并不认为介入这个事件是恰当的,也不认为联合抵抗的行动是可行和有效的。约翰逊强调“这次会议不是为了要告诉跨国石油公司应该怎么做,而只是与跨国石油公司讨论与利比亚政府合作或对抗所面临的不同结果。”考虑到美国政府对利比亚政府没有任何影响力,任何美国政府的干预都将是无效的,因此,美国政府没有可能支持跨国石油公司在利比亚的行动。而负责国务院燃料和能源办公室的詹姆斯•艾金斯更是坚定的反对可能导致冲突的战术。而且,美国政府的这个态度非常坚决,即使是9月25日当天,由英国政府出面劝说美国政府时,美国政府仍坚持认为自己对利比亚没有影响力,因而不会干涉其事,将由石油公司自主做出决定。

另一方面,跨国石油公司之间的意见也并不统一。作为七姐妹的重要成员,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公司和德士古都无意与利比亚政府摊牌,也就不愿接受巴伦的建议。1970年9月30日,这两家公司按与西方石油公司相似的条件与利比亚政府达成了协议。这两家公司的让步比西方石油公司的让步对跨国石油公司有更大的冲击力。10月8日,埃索、飞马和英国石油公司也与利比亚政府达成了协议。走投无路的巴伦认识到“继续抵抗和因此造成的孤立已经毫无意义”,10月16日,英荷壳牌石油公司与利比亚政府也达成了协议。在没有各国政府支持的情况下,各怀心思的跨国石油公司无法结成统一战线,只能纷纷向利比亚政府屈服,而通过这次提价斗争,利比亚的石油收入获得巨额增长,从每年3.3亿美元增加到每年14.2亿美元。

以利比亚提高石油标价为契机,阿尔及利亚、伊拉克、科威特、伊朗等国也相继提出了调高石油标价和税率的要求。阿尔及利亚于7月单方面把原油标价从每桶2.08美元提高到每桶2.25美元;伊拉克把从地中海出口的原油标价每桶提高了0.20美元;科威特把原油标价每桶提高了0.11美元,税率提高了5%;伊朗把原油标价每桶提高了0.09美元,税率提高到55%。这些成果是中东产油国第一次在石油领域取得的实质性胜利,也是跨国石油公司及其母国第一次在国际石油领域遭受到的重大挫败。

从利比亚开始,跨国石油公司单方面决定原油标价的权力被打破,“利比亚协议改变了产油国政府与石油公司力量的均势。利比亚的胜利给石油输出国组织壮了声势,替石油输出国组织重新开启了争取石油资源控制权之路。对石油公司而言,这是撤退的开始。”新的斗争已在路上,显而易见,面对这场斗争和引发的转变,美国政府无论在意识上还是在行动上都没有做好任何介入的准备,退却和不干预,成为这一斗争中美国政府的首选,而利比亚和美国的梁子由此结下。

参考书目:

[英]安东尼•桑普桑著,伍协力译:《七姊妹——大石油公司及其所创造的世界》,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6年版。

王能全著:《石油与当代国际经济政治》,北京:时事出版社1993年版。

Svante Karlsson, Oil and the world order: American foreign oil policy (Totowa, N.J.: Barnes & Noble Books, 1986).

Ian Seymour, OPEC: Instrument of Chang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81).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69-1976, vol.XXXVI, Energy Crisis, 1969-1974 (Washington: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2011).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