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银翼杀手2049》:是人类将复杂情感嵌入仿生人与AI中

陈灼
2017-10-26 07:47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如果前几天特斯拉自动驾驶系统避险视频让人惊叹,未来真的来了;那么,当Alpha Go的升级

版将旧版杀个100:0,而且完全不用学习人类棋谱的事实摆在眼前时,我们才意识到,未来何止来了,它已经加速向前。时代变化那么快,唯一能让我们的思维超越未来的途径,就是科幻。

《银翼杀手2049》剧照。

无论是美剧《西部世界》的大热,还是好莱坞对日本动画电影《攻壳机动队》的翻拍,包括新近上映的《银翼杀手2049》,都是创意工业面对AI的极速发展的一种反馈。这三部世界观和背景设计完全不相干的影视作品,究其本质,都在探讨同一个问题,那就是人类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换句话说,在高度拟真的仿生人(或复制人)面前,人类和仿生人的本质区别又是什么?

《银翼杀手2049》剧照。

如果我们向前回溯的话,可以发现《银翼杀手2049》的源头,是1928年,出生在美国大萧条前夜的一位作家。这位作家名叫菲利普·迪克,又称PKD,父亲曾是一战老兵,后来在美国加州的农牧业部门长期工作。与父亲不同的是,迪克既没有在他二十来岁的艾森豪威尔时代上完大学,去当公务员;也没能入伍,得到上朝鲜战场的机会。他选择了一条在当时看来绝不可能生存下来的职业生涯(实际上他也几乎因此穷困潦倒了一辈子):写科幻小说。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书封。

1968年,在阿波罗登月在即,嬉皮士兴起,布拉格之春,左翼浪潮如火如荼的年代,迪克出版了一本名字很长,但又富有诗意的长篇小说《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这本书探索人的本质,仿生人和人类的区别的书,实在是显得非常另类,或者说好听点,超前于时代。

1982年上映的《银翼杀手》剧照

将旧时代的菲利普·迪克与新时代的《银翼杀手2049》相连的,是1982年上映的《银翼杀手》。与1982年相比,三十五年过去了,时代变了,与1968年相比,时代更是天翻地覆了。但不知为什么,二刷《银翼杀手2049》之后,我愈发体会到它和原著在精神上产生的呼应。

《银翼杀手2049》剧照。

2049的编剧,相对于初版电影,基于原著的世界观,把电影的空间大大向外扩展,例如对核冬天的直白展示,维加斯的辐射区的写意描绘,华莱士梦想人类前途的星辰大海。此外,2049也从原著中一位银翼杀手对另一位银翼杀手的抱怨中获得了灵感,那就是,直接让仿生人来做银翼杀手,追杀不听话的仿生人。

《银翼杀手2049》剧照。

最后,在2049里,仿生人有没有灵魂这件事被摆到台面上来说。当你设身处地,以主角的身份来思考这个问题的话,会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在主要以侦探片(黑色电影)框架下的《银翼杀手》原版中,原著关于这类问题的探讨都十分淡化(或只是放置于叙述的潜台词中的)。但在2049中,这些全部成了明面上的思考,并更进一步,将相对仿生人更为脆弱的虚拟AI,也置入到这一整套叩问人生终极问题的语境中。

《银翼杀手2049》剧照。

《西部世界》中的仿生人犹如堕入轮回一般,它们反抗的是程序化的人生;《攻壳机动队》中,人类与机械的界限,在物理层面模糊;而在《银翼杀手2049》中,人、仿生人、虚拟AI形成不同阶层的三个世界。为人类服务的仿生人一旦不再满足需要,就会被强行“退休”;为满足仿生人空虚生活的虚拟AI,相互之间会有真情吗?我们有意无意的,将人类的复杂情感因素,嵌入到本来目的单纯的仿生人与AI之中。

《银翼杀手2049》剧照。

到头来,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形态如何变化,我们念兹在兹,未能摆脱也无可摆脱的,仍是人类自身的本性。

(本文作者系菲利普·迪克作品《流吧!我的眼泪》译者)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