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大闸蟹引发过敏者增多,秋冬皮肤瘙痒怎么办?

澎湃新闻记者 屠俊
2017-10-28 07:30
来源:澎湃新闻
身体 >
字号

天气渐凉,很多人出现了全身皮肤奇痒、起疹块和鳞屑、脱皮,面部红白不一、斑驳陆离等皮肤过敏症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皮肤科副教授王强指出,近期,门诊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疾病包括:荨麻疹、湿疹(尤其是乏脂性湿疹)、瘙痒症、季节性皮炎、面部皮炎、季节性接触性皮炎等,银屑病、带状疱疹等在秋冬季节也会高发。

王强医生指出,大部分的过敏性皮肤病开始时是红斑、风团、丘疹,因瘙痒搔抓后可出现抓痕、血痂、皮肤干燥、脱屑、皴裂及色素沉着,无糜烂和渗液。好发于成人四肢的伸侧、手背。气温升高后可缓解、好转,并可自愈,病情和气候变化有明显关系。秋冬季节天气变凉、空气干燥,造成皮肤表面水分丢失、屏障功能减弱,人体自身免疫功能下降,是发生过敏性皮肤疾病的主要原因。

另外,容易发生过敏现象的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过敏体质,是说人体对于某些食物或者药物存在某些不耐受的现象,对于过敏体质的人来说,适度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对于过敏症状的缓解也是有好处的,锻炼身体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不是一蹴而就。

“对于皮肤过敏来说,食物引起过敏症状的比较多,需要注意的是,现在正逢大闸蟹上市的季节,门诊中大约有10%是因为吃大闸蟹而引起荨麻疹的患者。”王强医生提醒。

有些人认为去年吃大闸蟹没有出现过敏症状,今年也一定没事,王强医生指出,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过敏的发作与每个时期的免疫状态相关,去年不过敏不等于今年一定不过敏。

“过半病人是头一次因吃虾蟹而出现过敏的,虾蟹类食物中的异种蛋白质含量很高,性寒且带湿毒,属‘发物’,皮肤病患者或皮肤易敏感的人至少不宜多吃。对食蟹有既往过敏史的,或既往有荨麻疹、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皮炎等过敏性疾病的患者,还是不吃蟹或少吃蟹为宜;儿童也不要吃太多大闸蟹等食物,以避免皮肤出现过敏、丘疹、红斑等症状。”王强医生说。

简单地说,对某种物质过敏就是当你食用、接触或吸入某种物质的时候,身体会产生过度的反应;导致这种反应的物质就是所谓的“过敏原”。在正常的情况下,身体会制造抗体用来保护身体不受疾病的侵害;但过敏者的身体却会将正常无害的物质误认为是有害的东西,产生抗体,或者过度产生抗体,释放如组胺的炎症介质,这种防御就如同身体经历感冒一样,而这种无害物质就成为一种“过敏原”。由于对侵略者的防御,过敏会引发体内炎症,产生一些症状,诸如嘴唇周围肿胀、喉咙发痒、打喷嚏、流泪,出现红色发痒的皮疹或呼吸道发炎等。

那是否要查过敏原?王强医生指出,虽然过敏原检测对于皮肤过敏的治疗有帮助,可以提示患者不要食用这类食物,或在秋冬季节防止吸入花粉、屋尘螨、粉尘、霉菌等,但不建议作为常规检测。目前的挑战是,过敏原测试并不是一个完美的科学,很多过敏原无法被准确查出,即使查出了,很多时候也无法做到脱敏。

如何预防秋季过敏性的皮肤病?王强医生提醒,日常要注意保湿补水、防晒,可以使用滋润皮肤的护肤品,比方说凡士林、尿素脂可以使用;另外,可以在房间里放置加湿器等也会有帮助。

需要提醒的是,过多地使用洗面奶及去脂力强的洁肤用品,容易破坏皮脂膜而降低皮肤抵抗力,引发脸部秋季过敏性皮炎。

对于患有皮肤瘙痒症且每逢换季时节病情就较重的患者,建议在换季时做好预防。首先要管住嘴巴,对于鱼、虾、酒、辣椒等食物尽量不要食用;其次,洗澡避免用过烫的水,皮肤痒时切忌抓挠。

在选择药物的时候,可以使用抗组胺药物,根据不同的人群选择不同的抗组胺药物。在外用药物的选择上,要尽量少用皮炎平等激素类药膏,防止皮肤对此类药膏形成依赖。

“很多人认为外用药物副作用少,而且激素类药膏起效快就长期使用,事实上,长期食用激素类类药物也会造成激素依赖性皮炎,皮肤变脆、变薄、毛细血管扩张等副作用,甚至有患者会出现毛囊炎样损害等。使用激素类药膏一般不要超过2-3周,(具体疾病具体分析),每天1-2次即可,不可过于频繁,等到病情缓解的时候可以过渡到使用没有激素的药膏。临床上,我们也会选择一些含有抗组胺药物的药膏,比如多塞平软膏等。”王强医生指出。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