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深观察丨高考录取批次改革势在必行,配套措施必须跟上

澎湃特约评论员 杨三喜
2017-10-30 13:13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近日,广东省教育厅、省招生委员会制定了《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招生委员会关于2018年深入推进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改革的通知》,拟决定从2018年起,将原第一批本科、第二批本科两个招生录取批次合并为“本科批次”,设置本科和专科两个录取批次。

上述政策的缘起,要追溯到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创造条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并从2015年起在有条件的省份开展录取批次改革试点。从此,各地录取就开始了合并本科录取批次改革。截至2017年高考录取结束,大部分省份已经合并了二三本招生,上海、海南、山东、浙江等地区则走在了改革的前列,先后合并了一二本。当然,录取批次改革的最终目标不是合并二三本,而是取消批次,消除由录取批次带来的高校身份固化等问题,并借此激发高校办学活力,促进高校的内涵式发展。

分批次录取制度形成的大背景是我国高等教育不发达、毛入学率较低,高等教育处于精英化阶段。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高考录取方式也就需要进行相应改变。另外,缺乏计算机技术等信息化工具也是分批次录取的一个理由。但今天,取消录取批次在技术上已经不存在任何障碍。最大的障碍其实是人的障碍,是体制的障碍。在现有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全国各省市都应该扫清体制障碍,加快改革步伐,实现全部合并二三本进而仅保留本科和专科录取批次的目标。

分批次录取模式自身的缺陷,也催生了改革。比如,高校被人为划分为不同等级,身份固化,不利于特色化发展;批次在前,就意味着更好的资源和生源,分批次录取制度就像“指挥棒”,刺激着各类高校牺牲办学特色,追求更高批次,追求专业设置的高大全。专科想变成本科,三本想变成二本,二本想升一本,最后导致高校缺乏个性,办学趋同化。

取消录取批次,可以把高校从批次的“紧箍咒”中解放出来。因为取消录取批次之后,原来将各高校圈定在不同批次内的“围栏”已经拆除,高校完全可以凭借特色化的办学吸引、招收到优秀生源。而原来横亘在考生心头的高校等级观念藩篱,也将被逐渐拆解。考生可以更多地结合自身的兴趣、特长以及志向选择学校和专业,而不必在上一批次的“凤尾”还是下一批次的“鸡头”中纠结。这就让高校和考生实现了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本质性的相互选择,有利于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和考生选择权,让高校招到更合适的生源,让考生可以选择更合适的高校,实现双赢。

当然,录取方式的改革也意味着志愿填报方式的改变。无批次录取下的填报志愿改革,意味着考生对高校的甄别难度加大,志愿填报风险增加。志愿填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仅影响考生能否进入心仪的高校,同时也将影响社会对改革的态度。如果志愿填报“事故”屡屡发生,会对改革形成阻力,不利于改革的顺利推进。比如今年浙江高考志愿填报阶段,就出现了五六所原来在第三批次录取的独立学院最低投档分数线杀入了“100强”的情况。同济大学浙江学院646分的最低投档线,甚至超过了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的最低投档线。由此便引发了社会对取消录取批次改革的争议。

要改变这种现状,当务之急是要完善改革的配套,而非否定改革本身。志愿填报系统要科学合理设计,提高区分度、辨识度;教育部门以及高中学校应该为考生组织专业的志愿填报培训,帮助考生提高甄别能力,降低志愿填报风险。此外,还应该组织社会公益组织等为考生尤其是比较落后、偏僻的中学考生提供公益性的志愿填报咨询服务。

需要认识到,取消录取批次是大势所趋、众望所归,但志愿填报也关系考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一定不能一“取”了之,相关改革配套措施必须跟上。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