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燃煤污染防控是天津大气污染治理重中之重

2017-10-31 12:0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经济观察报记者:刚才温局长介绍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整治有关情况的时候,提到燃煤整治是今年大气污染整治的重头戏。我想请问温局长燃煤对大气污染会产生哪些影响,接下来天津市在燃煤整治方面会采取哪些重大举措?

温武瑞:非常感谢您的提问,您这个问题非常好。因为燃煤污染对我们天津空气质量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大家知道天津是一个传统的工业城市,能源结构又偏煤,加上冬季的时候,采暖是刚性需求,所以煤炭在整个大气污染防治过程中,始终是我们“五控”任务的重点任务。从对PM2.5的污染贡献上来看,燃煤污染也是贡献最大的一个方面,达到了25%。所以抓好燃煤污染防控始终是我们的重中之重。

我们在控煤的过程中,主要是采取了4项措施。

第一方面是减煤量。煤炭的消费量控制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几年来,我们不断的调整能源结构,严格煤炭消费。通过这项措施,我们在2016年已经提前一年完成了国家大气十条规定的天津市压减一千万吨煤的目标任务。在此基础上,今年以来,我们按照国家冬防计划的要求,结合天津市的特点,进一步压减煤炭的消费。我们今年又关停了煤电机组七套,涉及到86万千瓦的煤电机组关停了。同时今年我们按照冬防的要求,开展全面的、拉网式的排查,全市的各种锅炉,从工业锅炉到供热锅炉,还有商业锅炉,我们总共排查了一万一千一百二十二台。我们仅对达到特别排放限值,或者超低排放的184台锅炉进行了保留,对其他一万零九百三十八台锅炉一律进行关停、取缔、改燃,这个力度是前所未有的。截止到昨天,这些已经全部完成了,包括工业锅炉4630台,供热锅炉2284台,商业锅炉4024台。通过这个措施,我们今年可以减少煤碳260万吨。通过几年的努力,天津市煤炭消费量占比已经从2012年54.4%下降到去年的49%,今年还要进一步下降。天然气的使用量在2012年只有32亿立方米,去年已经增加到74亿立方米。

第二方面是控煤质。煤炭质量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们市政府先后两次颁布了天津市煤炭质量管理标准,不断提升地方煤质标准,同时我们针对煤炭的使用,发布了加强煤炭经营管理的政府令,全面强化对煤炭使用的管理。当前秋冬季正是一些煤炭经营企业和钢铁、电厂、供热企业进煤、储煤的关键时刻,我们全面加强了对全市煤炭质量的抽查、监督、管理,对重点企业派驻煤炭质量监督员驻场进行监控,坚决遏制劣质煤流入天津市场,确保冬储煤的质量。

第三方面是严排放。我们在2016年的时候,已经对全市9家电厂22套机组全部实现了超低排放,在这个基础上,今年又对全市仅剩下的4家19套自备电厂煤电机组进行了改造,现在也已经全部达到了超低排放水平。目前,天津市所有的燃煤电厂,还有燃煤的自备电厂,全部达到了燃气排放标准。刚才我提到的保留下来的一百八十四台锅炉,也全部达到了特别排放限值或者是超低排放限值的要求。我们对全市252家涉煤重点企业,全部安装了自动监测系统,24小时全天候进行监控,确保排放达到要求。

第四方面是治散煤,这是我们今年秋冬季攻坚行动方案里重中之重。刚才我向各位介绍了,我们今年通过拉网式的、全面的入村入户的排查,排查出来全市总共有城市和农村121万户居民还在用煤炭。其中城市居民大概14万户,其他都是农村地区的用户。我们将散煤治理作为今年秋冬季要啃下来的硬骨头,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国家规定我们三年要完成这个任务,天津市改为两年完成。而且我们通过积极争取也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天津市已经纳入国家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的试点城市。我们对今年要采取措施的61万户,按照宜电则电,宜气则气的原则,采取了几项措施。一是能用电的,电网能供应的上的,改为电,像我们搞无煤区,全市有十一万户全部改装了最先进的空气热泵。二是用气,修天然气管道能通的,或者建了天然气的就是LNG站来供应,有些地方增加补建供热的面积,实现了集中供暖。国家规定我们今年任务是29万户,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34万户,年底之前要把61万户全部完成,剩下的就是明年来完成。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对今年还没有改掉的剩下的60万户,全部改用清洁的炉灶,清洁的煤炭,确保过渡时期尽可能的减少排放。

总的来说,今年的冬防在煤炭的治理方面,应该说是历年来涉及面最广,力度最大,也速度最快的。现在这项工作正在全力的推进,我就介绍到这里,谢谢。​​​​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