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社会创新|香港另类小店:对自己好,对社区好,对地球好

Bobo、Gi
2017-11-01 14:26
市政厅 >
字号

香港有几家大学生开的另类小店,这些大学生还未毕业,心中却充满了对社会与生活的各种想象。有想法的人很多,但真正付诸实践的人很少,试一试,有何不可?

GreenPrice:一间卖过期食品的超市

在观塘工厦“骆驼漆大厦”,有一家小店名叫GreenPrice,食品价钱比批发店更便宜,包括十元三包的韩国捞面、二十块一大桶英国白朱古力……都是低于市价四折的外国及本地食物,但认真看看,食品上的日期标签,全都过了“最佳食用日期”或 “best before” 约一至两个月。

“ 香港人从小都被灌输‘过期食物就要扔掉’的观念,我们要改变这个根深蒂固的想法,减少食物浪费。”香港大学在读生Terence(韩骏谦)这样说道。

过期食品超市GreenPrice。Andy 图

Terence一直对环保很有兴趣,他以前在“惜食堂”(香港的一个食物回收及援助计划)做义工,把剩食煮成的菜派发给年长者,他在那里了解到香港人每日丢掉约3000吨食物,超市每天弃置约29吨仍可食用的食品,每年便有价值1.56亿港元质量良好的产品直接仍到垃圾场,当中包括没有开封的过期食物、质量良好的蔬果等。当时他一边帮街坊派发饭菜一边想,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去减少食物浪费呢?

去年年初,他参加了Good Seed计划,这是一个让年轻人一起提出新想法,创办社企去改变社会的课程。他加入了当中的环保议题组,认识了大学生Cherissa、Ben和快毕业的Alison,碰巧四人都是学商学的。

他们在Good Seed的课程中,有一次一边吃零食一边聊天,想到从小长辈灌输“过期食物吃坏人,肯定丢到垃圾桶”的说法,但近年又有许多环保人士倡议,食物只是过了最佳食用日期,其实仍可食用。于是他们试着搜集研究资料,看看“最佳食用日期”和“此日期前食用”的区别,看看过期食物是否可以食用?

GreenPrice的标牌。Andy 图

搜集资料后,他们发现售卖“此日期或之前食用”(Use by)的食品才算违法,但售卖超出“最佳食用日期”(Best before)的食物则不违法。他们还了解到,香港一些超市会把还有半年才到“最佳食用日期”的食物下架,退还给供应商,让它们在货仓中白白放置,然后丢掉。于是他们向Good Seed 提交了一个关于售卖已过“最佳食用日期”食品项目书,最后他们获得10万港币的社会企业创业基金!

通过四处打听,他们知道有朋友的货仓兼办公室,周末闲置不用,这位朋友愿意只收取他们每月几千元租金进行存货及营业,于是去年12月,他们开始了GreenPrice绿惜超市,希望通过这间超市,改变大家对“最佳食用日期”的误解,充分利用食物资源,通过低价转售,提供一个新的购买选择。

关于买货,GreenPrice定了一些准则,例如不卖超过最佳食用日期后三个月的食物、不卖容易变坏的奶类及主粮,也多进口外国有机食品等。他们也希望基层街坊负担得起优质食品,所以一般都定价为市价四折,甚至更低。

一开始他们以为店铺会很受年轻人欢迎,慢慢发现原来白领和太太们才最爱来购物,饼干、巧克力、糖果、杯面就最受欢迎。如果有囤积的货过了“最佳食用日期”三个月,他们就捐给社区组织。

面对客人,Green piece更要花时间耐心解释,让他们在店铺试吃、没有拉肚子才放心购买 。因为开这间店就是希望教育大众,每次解释、说服,就会让一个人对浪费食物有更多了解,这非常重要。

开店至今,GreenPrice已拯救了逾三万七千件食物。

山城角乐:一家不用钱的合作社

这间合作社位于香港中文大学(下简称“中大”)校园内一间地铺,取名“CU Happy Corner”(山城角乐)指一个在山城落脚(因“中大”依山而建)的快乐角落,这个组织自2015年年底成立,直到去年才得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实体空间。

一切的源起是在2015年,校方有意把一个空置铺位租给旁边的连锁超市扩充经营。

山城角乐的社员Dicky说:“当时中大基层关注组认为超市原本的面积已不算小,铺位用来扩建意义不大,所以希望向校方争取铺位作不同用途。他们跟校方谈了很久,又向同学发问卷、请教教授的意见。”

其后,关注组联系了四个校内组织,分别是重视生产、公平交易与共购的“山城菜志”、“山城士多”(编者注:“士多”为英文store的音译),鼓励循环再用的“免废读中大”和推广本土永续发展的“中大农业发展组”,聚首讨论铺位可能的用途。

之后,几个组织再抽调人手,另组“山城角乐”(下称“角乐”),希望跟校方争取到这个空间,建立一个学生合作社,服务山城(即中大)的学生。

虽然中大已经有餐厅、超市和便利店,但山城角乐更想推动山城内人力和物力的资源流动,实现自给自足和学生之间的互相服务,而不是只做一个卖货的店铺。比如,他们发现,当学生退宿时,弃置最多的是衣架,去年暑假,他们回收了一千多个衣架。

山城角乐的空间。Andy Wong 图

在“角乐”的O camp(迎新营)里,参加者一同参观校园不同角落,认识山城地理特色,并透过游戏了解饭堂厨余问题与中大菜田。随后,又走到外面的社区,拜访小店和社企,学习如何连结社区、善用社会资源。

“角乐”希望试行一种另类的经济模式,他们摆脱“交易=金钱流动”的思想枷锁,以“山城时分”作为专属“货币”,以劳动时间的价值来取代金钱。

Dicky说:“清洁工人和公司总裁的工资,是否需要相差几百、几千倍呢﹖”他一语道出,在香港这个知识型社会,有一种不平等的劳动价值——专业人士就享有高工资,而低技术或出卖劳力者,就往往被剥削褔利,甚至动辄克扣人工费。

因此他们希望尽量做到人人平等,每个人在“角乐”的劳动价值,是来自他服务“角乐”的时数。基本上,每人劳动一个小时就有60时分,即1分钟为1时分,是名正言顺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劳动不一定指做苦工;在这里,社员可以透过在“角乐”教兴趣班、出任店员或捐赠二手物资等获取时分;相反参加活动和换取物资,就扣取时分。

山城角乐的货架。Andy Wong 图

社员阿宝说:“我们确定时分价值时,不只想衡量、认同同学的劳动价值,更希望大家可以多使用时分,不要像银行般存起来,让资源有更多的流动。”因此,他们曾把货品、参加活动所需的“时分”调低,刺激大家“购物消费”,例如一件T-shirt曾定为60时分,现已调低至30时分。

在山城角乐,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的经验,关注不同的议题。有的同学关注资源循环;有的同学有多年退宿回收的经验,就集中处理二手物品;对共购较有经验的同学则从零售着手,思考如何在交易上促进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连结;也有的同学专门研究社区经济。

“我们希望这个地方是属于每一个人,”山城角落团队如是说。

生活书社:开一间学习生活的小店

“人愈大愈发现学习不一定限于大学。我想自己决定读大学时要学习什么,” 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的大学生叶泳琳不甘只在大学学习,于是去年在街市跟拍档开了“生活书社”。

叶泳琳当年跟着妈妈穿梭于菜档之间,大概不会想到10多年后,她自己会在元朗大桥街市开店——一间售卖二手书和生活杂货的的小店“生活书社”。

她说:“我很喜欢这片地区,以前经常跟妈妈来买菜,有许多有趣的人和事物,也有许多我过去和现在的生活足迹。”

生活书社的空间。Andy 图

开店之时,她还未从大学毕业。她希望在街市开一个平台,把学校所学的和心中所想的付诸实践,而不只是在学校和网络上去批判社会问题。

生活书社在2016年7月开张,由叶泳琳和她的拍挡营运,主要卖文史哲二手书和几十款环保生活杂货,如月经杯、手造皂等。他们想学习的是,实实在在地与街坊朋友一同过好生活。对自己好、社区好,也对地球好。

这30呎(约2.8平米)的小店,在肉档、菜店和粮油铺之间,确实看似很浪漫。店内有废弃卡板制作的书架,特地去上水古洞的志记鎅木厂制作的木柜和木椅,手写的产品和书评,天花板上吊了三盏电灯泡,门边贴着前卫的剧场海报。

不同于那些大学毕业就按部就班找工作的大学生,叶泳琳在反思主流的教育体系:到底学习是为了成为体制的一分子,还是让我们有能力想象主流以外的可能性?到底要走主流的路,还是焦头烂额地开一条自己的路?

大三的时候,她到台湾当交换生,“课堂以外,我看到许多香港没有的事情,例如有人很努力让原住民过原本的生活,又有许多人开二手书店去滋养别人……生活空间的转变,让我慢慢静下来整理自己,顿悟到,哦!其实我可以解决以前的无力感,自己决定生活,打开自主的空间,不一定要等待学校或社会的安排。

生活书社的标牌。Andy 图

生活书社的营运和生活开支,基本上能够维持下去。叶泳琳最希望是通过这个小店改变社会主流那种店家与客人之间,单纯买卖和做生意的关系,“我想在这里自然地跟顾客互动,建立关系,让人明白需要什么书本和用品,而不止于做买卖。”

当客人来店,叶泳琳会细心询问客人的喜好。看上去内向的她,没有世故的侃侃而谈,却有一种青涩的真诚,“大学老师说过,聆听很重要,要保持对人的好奇心。在店中,我就在不断地实践和学习。”

她说,有不少人来不是谈书,而是跟她谈别的,“有人跟我说很羡慕我有梦想,说话的时候眼含泪光;又有人跟我说自己如何迷茫。我当然明白不能给对方什么答案,但这些交流也令我想起自己的往事,让我慢慢用另一个角度梳理自己的过去,也学习如何跟别人相处,令我的世界更加开阔。”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网站一小步:https://littlepost.hk/。实习生罗嘉彧对此文整理做出了贡献。)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