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为九个学生留守31年的贵州“大山园丁”:教育是最好的扶贫

杨云/中新网
2017-10-31 17:21
直击现场 >
字号

55岁的宋长城俯身蹲下,背起3岁的焦少婷,吃力的站起来,另一只手牵起3岁的候铭。3岁半的王思晨、4岁的焦少妍、4岁的龙吉凤、4岁的黄清媛、5岁的焦璐程、5岁的候杰、5岁的黄立婵依次排好队跟在宋长城身后。

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杉树坡村,为不让娃娃们失学,55岁的“留守教师”宋长城身兼校长、老师、保育员等职务,为9名学生坚守岗位。  本文图片均来自中新网

31年来,每天早晨7时,宋长城离家出门,都会特别绕路把分散在杉树坡村杉树坡组、土朝湾组及富家寨村青杠园组的学生一起带到杉树坡村小学。

31年来,宋长城的学生最多时有70余人,5个年级。

2016年,杉树坡村最后一批小学生全部进入瓮溪镇寄宿制学校就读。村小被思南县教育局改建为山村幼儿园,宋长城的学生也减少到只有9名。这9名学生,父母亲大多在外务工。

杉树坡村位于武陵山深处,地处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瓮溪镇,是县级极贫困村。

55岁的宋长城既是学生们的爷爷、还是教师。

“山高路远、经济贫困,30多年先后来了好多老师,待了长长短短的时间,又都陆陆续续离开了。”说起山区教育的苦,沉默了半天的宋长城憋出一句话,“别人的根在山外,我们的根在山里,心就定在这里。”

从教经历,老宋有点激动。那是1985年,在村小教书的几位老师因为清贫,陆续离开杉树坡村小学,几十个山里孩子面临失学。

1986年高中毕业的宋长城决定接手一天只有1元钱补助的村小,给孩子们做代课老师。

“清贫一个人总比愚昧一代人、贫穷一个山村强。”宋长城就这样想的。

艰苦的日子宋长城坚持了10年。1997年,做了10年代课教师的宋长城转为正式教师,生活和教学条件也开始获得改善。

31年来,经过宋长城启蒙教育的山村学生有24人考上中专学校,81人考上大专以上院校。这些学生里,还出现了1名硕士,1名博士。

“教育是最好的扶贫。”宋长城告诉记者。

“洗脸、穿衣、做饭、上课、接送上下学,宋老师对学生们关心无微不至。”“我们家能出大学生,都是宋老师给娃娃基础打得好。”“宋老师为村里的教育辛苦了几十年。”行走在杉树坡村,田间地头忙碌的乡亲见到宋长城都热情打招呼。一些村民见记者问宋长城的情况,一个个都热心的打开话匣子。

一年前,宋长城还需要兼任厨师,给孩子们制作午餐。2016年贵州开始实施的农村学前教育儿童营养改善计划,杉树坡村山村幼儿园也被覆盖,“营养午餐”由条件较好的中心小学统一配送。

“我的大背篓和铁锅再也用不上了。”宋长城开心的说,“现在娃娃们都能吃上4菜一汤咯!个子长高啦、精神也好啦!”

杉树坡村的偏远和条件艰苦,一直没有外来教师愿意留下。有机会到条件更好的乡镇中心小学任教的宋长城思前想后,决定留在山村幼儿园。

9个学生1个教师,杉树坡村山村幼儿园里各类硬件设施齐全,与城市幼儿园的条件不相上下。

这样的山村幼儿园,思南县有216个,覆盖了所有行政村。

现阶段,贵州66个县实现农村学前教育机构全覆盖,惠及农村学前儿童65.95万人;另有16个县积极自行开展试点,惠及农村学前儿童9.58万人。

“山区教育的最大困难是教师的坚守。”思南县教育局安监站站长黄朝宣告诉记者,“宋长城老师的坚守不仅仅为大山留住了希望,更延续了大山的文明。”

高原阳光下,宋长城的大手拉着山里娃的小手,行走在2个月前才修好的通组硬化路上,背影格外温馨。

 (原标题:《为九个学生留守的“大山园丁”宋长城》)

    校对:余承君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