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爵士音乐人陈胤希:听!不同时代,上海的声音

陈胤希/中国目前最活跃的爵士歌手之一 澎湃新闻记者 洪燕华 整理
2017-11-05 09:17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智库 >
字号

英国《卫报》曾这么定义她——具有轻柔而美妙之音的中国女歌手。
上海某时尚杂志这么评价她——在这个充满了着亮片外套、假睫毛、华语流行乐天后的年代,她为我们呈现了一种为数不多的古典精致之美。

她是陈胤希,Jasmine Chen,中国目前最活跃的爵士歌手之一,第一位获邀请在荷兰North Sea Jazz Festival (北海爵士音乐节2011)演出的中国歌手。

爵士乐手陈胤希。  陈妮娜 拍摄

4岁学习钢琴,8岁登台演奏,19岁留学英国,主修古典钢琴专业,并获得英国利兹音乐学院古典音乐学士学位。

学古典音乐的陈胤希怎么爱上爵士乐的呢?“17岁那年,喜欢一本叫《音乐天堂》的杂志,有一次上面介绍了爵士乐,虽然歌曲旋律和声音很特别、动人,但我一直似懂非懂。”留英期间,她选修爵士演唱,先后从师于英国著名爵士女歌手Louise Gibbs及Tina May, 接受专业系统的爵士演唱训练。

从此一生和爵士乐缠绕一起,越缠越深。

2005年从英国归来定居上海,她寻根中国爵士乐。“爵士乐流过不同文化的土壤就有不同的风貌,在中国,爵士乐还有很多发展空间,这让我充满了创新的热情。”2008年推出第一张专辑《爱情的颜色》,2010年举办首次个人音乐会《陈胤希与她的爵士先生们——中西合璧音乐会》,她将东方音乐风格,中国元素与西方爵士曲风相结合,形成了具有独特自我风格的中国式爵士乐。

陈胤希和巴西爵士吉他大师Filo Machado合作演出。陈妮娜 拍摄

今年夏天,她刚刚结束好莱坞华纳兄弟影业公司出品的电影《疯狂亚洲大亨Crazy Rich Asians 》的拍摄,该片由美国华裔导演Jon Chu朱浩伟执导,主演包括杨紫琼、卢燕、吴恬敏、陈嘉玛等华裔演员,朱浩伟特邀陈胤希在片中本色出演,并参与多首电影原声歌曲的录制,影片预计2018年8月全球上映。此前,2011-2012年,她出演纪录片电影《上海老爵士As Time Goes By》,也是本色诠释“陈胤希”这个自己的角色。

就这样,出专辑、开演唱会、客串电影,她带着她的音乐游走于中西方之间,为来自西方的歌曲填上中文歌词,呈现给中国观众,同时,又将中国经典歌曲融合爵士乐风格,重新演绎给中外观众。

关于上海这座城,这个城市的声音,她有很多的感触。平时,她都选择唱出来,这次,她倾向静静说出来……

10月中旬开幕的2017上海城市空间艺术系列讲座“上海都市范本开幕论坛”《读城》活动,她获邀做了关于上海这座城和声的演讲,从不同的时代,聊聊上海的音乐之声。

陈胤希和上海老洋房。Ben Huang 拍摄

以下是陈胤希在上海城市空间艺术系列讲座的演讲全文,作为一名音乐人,她的演讲也是由各个时代的音乐串起:

大家好,我是爵士音乐人陈胤希。

说到城市的声音,我们会联想到什么呢?街上的车水马龙,地下铁的轰响,商业街的嘈杂声,手边的微信提示音,大妈们的广场舞……没错,这些都是流动在我们这座城市之中的声音。

今天我想从音乐的角度,从不同的时代,来聊聊上海的音乐之声。

天涯呀海角

觅呀觅知音

小妹妹唱歌郎奏琴

郎呀咱们俩是一条心

爱呀爱呀郎呀

咱们俩是一条心

……

周璇

听着这首熟悉的旋律,我们会马上联想到,金嗓子周璇,黑白电影,马路天使,歌舞升平的上海滩……

我们仿佛回到了上世纪初,在没有网络和智能手机的年代,人们的业余生活单纯且单一,音乐是最重要的娱乐项目之一,电影、广播和留声机则成为音乐记录和传播的重要载体,那个时期的上海就是这三个载体最发达的城市,有了它们,我们才可以追溯到这座城市早期的声音。

现在,我们看下电影《花样年华》的镜头,很经典的老上海的画面。

《花样年华》

电影分无声电影和有声电影,而有声电影的出现显然是一个空前的发明,同时它也推动了中国音乐的发展。不知道大家是否留意过,不论中外,早期的有声电影大都是歌舞片、歌唱片,歌舞在电影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实这是完全顺应了当时的时代潮流,有声电影的出现挤压了歌舞团体的生存空间,而歌舞演员往往具备了较高的表演功底和舞台经验,电影公司借势将其纳入旗下,又雇佣了一批优秀的音乐人为电影进行音乐制作,于是大量歌舞片诞生了。

例如周璇,原本已是沪上知名歌手,后被邀请上大银幕升级为歌坛影坛双栖明星,在电影中她演唱了大量音乐作品成为了当时的流行歌曲,比如刚才我们听到的《天涯歌女》,还有《四季歌》,《夜来香》等等这些音乐作品通过电影这门艺术形式被广泛传播出去,被街头巷尾的市民们哼唱,流传至今。

那南风吹来清凉

那夜莺啼声凄怆

月下的花儿都入梦

只有那夜来香

吐露着芬芳

我爱这夜色茫茫

也爱这夜莺歌唱

更爱那花一般的梦

拥抱着夜来香

吻着夜来香

……

陈胤希在弹钢琴。伊丽莎白 拍摄

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开始,广播逐渐成为上海当时最主流的大众媒体,广播电台也成为最有力的音乐推手。

广播电台节目中的音乐有两种播放形式,一种是由主持人播放唱片,也就是用留声机播放,另一种是现场演出直播,也就是歌手与乐队在演播厅里现场表演。

这两种形式都极好体现了当时上海音乐事业的蓬勃。我个人对现场演唱直播这个类型十分感兴趣,因为我是一名现场型歌手,非常喜欢与乐队互动,而爵士乐恰恰也是以现场为主的音乐类型,所谓“每一次表演都是唯一的”。

阅读了一些相关资料后,我发现,1930到40年代,上海大大小小歌手和乐队的忙碌状态不亚于现在很多艺人的工作强度,有的小歌手与乐队一天要跑五六个电台进行表演,同样一首歌一天要唱好几遍,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是当时的电台信号覆盖范围比较小,有的电台只覆盖几个街区,因此一个歌手在这个电台演唱的时候,上海其它地区的听众根本听不见,所以完全不会冲突,进而也产生了更多的演出机会;其二,就算是同一首歌曲,每个歌手的演唱风格不同,在那个音乐不能随便拿出来分享的年代,多听几遍自己喜欢的歌是一件幸福的事,所以一天里你可能会听到五六个版本的《夜来香》。

花样的年华

月样的精神

冰雪样的聪明

美丽的生活

多情的眷属

圆满的家庭

蓦地里这孤岛笼罩着惨雾愁云

惨雾愁云

啊,可爱的祖国

几时我能够投进你的怀抱

能见那雾消云散

重见你放出光明

……

我们刚才听到的电影《花样年华》里《电台广播 花样年华》的片段,就重现了广播电台的点歌环节。

点歌是一件十分时髦的事情,朋友间情侣间都以音乐相赠诉说衷肠,而播打热线请当时著名的歌手唱自己心仪的歌,更是十分特别和浪漫的事情,名气比较大的歌星像周璇,白虹,吴莺音也都曾经做客过音乐直播间,听众打进热线付费点歌,歌星与乐队现场表演,我们可以想象场面是多么壮观。

作为一名音乐人,每次我在回顾上世纪上海30到50年代的歌曲时,都会感到无比兴奋。因为这个时期的音乐真的太特别了,它既接受了来自西方的音乐风格影响,也没有抛掉中国本土的音乐风格及元素。

陈胤希在演出中。冯菁 拍摄

上海这座海纳百川的城市,可称作是中国通俗和流行音乐的发源地,当时的音乐家们接受来自四面八方的新思想,在音乐上进行着各种尝试,比如,《天涯歌女》是以苏南民间小调为原型,《玫瑰玫瑰我爱你》是以中国五声调式为旋律结合西方爵士乐及编曲,《苏州河边》运用了轻盈的探戈节拍,《我要你的爱》《给我一个吻》则是中文填词的英文歌曲。这个时期中国音乐首次碰撞西方音乐,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作品和声音记录。 

时局的动荡,环境的变迁,让上海的音乐发展渐渐缓慢下来,1960到1970年代末,上海与中国其他地区一样刮起了红色风暴,于是我们听到了以八个样板戏为主的音乐语言。

陈胤希喜欢穿红色衣服。Michelle Lee 拍摄

记得在2012年,我参演的一部纪录片电影《上海老爵士》中,几位七十多岁的的老人回忆着过去,告诉我们那段不允许弹西洋乐器听爵士的日子。当时,他们只能躲在家里偷偷练习乐器,为了防止被人听见,都会把管乐器用布塞上。贝斯手老伯说,有一天他在家里听收音机,突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了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说,当时的上海街上空无一人,全部回家听广播去了。从那天开始,一切都结束了,十年就此随风而逝。

上世纪80年代开始,港台及西方音乐涌入上海,邓丽君,四大天王,迈克尔杰克逊已经家喻户晓了,磁带,cd光盘又成了新的载体推动音乐前行。

从2000年开始,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让全世界紧紧联系在一起,上海可以听到来自世界的声音,而上海的音乐也融入了世界的声音。

比如我从事的爵士乐,它在上世纪20年代来到上海扎根发芽,积累了大量的中国式爵士乐作品,虽然中间有断层,但自1990年代末又开始慢慢发展起来,如今上海最老的爵士音乐节也已经到了第13个年头了,而上海本土音乐人和音乐作品,不是一味的模仿西方爵士乐,而是像上海音乐前辈们一样,将中西融合,并继续发展下去,这就是上海的特色,上海的声音。

陈胤希在演出中。陈妮娜 拍摄

我最近发现一个极具上海特色的歌曲《嘬》,来自一个神秘的组合叫“双档”。他们是由两个地道的上海男人组成,以美国的饶舌音乐形式为基础,以用上海方言吟唱的方式来演绎作品,讲的也是我们日常生活的故事,这首歌曲惟妙惟肖描写了上海女人的作以及上海男人的可爱之处。

接下来,大家一起 《嘬》!

……

囡囡到底想要到啥地方去?

不去了!

作为一个男人,

这点事体也没方向!

还难能好意思做我的依靠?

我册那侬就嘬!嘬!嘬!

嘬!嘬!嘬!嘬天嘬地!

嘬!嘬!嘬!嘬!嘬!

嘬嘬嘬嘬嘬!

哎,侬在唱啥?

我没在唱啥呀。

(演讲内容资料参考了王勇博士《追寻上海老歌的前世今生》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年9月,特别鸣谢)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