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41岁的樱木花道,才不会成为油腻的中年人呢

宋祺
2017-11-03 16:58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1992年樱木16岁的话,那他今年已经41了。”

作家马伯庸最近去了一趟灌篮高手的取景地神奈川,在微博上发此感慨。此言一出,网友纷纷转发议论,“不知道42岁的仙道在做什么呢”,“真不敢相信,那个拿着保温杯向我缓慢走来的中年男子就是当年叱咤风云的流川枫,岁月太过无情了”,“现在已经是一个油腻的中年人”;更有人在公众号上发文:“你喜欢的那个赤木晴子,已经奔五了”。

 

马伯庸微博

于是,九十年代的动漫作品《灌篮高手》又唤起了一波“回忆杀”。大多灌篮高手的读者现在也奔三奔四了,开始热衷于带着自嘲热议中年之种种,但谁以前还不是个少年呢?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灌篮高手

说《灌篮高手》是一代人的青春记忆应该没什么争议。由香港引进的漫画最初名为《男儿当入樽》或《篮球飞人》,除了31卷本的漫画,101集的动画,当时市面上比较容易买到的灌篮高手画册,一本名为《永远的梦之队》,另一本即是《灌篮高手的热血世界——燃烧吧,青春!》,洋溢着火一样的热情。

这部打破次元壁的作品更直接的影响,是NBA在中国备受关注的那几年,被传为灌篮高手人物原型的乔丹、罗德曼、约翰逊在中国拥有了一大批粉丝,在1996年NBA选秀中脱颖而出的艾弗森、奥尼尔、科比等篮球运动员紧随其后,被称为96黄金一代,成了那代人青春期的偶像。

“青春、热血”的基调是那个年代的主旋律,而灌篮高手几乎是九十年代的代名词,也难怪其主题曲被一部又一部国产青春片引用。片头曲《想大声说我爱你》每一响起,就仿佛看到樱木花道在阳光下的水龙头喝水洗脸,湘北的学生们站在校园外彼此挥手问好,夏天和运动的氛围扑面而来,满眼青春的明媚与活力。

赤木晴子

 

《灌篮高手》湘北篮球队

看了湘北篮球队的每一场比赛,樱木花道的篮板,流川枫的灌篮,宫城良田的传球,赤木刚宪的防守,木暮公延的绝杀,还有三井寿在体力透支时投出的每一个三分球……我们对他们的对手都了如指掌,陵南、翔阳、海南,丰玉、山王、爱和,他们明明在二次元里,却好像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教室里睡觉的同学,放学后的队友,隔壁班的投手,球场上的篮球队,场外加油的女孩。以至于已分不清,那时是因为《灌篮高手》而喜欢篮球,还是因为篮球而喜欢我们的少年时代。

赶作业挤时间省早餐钱,就是为了那点爱好

《灌篮高手》在中国的影响力其实远大于“回忆杀”,他让当时十来岁的80后,深受哥哥姐姐耳濡目染的部分90后,有了许多具有“时代特点”的爱好——篮球运动、日本动漫、互联网等等。

于是有一批学生终日在篮球场上奔跑,或放学后两两相约,学着“仙道vs流川枫”那一集“one on one”,一对一单挑,校园的篮球赛逐渐比足球赛还要吸引眼球。央视五套转播的NBA季后赛如果打了加时,两点半后的教室走廊外,总能站着一排迟到的同学,大家乘老师不注意,低声问一句,“看球啦?”或是一同向最晚到的同学投以询问的眼神,“谁赢了?”

那时的同学是很喜欢打篮球的,可即使是体育课不自习去打球,偶尔都会被班主任教育,于是班里有个男生拼命将月考成绩考进前十,就是为了去打球时不被老师批评。而十块钱一本的《SLAM(扣篮)》杂志,通常是从一堆早餐钱里省出来,一人买到全班传阅。

曾经风靡的《扣篮》杂志

另有一批孩子,沉浸在当时哥哥姐姐的书房,两毛钱一天的租书店,小街道的地面书摊,校门口的漫画书店,他们看完最终卷最后一格,樱木花道在湘南海岸回头说“因为我是天才嘛!”,便开启了二次元的大门,寻找一部又一部同样精彩的少年系动漫作品,有的人从《龙珠》、《幽游白书》、《棒球英豪》看到《全职猎人》、《浪客剑心》、《棋魂》,横扫完当时能接触到的经典动漫后,又同步日本的作品追起了新的连载,他们写漫评、画漫画、学日语、逛漫展、买周边、玩COSPLAY,在当时还显得有点“另类”。

在那个时候,二次元爱好者相对边缘,为了让父母理解自己没有不务正业,最重要的是能送自己几套漫画书或动画光盘,一方面要好好学习,另一方面还时不时将作品中的爱与正义写成作文,画成校园文化节的参赛作品,讴歌“友情、努力、胜利”,试图让老师和家长感受一下二次元多么充满正能量。

少年系漫画杂志《周刊少年Jump》

而还有一批孩子,他们在小学或中学,就早早用家里的电脑开始鼓捣出了《灌篮高手》的主题网站和论坛,最早的灌篮高手资料站,又被称为SD社区的地方,是一位网名为“彩子”的网友做的“湘北体育馆”,在那个门户网站内容都十分有限的时代,这个主题小站在互联网上聚集了一大批灌篮高手爱好者,大家第一次因为灌篮高手认识了互联网那端的朋友。

为了给“社区”添砖加瓦,网友们用速度很慢的台式电脑,一次只能打一个字的输入法,跑几里路借扫描仪,把自己创作的动漫评论、同人文章、图画发布到网上,为一格剧情、一场比赛的讨论“盖楼”几十层,每一层都是百字甚至千字的内容,天南海北的人由网友成为了朋友。这群人中,有人尝试建了自己的网站或论坛,用最简单的几种代码修改页面配色和背景音乐,并由此对计算机发生了兴趣,俨然是较早的“技术宅”。

可见,《灌篮高手》于那一代人远不止童年小零食般只是回忆,它切实影响到了很多那个年代孩子的课余爱好,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性格和价值观,热血、梦想、坚持、拼搏、信任以及纯粹的友谊、与对手和师长的相知相惜,构建了一个与三次元相连接的精神世界,感觉特别的青春洋溢。

现在,这些爱好各不相同的灌篮高手读者,有的仍在坚持篮球运动,有的投身体育事业,有的在互联网和泛二次元产业中,继续着自己的爱好。而不论是否做着曾经向往的工作,大多数的人,走向了社会分工中的各行各业,走过了热血的青春,一边告诫年轻人“千万不要把爱好当事业!”,一边在青春和中年的过渡期时而自信,时而焦虑。

42岁的仙道彰还在钓鱼吗?我们呢?

有一位网友说,“仙道彰应该还是在钓鱼吧。”

在这位网友眼里,爱好是可以持续很久的。漫画家在描绘动漫人物的老年状态,其喜好总是一如少年时,让读者们熟悉又亲切。其实落到现实里,那些曾经填满我们课余时间的爱好,还有多少保留下来了呢?

离开校园后,大家逐渐意识到一场球赛的得失实在是太小了,我们既很难有并肩训练的队友,也很难再一起为某场比赛欢呼或沮丧。运动和健身在被疏远多年后,贴着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标签,伴着各种运动软件的打卡排名,再带着一些“变美变帅”的期待,回到了我们的生活之中。可是办好的健身卡,列好的运动计划,总是不了了之,成为了要坚持监督的目标,而不是兴致满满的爱好。

生活被工作、学业、生活琐事填满,可以花在爱好上的精力越来越少,所谓的爱好大多是休闲放松的娱乐罢了。而曾经被我们拼命用来分到爱好上的时间和零花钱,逐渐被用于填补焦虑。去看书、去社交、去学技能、去听人讲何为美好生活;去消费商品、去消费文化、去消费服务、去很多地方看看世界有多大。这一切占据我们假期的活动,大多数却不能被自己称之为爱好,“只是打发时间罢了”。

于是公众号、视频网站给我们什么内容,我们就百无聊赖地随便看看,偶尔为某个内容激动,忍不住转发分享,大多数时候平平淡淡,用手指划过冗杂的碎片信息。购物软件、社交软件给我们什么推荐,我们就沉浸其中,似乎能在某种“买买买”的仪式里抓住一些快乐,在并不亲密的关系中找到一些意义。

或许我们还不油腻也并未到中年,但听到中年危机之类的概念,总也忍不住思考自己五年后、十年后的样子,又或者在抗拒的生活状态和飘渺的理想之间挣扎,在“丧”的情绪和抑郁的阴影之下又麻木又强打精神地度过每一天。这生活不是太糟糕,但也说不上多好。

于是在听到九十年代的灌篮高手主题曲时,突然热泪盈眶,却在去重温那厚厚的31卷漫画、101集动画时,去阅读满眼“怀念”的留言后,又觉索然无味。一群又一群人涌去湘南海岸樱木花道站立的地方留影,好似可以抓住那些和热血、青春有关的回忆,旅游时在神奈川的取景地,看到曾经他们奔跑的海滩,训练的篮球馆,买下了原版的人物手办,却仍然觉得空洞。

我不知道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人,也不知道是多努力奋斗就能不受中年危机之困扰,但我想井上雄彦在23岁时开始创作灌篮高手,持续到他29岁漫画完结,这一笔一画的内容并非只是给小孩子看的。少年的青春与活力,也并非只属于十六七岁的人。

井上雄彦并不是一个鼓吹理想主义的人,所以他没有像有的漫画家一样为我们描绘那些二次元人物在中老年时依然青春,他只是在若干年后的神奈川中学里,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下了《灌篮高手十日后》,讲述全国大赛十日后的故事,那时距《灌篮高手》连载完结八年,这群少年依然十六七岁,而井上雄彦已经37岁。

井上雄彦在神奈川一所废弃的学校黑板上用粉笔创作《灌篮高手十日后》

这位还在坚持创作的漫画家依然青春,富有激情,他笔下的少年依然少年感十足,只是他的笔法愈加熟稔,带着他对三十而立后生活的理解,其画技在青年漫画作品《浪客行》中已臻妙境。他并未停留在那部满载他少年时期对篮球喜爱之情的《灌篮高手》中怀念青春,在《灌篮高手十日后》黑板画开放参观结束后,他自己亲手将这23块黑板上熟悉的人物们擦去。

《灌篮高手》及其人物之所以是一部打破次元壁的动漫,是因为其精神核心的东西,并不受限于现实,也不会受限于年龄。《灌篮高手》流行时期,正大综艺采到了一个镜头,很多日本的上班族身着西装领带,独自坐在街边的小台阶上翻阅这套漫画,不知道那些爱看漫画的成年人,还看漫画吗?

那群喜爱《灌篮高手》的人都大了,曾经也爱好广泛,活力满满,对这个世界充满热情。而青春是不是随着曾经喜欢的东西消失了呢?曾经喜欢过的事情,被我们称为爱好,像樱木花道喜欢篮球一样喜欢的,恨不得连上课时间也用来研究的,或许是小时候没条件做,或许是长大后没坚持做,就悄无声息地离开了我们的生活。

对一部作品的追忆并不能唤回青春,却有那么多人希望“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那不如去试试拾起那些让自己有热情的爱好,去爱它,去感受它,让其持续,而不仅仅是打发时间、追求标签,它们会在庸碌之外塑造我们的生活。这样的话,或许人到中年,也能自得其乐,内心永葆青春吧。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