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③】赤山湖国家湿地公园:搭建科普桥梁,做大自然的“翻译官”

2022-06-08 16:0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原创 葛思佳 江苏省科协

春来照影秦淮水,候鸟纷飞烟霞间。走进赤山湖国家湿地公园,万物生长,枝繁叶茂,白鹭划过天际又俯身而下,水面波光粼粼,树影交相辉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在赤山湖,每个季节都有灵动的风景。

赤山湖隶属苏南古邑句容,是南京母亲河——秦淮河的源头,被誉为“秦淮第一湖”。赤山湖国家湿地公园,处于候鸟重要的迁徙线上,每年吸引了数以万计的鸟类来此。据统计,赤山湖拥有野生鸟类170余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3种,是南京周边名副其实的“生态绿肾”“天然氧吧”和野生动植物天堂。

赤山湖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13 平方千米,湿地覆盖率 89%,拥有河流、湖泊、沼泽等丰富的湿地类型,其“湖面广阔、河流环绕、滩涂交织、岛屿点缀”的独特生态格局孕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每年过冬鸟类有290多种,同时还是大天鹅过冬中转站。冬季在赤山湖越冬的大天鹅最高纪录已经突破59只,常年居住于赤山湖的鸟有7500多只,赤山湖已然成为江苏省生物百科湿地公园。2016年,赤山湖获批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017年获批镇江市首个国家级湿地公园,2022年成功创成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依托丰富的生物资源、广阔的湖域面积、众多的湿地类型,基地先后完善了科普宣教区、合理利用区、管理服务区、生态恢复区、湿地保育区等五大功能区的科普设施,建成观鸟屋、护鸟馆、水利文化展馆、生态文明建设展陈馆、湿地科普展厅等室内宣传场所,以及莲文化长廊、环湖绿道、水文化石刻、露营基地、河湖长制主题公园等室外宣教场所,并配置有轮式小火车、观光电瓶

车、自行车、仿古游船等交通设施,形成了室内外科普宣教联动格局。科普区域总面积超过2.2平方千米,可一次性接待800~1000名青少年参与科普实践活动。

世界上有多少种鸟?鸟类生存需要什么环境?怎样使用望远镜观鸟……自国家湿地公园建成以来,赤山湖积极探索自然教育作用和实践育人功能,面向普通民众、企事业单位、中小学生策划开展了各类线上线下的科普活动,成立赤山湖湿地自然学校,组建“绿梦”志愿讲师团,推出包括《神奇的湿地》《水知道答案》《我们身边的湿地植物》《生态保护红线知多少》等20余套系列科普课程,设计开发《赤山湖国家湿地公园鸟类绘本》《我们身边的湿地植物》等原创科普图文产品,走进数十个中小学、幼儿园普及科普知识;开展“了不起的湿地植物”“小小水质检测员”“书画魅力湿地”“探秘湿地飞羽”等各类主题科普研学活动。活动中青少年跟随宣教人员,沿花兰墩步行线、滨湖骑行线、环湖乘车线等特色研学线路,观察湿地、聆听知识、参与科普实践。此外,基地还会定期在赤山湖管委会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发布活动公告,推送科普知识,推出的湿地文化、鸟类冷知识、生态科普等系列专题受到广泛好评。

为确保科普工作的科学性、专业性与可持续性,基地购置了多媒体教学系统、无人机、超长焦相机、长焦望远镜、双筒望远镜等宣教专用设备,成立了一支科普宣教队伍,成员包括总负责1名、部长1名、专职科普工作人员15名、兼职科普工作人员55名,并组建一支50余人的专业运营管理团队,全面负责基地的安全保障、宣传推广、设施维护、巡查保护、科研监测等工作,为科普宣教工作提供坚实保障。

▲赤山湖管委会微信公众号

▲扫码看视频!

截至目前,赤山湖国家湿地公园已招募 300 余名志愿者,累计开展各类主题科普活动 300 余场,科普人数达十余万人,成为长三角地区普及湿地知识、传播水利文化、打造特色生态旅游的新地标。2018年起,赤山湖相继获评“江苏省土地科普基地”“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镇江市社科普及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而湿地公园是一座桥梁。”近年来,赤山湖国家湿地公园坚持常态化科普研学理念,不断创新宣教的内容与形式,多角度、全方位让这座“桥梁”更加稳固与坚实。未来,赤山湖国家湿地公园将以深化科普有效供给为重点,进一步加强专兼职科普队伍管理,完善科普公共服务场所建设,组织多样化的科普活动,不断提升科普公共服务水平,着力打造人民群众身边“有深度、有温度”的科普教育基地,为新时代科普工作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葛思佳)

原标题:《【全国科普教育基地③】赤山湖国家湿地公园:搭建科普桥梁,做大自然的“翻译官”》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