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包翠华:调纠纷断是非,人称“女包公”

2017-11-03 17:2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房子是我的,你们想都别想。”

“我是孙女,我应该有份。”

“是的,我是外甥,也有继承权。”

……

三年多来,诸如此类的争吵从没间断过。90多岁的独居老人刘老太原本儿孙满堂,可以安享天伦之乐,但为了房产继承问题,小辈们打得不可开交,对老人不理不睬,谁也不愿承担赡养义务。

“他们光知道争房子,我吃啥穿啥,头疼脑热,谁来关心过?”刘老太在居委会干部的建议下,打电话给包翠华。

包翠华,现任嘉定区真新街道人民调解工作室主任,12年前,她从一名社区工作者成为一名人民调解员,凭借“真情做人、激情做事”的工作原则,虽年近花甲,却自学法律法规、琢磨调解技巧,克服了文化基础薄弱、法律知识不足、调解技能匮乏的诸多难题,一跃成为嘉定区首席人民调解员,人称“女包公”。

名气大了,每天找她调解纠纷的老百姓络绎不绝,刘老太只是其中的一个。

“这件纠纷长达三年,当事人虽是亲人却胜似仇人,如何在法律、道德、伦理范畴内有效化解是最大的难题。”包翠华告诉《法制日报》记者。

与此同时,三年来,刘老太家的争吵使得邻里居民不堪受扰,意见很大。包翠华接了这件纠纷后,很多人都寄予了厚望,希望她能顺利化解这一纠纷。

“然而,第一次上门,双方十几个人一见面就争执不休,现场一片混乱,刘老太的儿子和孙子气愤离场,调解被迫中断。”包翠华说,随后几个月内,她又多次登门,把道理和法理都讲清楚,希望各方都能退一步,但由于其中一方坚持不让,调解失败,她不得不帮助老人就赡养问题将几个小辈告上了法庭。

然而,包翠华并没有放弃,反而接受法院委托,再次把几方家人叫在一起,就赡养诉讼问题、遗产继承问题进行调解。这次她着重打出了“亲情牌”和“法律牌”,用甜美回忆来修复破裂的亲情,用法律责任来告诫失责的后果……最终,这起长达三年多家事纠纷被顺利化解,一家人再现天伦之乐。

包翠华告诉记者,“基层调解工作就是忙忙碌碌两条腿,婆婆妈妈一张嘴。就是要在这些看似繁琐的纠纷中为老百姓排忧解难,构建和谐安宁的社区环境。”

多年来,在她的带领下,真新街道人民调解工作室纠纷受理率始终在100%,调解成功率达96%以上,其中,没有一起因调解不当而使激化矛盾,没有一起因调解不当使群众上访,更没有一起因调解不当引发民转刑或非正常死亡案件。

那么,这位远近闻名的“女包公”到底又有什么秘密武器呢?

“眼勤、嘴勤、手勤、腿勤,还有就是一碗水端平。”真新街道将此总结为化解矛盾纠纷“一线工作法”。

包翠华说,所谓的“眼勤”就是定期下社区,时刻关注社区的状况和居民的需求、动态,及时把矛盾发现和化解在萌芽状态;

“嘴勤”就是积极参加街道各部门以及各社区举办的法律咨询、普法讲座活动,宣传党的方针和政策,满足广大居民群众对法律服务的需求;

“手勤”就是按上级的要求和工作规范,制定、制作相对应的台帐制度和工作记录,定期召开社区调解干部工作例会和技能培训,为指导、考核社区调解工作提供依据和支持;

“腿勤”就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向专业律师、向在人民调解方面有独到方法和见解的退休老同志上门取经,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必要时把他们“请进来”为化解疑难矛盾群策群力,收效明显。

“至于一碗水端平,就是要有一颗大公无私的心。这是做调解工作的根本和基础。”包翠华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从居委会书记岗位上退休后转而成为一名专职的人民调解员,就是希望能继续为街道的和谐稳定尽一份力,这是我的初心。我们真新街道属于城乡结合部,不稳定因素较多,而人民调解是化解这些社会纠纷矛盾的第一道防线,因此,守好这第一道防线就是我的使命。”

今年6月,司法部举办了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人民调解委员会表彰大会,上海市共有18名优秀调解员和5个人民调解委员会获得表彰。

“女包公”包翠华就是其中的一位。

来源:法制网  记者 余东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