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国际艺术节|非遗剧种花灯戏、湘剧、壮剧展现地方特色

澎湃新闻记者 潘妤
2017-11-07 09:40
来源:澎湃新闻
文艺范 >
字号

在今年的上海国际艺术节上,中国传统戏剧的演出是一大亮点,共有来自全国8个省区市的8个传统剧种进行展演,其中不乏一些很少来到上海演出的非遗剧种。诸如此前已经上演的贵州花灯戏《月照枫林渡》,本月,又有湖南湘剧《月亮粑粑》和广西壮剧《冯子材》先后上演。前者已经30年不曾来沪,后者更是第一次来到上海演出。

湘剧《月亮粑粑》海报 制作:杨典

湘剧是湖南的地方剧种,极富湘文化的特点。而湘剧《月亮粑粑》则是湖南省湘剧院的新编原创大戏。导演张曼君致力于在这部作品中实现“戏曲的生活化”和“古老湘剧的现代化”。剧中融合大量湘西山歌等民间音乐和现代舞蹈,并在湘剧中采用交响乐与民乐相配合。

该剧根据真实人物原型创作,讲述了山村女教师秦雅云在一个叫做黄荆树的贫困小山村,代课整整30年,为培养学生做出个人努力和牺牲的故事。剧作家盛和煜是此剧编剧,他表示,《月亮粑粑》剧本创作花了一年多时间,他在结构上进行创新,弱化戏剧冲突,突出人物的内心表达。全剧共分三幕,选取了1985年、1997年、2015年中的三个时间截面上黄荆树小学发生的事件,呈现了时代和人物的转换。

《月亮粑粑》剧照 摄影:唐侠

湘剧表演艺术家,文华奖、梅花奖获得者王阳娟在剧中塑造了秦雅云这个人物。她的表演借鉴话剧表演,用生活中的细微动作来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她在逸夫舞台演出谢幕时表示,湘剧艺术已经30多年未曾来到上海,《月亮粑粑》亮相艺术节,也是助推湖湘文化走向世界。

《月亮粑粑》剧照 摄影:唐侠

而来自广西的壮剧在上海和艺术节的舞台上更是难得一见。这一次带来的《冯子材》由广西戏剧院壮剧团演出。

相较于其他地方剧种,作为壮族特有戏曲剧种的壮剧显得十分气质独特。作为富有广西特色的地方剧种,壮剧在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一次的演出,演职人员由多民族组成,汇集了壮、汉、瑶、苗、侗、仫佬等20多个民族的优秀人才,其中少数民族演员占三分之一。

《冯子材》剧照

《冯子材》以镇南关战斗为背景,讲述了历史课本中的民族英雄、七十高龄“老提督”冯子材临危受命出任广西前敌元帅,与西方列强展开生死搏杀的故事。由剧作家刘桂成任编剧,著名戏剧导演熊源伟与广西戏剧院院长龙倩联合执导。

作为难得一见的非遗剧种,《冯子材》剧中有着浓烈的桂风壮韵。舞台上通过壮寨布局、壮族民族服饰、巫师举行祭祀仪式和号角、壮语、傩面、壮家兵器,以及独特战法等壮族文化的重要元素,使得该剧散发出浓郁的壮族气。而壮剧独特的唱腔和武戏,这一次也通过演出为更多观众所了解。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