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地铁写作业,家委会作秀,是学业压力还是家长“身份的焦虑”

澎湃新闻记者 陈明明
2017-11-09 07:00
来源:澎湃新闻
身体 >
字号

上海地铁上惊现家长铺开桌板给孩子写作业、上海一学生在医院边输液边弯腰做作业医务人员称类似情况不少见、上海某小学家委会选举变味成“拼爹名利秀”……

11月6日,上海地铁8号线,在家长陪同下,孩子在车厢内摊开折叠桌写作业。 网友供图

最近魔都社交平台上的热点几乎被“小学生”承包了,尽管地铁写作业的当事家长已经和媒体澄清:“顺路受托帮朋友带一张桌子,因为桌子太脏了,在地铁上就摊开桌子用纸擦。是儿子要求要在桌子上写作业,这样回家就可以早点玩了”,但无论是家长要求还是孩子自愿,都从侧面反映出如今孩子学业压力大。

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曾在《身份的焦虑》一书中写道:“生活,就是用一种焦虑代替另一种焦虑,用一种欲望代替另一种欲望……社会保障了基本生活需求的时候,其实就是我们身份焦虑产生的时候。当我们看到别人拥有的更多时,当我们陷入与别人无止境的比较时,我们的焦虑感就会不断打扰我们。”

事实上,早在2008年,上海市教委就出台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小学其他年级的课外作业,应保证绝大多数同学能在1小时内完成。”此后,市教委又出台过多次与学生减负相关的文件。育儿焦虑事件的频发不能仅仅归咎于学业压力大,还和家长“身份的焦虑”有关。

不惜重金上培训班、不惜精力陪读、不惜血本择校……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梅竹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争夺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固然激烈,但家长自身的焦虑和攀比心理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在地铁上铺桌板、医院输液室弯腰做作业对孩子视力、颈椎脊柱会产生不良影响,而且在嘈杂环境中孩子的注意力难以集中会降低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周围人异样的眼光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不健康影响,哪怕孩子是出于学业压力而无奈主动提出想抓紧时间做作业,家长也应该予以开导,缓解孩子的紧张情绪,告诉他们可以利用通勤或输液时间打个盹,养足精神回家更高效地完成作业。”

梅竹医生表示,“往往孩子的一些行为背后折射出家长的态度,有些家长会因为孩子在学校成绩排名不够理想或者和别人家学霸孩童攀比而不经意间流露出对自己孩子的失望情绪,孩子们通常比家长们想象得要敏感,会察觉到这些负面情绪,给他们带来压力。”

前不久,有媒体报道称,在南京一所名校仅读二年级的学生小安在一家英语培训机构展开密集的课程培训,其父母虽是分别毕业于国内985与211名校的硕士,但为了让孩子受到“专业”的培训,还是坚定地给孩子报了班。于是“两个硕士竟然教不了一个小学生”的话题一时间引发热议。

梅竹医生称,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不少自己接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的父母还是会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报很多培训班,这背后有焦虑引发的从众心理,“有些年轻父母自己读书时就是学霸,就很有竞争意识,而身边朋友同学的孩子可能给报了各式各样的培训班,出于不能输在起跑线的心态,就也会给自己孩子报班。”

梅竹医生建议家长应该自己消化这种焦虑情绪,“无论是学校老师给的压力还是来自身边人的竞争,家长都应该过滤后再转达给孩子。比如有些学校会按照成绩给孩子排名,成绩落后的孩子通常会被老师请家长,此时家长不能仅看重分数和排名而指责孩子,应该用鼓励的方式、积极的态度传达老师的意思,分析孩子成绩落后是因为复习的知识点没掌握还是因为学习态度不认真,抑或发生了什么从而影响了孩子情绪。在小学阶段,比起考试成绩,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关注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和习惯养成更为重要。”

如今普遍发生的育儿焦虑大多是家长对于孩子的求学和成长产生的担心,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但需要控制好度,同济大学附属上海第十人民医院精神心理科医生梅馨纯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从临床心理医学分类来讲,育儿焦虑并不是疾病,只能算作产生焦虑的原因之一。焦虑是人类在与环境作斗争及生存适应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基本人类情绪,焦虑并不意味着都是有临床意义的病理情绪,在应激面前适度的焦虑具有积极的意义,它可以充分地调动身体各脏器的潜能,适度提高大脑的反应速度和警觉性。但是,当焦虑情绪严重影响到人的社会功能并伴有躯体病理反应,就应该考虑是否患上病理性焦虑。”

通常来说,产生育儿焦虑的主要原因是现实和预期值之间差距太大。梅馨纯医生建议,家长应该适当调整期望值,不要把对自己和对孩子的期望值设得太高,以免自觉差距太大产生焦虑。对自身和孩子的能力有一个客观的判断,避免攀比心理,保持平常心。

“作为家长,应该清楚,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他们成长的路径以及将在社会上生存的方式、扮演的角色都因人而异。孩子的未来有无数种可能,不能强求他们按父母的想法去发展。这对于孩子是不公平的,也容易把家长的焦虑情绪传递给孩子。”梅馨纯医生表示。

上海某小学家委会选举微信聊天记录

秀人脉、比豪宅、炫背景……家委会竞选异化为花式“拼爹名利秀”更是折射出家长使劲浑身解数把自己“身份的焦虑”强加在本属于孩子的净土上。早在2012年,教育部就发布了《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指导意见》,明确规定家委会的职责是参与学校管理,是“支持和监督学校做好教育工作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是家校沟通的纽带。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应当起到“支持、监督职能”的家委会却悄然变了味。

教育专家熊丙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分析道,当前学校的家委会大致可分为四类:“摆设家委会”、“工具家委会”、“变相联谊会”,以及真正由民主选举产生的家委会,“但目前中小学家委会,前三者占了大多数。”

很多家长正是看中了家委会成员的孩子会受到学校老师的优待而挤破头竞选,梅竹医生告诉记者:“这种势利风气不可助长,否则会扭曲孩子的价值观。无论是竞选家委会还是班干部,家长都应该报着一颗发挥自身能力服务大家的心态,如果家长竞选家委会是出于贪图好处获得优待的心理,那么其孩子也会受到影响,觉得竞选班干部也是一种获得特权的捷径。社会上有太多不公平的潜规则黑幕,校园应该保持纯洁。比如,有些学校的班干部制度就比较合理,规定每人不能连任超过一年,让每位同学都有机会轮流上岗得到锻炼。同时,家长应该充分尊重孩子的决定,如果孩子比较内向或者觉得做班干部会占据自己过多的学习时间,就不该强求。”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