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3款车型和1座发动机厂,捷豹路虎凭什么成为国产化范本

澎湃新闻记者 陈楚薇
2017-11-08 19:15
来源:澎湃新闻
汽车圈 >
字号

在众多跨国车企高管中,捷豹路虎全球董事、捷豹路虎中国总裁及奇瑞捷豹路虎董事潘庆创造了一个纪录,他是首位来自中国大陆的全球董事会成员。

11月7日,在上任11个月后,潘庆在捷豹路虎参展2017年第十九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期间接受了澎湃新闻专访,他说,尽管捷豹路虎目前的销售规模并不算大,但是在所有的跨国车企中,捷豹路虎的本土化速度以及研发投入堪称领先。

“捷豹路虎在中国起步较晚,至今不过十年时间。合资企业签约5年,常熟工厂投产3年。”在提到这些数字时, 潘庆显得“如数家珍”。

捷豹路虎全球董事、捷豹路虎中国总裁及奇瑞捷豹路虎董事潘庆

事实上,要用“神速”来形容捷豹路虎的在华国产化进展并不为过。2012年11月,奇瑞捷豹路虎正式挂牌成立,成为国内首家中英合资的高端汽车企业。三年后,奇瑞捷豹路虎向市场推出了第一款国产车型——路虎揽胜极光,但此后,这家豪华车企就如同进入的“开挂“模式:同年10月,推出路虎发现神行;2016年8月捷豹XFL正式登陆中国。换句话说,从几乎“一无所有”到两个品牌三款车型的陆续在华投产,奇瑞捷豹路虎只用了不到18个月的时间。

伴随着三款国产车型的发力,销量自然“水到渠成”。2016年,奇瑞捷豹路虎全年累计销量达到11.9万辆,与2015年相比增长近30%,而且成为二线豪华品牌的“领头羊”。

然而,要守住二线豪华品牌冠军地位并非易事。众所周知,在BBA瓜分了70%中国豪车市场份额情况下,要抢夺剩下的三成“蛋糕”,二线豪华品牌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竞争也异常激烈。

进入2017年后,前九个月,捷豹路虎在华销量为10.47万辆,同比增长26.7%,虽然这一增幅远高于市场平均增幅,却也将二线豪华品牌冠军“让位”给了凯迪拉克。数据显示,凯迪拉克前三季度累计销量12.45万辆,同比增长64%,将比分“反超”了捷豹路虎接近2万辆。

面对二线豪华车的白热化竞争,作为中国市场豪华品牌的后来者,捷豹路虎愈加清晰的认识到,想要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加码国产化是重要出路。

7月21日,奇瑞捷豹路虎在常熟的发动机工厂正式投产。据悉,此次投产的发动机工厂初始产能为13万辆,首款产品为全新Ingenium 2.0升四缸发动机,未来将搭载于奇瑞捷豹路虎旗下所有的产品上,这也是捷豹路虎英国之外首个海外发动机工厂。

“我们不希望等产品过时后才拿到中国,相反,我们是越快越好。在全新Ingenium2.0升四缸发动机全球上市4个月后,我们就实现了它在中国的国产化。”潘庆认为,这是捷豹路虎在华不断刷新国产化新纪录的又一实证。

3款车型和1座发动机工厂,捷豹路虎凭什么成为豪车国产化“范本”?潘庆认为,这背后是捷豹路虎毫无吝啬的大手笔研发投入。据其介绍,捷豹路虎基本上每年有15%的年收入用于研发方面,这一比例远远超过了行业平均水平。其中,光是常熟工厂两期工程的总投入就已经达到了180亿元。

记者在查阅捷豹路虎2016年全年营收时发现,捷豹路虎整体盈利33.1亿英镑,而捷豹路虎2016年研发投资达34亿英镑(约合292亿元人民币),也就是说研发投入甚至比盈利还要高。

目前,在研发团队上,捷豹路虎中国和奇瑞捷豹路虎各有一个研发中心。潘庆表示:“今年年初时,捷豹路虎的中国研发团队有60个人,到12月份预计会增长一倍,接下来的几年中将迎来更多的研发同事。”

而通过本土化研发能力的提升,更多创新能力和新产品也将陆续登陆中国市场。

按照捷豹路虎规划,到2020年,每年将投放一款国产车型。其中,包括备受期待的捷豹全新的紧凑型SUV——E-PACE,新车预计会在2018年投产,竞争对手“锁定”为宝马X1、奔驰GLA和奥迪Q3。

此外,捷豹路虎也正在加速布局新能源市场。“今年年底以前,我们将在中国市场投放一款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明年,捷豹路虎首款纯电动跑车型SUV——捷豹I-PACE也将全球上市,中国也是首批引进该车型的国家之一。”潘庆表示。

据了解,截至2020年,捷豹路虎将有约一半车型搭载新能源技术。今年9月,捷豹路虎全球CEO施韦德博士宣布:2020年起,捷豹路虎所有新推出车型都将实现电动化。

随着奇瑞捷豹路虎产能的提升,以及国产化车型的不断加入,要重回二线豪华车领军地位,相信捷豹路虎志在必得。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