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新版《东方快车谋杀案》,新在哪里

哈搭巴
2017-11-10 09:20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大概谁都知道《东方快车谋杀案》的凶手是谁,似乎这是一部不怕被剧透的电影。但果真如此吗?

1934年第一版《东方快车谋杀案》封面。

作为侦探小说大师阿加莎的代表作,《东方快车谋杀案》自1934年1月1日出版以来,风行世界足有83年之久,其间它已5次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最为人熟知的便是1974年众星云集的电影版本,该片获得第47届奥斯卡奖6项提名,出生于瑞典的英格丽·褒曼,更是以其古怪的瑞典口音英语,最终摘得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

英格丽·褒曼凭借在《东方快车谋杀案》中的出色表演,获得第47届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

很长一段时间,人们认为1974年版《东方快车谋杀案》是难以超越的名作,就连当时在世的阿加莎本人也对该版本青睐有加,认为阿尔伯特·芬尼饰演的波洛就是她笔下的那位比利时大侦探,唯一不满的只是芬尼没有选对波洛的八字胡。

阿尔伯特·芬尼饰演的波洛

2001年美国CBS电视台和2015年日本富士电视台拍摄的两个版本的电视电影《东方快车谋杀案》,则普遍被认为是不成功的。两部电视电影都有各自的问题,但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它们都被“原著党”吐槽不忠于原著,而1974年版简直就是把小说直接拿来当成电影剧本。

CBS版《东方快车谋杀案》,对原著进行了多处改动。

简言之,CBS版年轻化了波洛,并给他在片中增加了与薇拉·洛萨克夫的感情线,并删除了原著中的五个人物,他们是:德拉戈米罗夫娜公主的贴身女佣施密特小姐、受雷切特雇佣的美国侦探哈德曼、雷切特的贴身男佣马斯特曼、来自瑞典的女士奥尔森小姐(即英格丽·褒曼饰演角色)以及康斯坦丁医生。

富士版《东方快车谋杀案》增加了凶手视角。

富士版做了日本化改造,这本无可厚非,从下关开往东京的东方急行线(オリエント急行),赫尔克里·波洛改叫胜吕武尊,都可见到日本人的小心思,因为波洛(Poirot)本就是洛林一带的废弃小村名,胜吕同样是琦玉的一个古村名,片中其他人物也爱念错这位侦探的姓氏,将胜吕(Suguro)读成了杉野(Sukino)。赫尔克里(Hercule)更是被阿加莎反复用到的梗,“阿婆”常用书中其他人物说成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力士海格力斯(Heracles)来恼怒波洛,这与“武尊”二字对应很贴切。

富士版最大问题就在于第二夜的处理上,设计了所谓的凶手视角,即花了两集长达5个多小时详细讲述那12个人是如何策划罪案的,这让波洛的探案过程索然无味。

《东方快车谋杀案》五次改编中,目前争议最大的便是2010年英国独立电视台(ITV)制作的版本。从1989年至2013年,ITV制作了13季名为《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波洛》的电视系列剧。英国老戏骨戴维·苏榭饰演波洛(David Suchet,注意他跟波洛一样,强调自己姓氏要采用法语式的发音)。

英国老戏骨戴维·苏榭饰演的波洛

尽管在“阿婆”看来,芬尼是他心目中的波洛,但在众多“原著党”看来,苏榭才是更多人眼里的波洛,理由或许无他,这部长寿剧集几乎用70集的体量囊括了全部33本有关波洛的探案小说。而苏榭也演活了波洛,阿加莎笔下那个走路怪异、为人古板的比利时小老头被苏榭很好地展示出来。

然而,人们对于苏榭的表演买账,不代表他们对ITV的剧本服气。2010年版有一个大的争议点,就在于波洛道出两个结论之后的态度上。

这里有必要将原著中第三部第九章“两个结论”的最后几段摘录一下,这对于下文即将提到的2017年新版《东方快车谋杀案》亦有帮助。

请看“阿婆”是这样写的(有删节):

她(指赫伯德太太)说,“一切你都已经知道了,波洛先生。你将怎么办呢……我倒乐意,我一个人就戳了他十二刀……社会已经宣判过他死刑;我们只不过是执行判决而已。然而,并没有必要,宣布所有这些人都有罪。”

……

波洛看了看他的朋友。“你是公司的董事,布克先生,”他说,“你有什么要说的?”

布克清了清嗓子。“依我之见,波洛先生,”他说,“你提出的第一个推论是正确的──肯定是正确的。我建议,南斯拉夫警察来时,这就是我们能够提供的结论。大夫,你同意吗?”

“当然同意。”康斯坦丁大夫说。“至于医学方面的证据,我想──呃──我可以作一、二处奇妙的修改。”

“那么,”波洛说,“由于结论都已经摆在你们面前,我可以荣幸地告退了。”

由此可知,在阿加莎的笔下,波洛在说出“the honour to retire from the case”(我可以荣幸地告退了)之后,小说便戛然而止。在我看来,这与阿加莎生活的时代背景有关,用现代观点来说,她难以摆脱自己的历史局限性,她认为罪人得到了应有的惩罚,正义得到了伸张,那么故事便无需多言。

1974年增添了原著中所没有几句台词,含蓄表达了波洛对谋杀案的态度。

但在上世纪60年代,英国正式废除了死刑,欧美民众对于死刑的看法已经发生转变。是否能够动用私刑,就成为电影公司老板需要考虑的问题,编剧保罗·德恩为1974年版设计了这么一个结尾——波洛说,他承认自己有些摇摆不定。

2010年版的最大争议点就在于此,波洛在抛出两个结论后开始怒吼,他指责这些凶手干了件蠢事。

2010年版争论的焦点在于,波洛的这套说法是否过于前卫,明显脱离了阿加莎的原意。

然而接受废除死刑观念的西方观众,却不能接受这样的改编。因为这种具有现代人思维的说辞,虽然看着耳目一新,但却破坏了原著的逻辑,更关键的一点就在于,如果波洛真的不能认同这一车厢人的行为,那么他为什么最终没有去揭露真相呢?这是一个极其难以自圆其说的地方。

个人以为,2017年版仍然在试图兼顾现代思维与原著文本。但这种尝试是否成功见仁见智。

在新版中,波洛与2010年版一样,在说完两个结论之后,同样表达了对于凶手们的不满,严厉指责了他们动用私刑的行径。(这可以视为现代思维的延续)

随即,米歇尔·菲佛饰演的赫伯德太太说话了,她的台词基本与阿加莎原著中的文字相符合,紧接着她拿起波洛摆在桌上的枪准备自杀,以此表示自己愿意把罪名一人揽下。(虽然对原著有一些改编,但仍可视为新版本在忠于小说原意)

这样的改编,无疑是为了解释,为何波洛虽然谴责凶手们的行为,但却没有揭发他们。也就是说,波洛看到了凶手们自身良心上的不安与挣扎,同时也呼应了小说里正义必须得到伸张的主题。

事实上,如果不算富士版的日本化改造,2017年版《东方快车谋杀案》在故事走向上的改动,不亚于2001年CBS版。改动最大的就是康斯坦丁医生与阿布思诺上校的合体。

2017年版最大的改动,发生在康斯坦丁医生与阿布思诺上校的合体,并且阿布思诺还是个黑人。

回到原著里,希腊籍的康斯坦丁医生是协助波洛调查的人员,而阿布思诺上校则是当年阿姆斯特朗绑架案中,阿姆斯特朗上校的挚友。

让小莱斯利·奥多姆饰演这个全新的阿布思诺医生,虽然不影响故事的结局,但却带来完全不同的走向。因为一个黑人演员的参与,势必给这出年代戏带来种族歧视话题。个人以为,这是有意为之的。新版中,围绕奥多姆的肤色,以及当年的从军背景,关联出了阿姆斯特朗案的一些侧面,也反映出了他与德本汉小姐在上车之前就相识的往事。

然而阿布思诺医生这一角色的行为动机在电影中不能完全说通,他甚至破坏了波洛探案的节奏。他为了洗清德本汉小姐的嫌疑,枪击波洛。天呐,这种莽撞,跟原著里绅士范儿的阿布思诺上校相去甚远,请仔细阅读原文,阿布思诺上校对于德本汉小姐的情感,他这个已婚男人为了不让自己现在妻子在离婚官司中作梗,也为了保护德本汉小姐的名誉,对后者保护有加,这样的人,会冲动到主动自首吗?这无疑让其无法与德本汉小姐结合,因为从时代背景上说,这会让他与德本汉小姐名誉扫地。

当然,这是一种非常维多利亚式的男女关系,让现代观众理解阿加莎笔下的上层社会男女间的分分合合,似乎很难寻找到共鸣点。种族议题具备的现代性就成为替代品。

在我看来,新版的导演兼主演肯尼思·布拉纳在接拍这部电影时,想必做了一番考虑,那就是要让观影者忘掉原著与1974年那部经典到无以复加的前作。于是他刻意淡化那些脍炙人口的情节,比如奥尔森小姐经典的瑞典口音,被揭破厨娘身份后施密特小姐尴尬的表情等统统不见了。

布拉纳版波洛,虽然与阿加莎笔下描绘的波洛形象相去甚远,但他得到了英国本土观众的认可。

布拉纳饰演的波洛是日版野村万斋之后,又一个体型消瘦的波洛。不过似乎英国本土观众接受了这位瘦版波洛,11月3日率先在英国上映的新版电影,票房与口碑都算不错。目前就要看本周五在中美同步上映之后,两地观众能否接受布拉纳的改动。

从电影最后的台词判断,布拉纳版波洛可能还有下一集,不出意外,“阿婆”另一部代表作《尼罗河上的惨案》又要再现银幕了。布拉纳的说法是,“有没有续集全看这一部的表现。”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