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人努力、天帮忙:成都今冬首场天气阻击战有成效,未现重污染

2017-11-11 10:3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在世纪城工作的高洋来到办公室收拾妥当后,习惯性地打开手机,查看今天的空气质量。

  “优!快看,今天的空气质量是优,AQI只有31。”好空气让高洋的音量都高了两度。

  “拉了预警,采取措施还是有点效果。”

  听到空气好,办公室里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了笑颜。

  ……

  为什么早上的好空气会让高洋们如此期待和高兴呢?

  原来,按11月6日的天气潜势预报,成都在8日凌晨,启动了重污染天气黄色预警,打响了今冬以来第一场重污染天气阻击战,“人努力,天帮忙,从8号到现在的空气质量来看,首场战役我们取得了成效――没有出现重污染天气。”成都市环科院相关负责人介绍。

成效在哪里? 这组数据告诉你

  “这几天在所有市民的参与和努力下,我们的空气污染比预测低了一个等级。”上述负责人介绍,自8日零时启动重污染天气预警以来,空气质量各项指数均比预报值偏低,8日细颗粒物浓度比预报偏低27微克/立方米,9日偏低16微克/立方米,AQI指数也从8日的152降至9日的120。

  记者查阅先前启动预警的资料看到,11月6日根据数值预报、人工预报、专家会商会综合判断,预测11月6日-7日空气质量等级为轻度至中度污染,8日为中度至重度污染。

  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叶宏告诉记者,多家科研机构研究表明,提前1-2天采取应急减排措施,能够更有效地降低PM2.5峰值浓度,推迟重污染发生的时间,“这也是为何此轮空气污染会好于预期的原因。”

  天道酬勤,此次重污染阻击战老天也来帮忙了――11月9日17时起,冷空气开始进入成都市,在主动减排和冷空气双重作用下,空气质量逐渐好转。

  这也为打好接下来的阻击战提振了信心。

  在10日郫都区的一项签约仪式上,郫都区区长刘印勇忍不住向大家说起此次阻击战,“启动预警后,整个区上所有部门都动起来了,一家一家企业盯、一条一条街道扫、一个一个工地查……”他还向记者展示了一张微信截图,上面正是成都市委副书记、市长罗强在当天早上通过纤夫群向所有的区(县)长表示感谢并鼓励大家的内容:“同志们好样的!今冬第一场阻击战取得初步胜利。大家辛苦了。”

11月9日,成都交警联合成都市环保局首次启用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车,最短10秒内就能监测出路过车辆的尾气排放量。

启动黄色预警 全市联动多管齐下阻击污染源

  黄色预警拉响,成都全市上下第一时间响应。来自成都市环保局的一份资料显示,在预警启动后,成都市经信委、公安局、交委、建委、国土局、城管局……多个部门联合行动,严格按《成都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2017年修订)》(以下简称《预案》)执行。

  截至11月10日,成都共道路洒水除尘面积56844万平方米,企业限产157家,企业停产318家,锅炉停用276台;取缔露天烧烤摊点386个,查处露天焚烧63起,查处违规工地91个,查处违规运渣车529台,锅炉抽检60台,检查工业企业1083家(次),处罚企业9家、立案调查2家。

  成都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前是根据AQI来启动预警,如今的《预案》是单看PM2.5这一指数,“预警启动的门槛也有所降低,上一版本是AQI200以上为标准启动,而目前是PM2.5指数115,按成都的情况对应大约AQI150。”

  他还特别提道,考虑到成都空气扩散的实际情况,今年的预警启动时间较往年提前了,“冬天成都的上空就像加了盖子,等重污染天气已经到来才启动预警,那时污染物已经累积起来又无法扩散,预警效果会大打折扣,无力扭转污染进一步加重的趋势。”

  同时,他也强调,各方在保持应急措施减排力度不减和保障民生及社会正常运行的基础上,对应急措施进行了补充完善,以减少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

2000万市民参与 一微克一微克“抠”蓝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鲜明提出,“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建设美丽成都非一人之力可成,而是需要2000万成都市民的全力支持和参与,在这次阻击战中,市民的表现可圈可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一微克一微克“抠”出蓝天。

  累计骑行1795.5公里,节约碳排量约265.4千克,运动成就达154281大卡……1993年出生的李斌向记者展示了自己“小黄车”APP上的数据,从今年2月份开始,上班距离有9公里的他,开始使用共享单车上下班,“虽然骑车耗费的时间和乘车差不多,但每次看到APP上显示我节约的碳排量,就很骄傲。”

  在成都,共享单车出行主动减少碳排放量已逐渐成为一种风尚。《2017年第三季度中国主要城市骑行报告》显示,2017年的第三季度骑行指数排名,成都以88.6的总分数蝉联榜单第一。

  在普通市民“抠”蓝天的时候,企业也在为城市蓝天贡献绿色GDP。

  成都宏明双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是其中一分子,该企业的减排从原料环节就开始着手,采用环保清洁材料进行生产,并引进先进的废水废气处理设备,“虽然增加了成本,但是能大幅度减少污染和危险固废的排放,这也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

  正是在“李斌们”和“成都宏明双新们”的努力下,成都的空气优良天数呈现波动上升态势,截至今年10月底,208天的优良天数接近往年全年水平。

记者手记

大气治理需要一个默契:久久为功

  每个成都市民都想问一个问题,身处盆地中央、常年冬季以静稳天气为主的成都,治理大气污染要用多久呢?

  全省3%的土地面积,支撑了全省20%的常住人口,贡献了全省36%的GDP(超过万亿),活跃着全省30%的机动车(突破460万辆)……这一组数据无一不在说明一个道理:成都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巨大,治理大气污染绝非一日之功、一己之力可完成,而是需要循序渐进,才能久久为功。

  前环保部长陈吉宁说过,环境保护问题是一个公共利益问题,唯共治才有共享,而这些问题的调整涉及方方面面,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他看来,除了政府的努力,企业的自律外,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也很重要。

  的确如此,成都对道路交通排放测算发现,如果每人每周少开一天车,全年就能少产生10万余吨大气污染物。“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一微克一微克地削减,量变最终会引起质变,反馈到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中。

  也许有人会说,那把排放源全部关停不就行了。但这可行吗?市民需要就业、需要享受公共服务,全关停,这些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产业转型升级必须提上日程,而要完成这个“大项目”需要的时间更长。

  治理雾霾,伦敦用了30年,洛杉矶用了60年,巴黎正在被大气污染困扰…… 在成都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下,相信胜利的消息终会传来,但这之前,一个默契需要在2000万人中达成――此事非一日之功,需要经年累月地付出方能见效。

  成都传媒集团特别报道组 王楠 缪梦羽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