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沈祖尧:人工智能不会完全取代医生职能

澎湃新闻记者 官雪晖
2017-11-11 12:15
来源:澎湃新闻
港台来信 >
字号

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沈祖尧。

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正驱动医疗服务行业的变革。时下,通过可穿戴设备,病人的心跳、血糖等数据被有效获得。医疗辅助机器人“Watson”的面世更让“人工智能是否会代替医生”的话题备受热议。

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沈祖尧11月10日在桂林参加2017年度“十如论坛”时,就对人工智能带来的一系列行业性变革进行了介绍。

“人工智能跟机器人在很多方面会代替一部分医生的工作,但尚不能完全取代医生职能。”会后,他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表示。“有的时候看病不单关乎技术,更关乎经验。医生对每个病人的病情、背景有自己独特的了解,这种感觉会影响后续对病状的处理,这是科技本身还很难实现的。”

因此,他希望医生不要忽略自己在体验病人的感情、通盘考虑病人治疗方案上的优势。“如果只谈技术,那他的工作更有可能被人工智能、机器人取代。”

医学背景出身的沈祖尧除了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一职外,亦是香港肠胃研究方面的权威。他于1983 年获香港大学内外全科医学士学位,1992 年获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颁授博士学位(生命科学),1997 年再获香港中文大学颁授医学博士学位。

2003年,因带领医护人员积极对抗SARS(非典型肺炎),沈祖尧被《时代周刊》列为当年的“亚洲英雄”。

“2003年之前,香港人对传染病认知很少。传染病在香港这么发达的城市扩散,人们都觉得不可思议。后来观念发生改变,现在任何小规模的传染病都会让大家非常小心。”

他认为目前香港对待传染病的意识和态度值得作为内地借鉴的经验。“一个就是动物的接触。尽量不要跟野生的动物接触,不要吃野味。另外就是在个人的卫生方面,多洗手,有问题就戴口罩。在内地的一些农村地方更要注意。”

香港回归20年来,作为一名医生和医学研究者,沈祖尧也见证了香港和内地在医学领域越来越密切的关系。“今天来说,不是香港帮助内地,而是互补和合作的状态。”

他表示,两地在医学方面的合作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成功。“内地的病例多,香港更跟国际接轨,知道国外医疗研究的水平。”

1985年,沈祖尧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教学医院威尔斯亲王医院担任医生,7年后出任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内科学系讲师,此后开始了自己的教学生涯。

回顾自己这些年来从医生到教育者身份的转变,他表示,看到自己个人研究、服务层面的事情能变成政策、教育方面的事情,是一种荣幸。

“我刚毕业的时候,只是从个人层面看,怎么把医疗的服务和技术做好。过去二十年间关注怎么把治疗的方法普遍化,在医学教育层面让其他人也受到研究的影响。一个人做一个医生的影响力是个人的,如果训练每年几百人学生都当好医生,这个力量很大。”

2010年,沈祖尧出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一职,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在校长的身份下,他定期抽出时间与学生开展各方面的交流,深受学生爱戴,更多次在香港获得“最佳校长”称号。

谈及青年的医学生一代,他表示,医学所需的知识储备广泛,现在有电脑,学生们需要知道怎么通过网络找到资料,不再需要全部背过。“但不可能单单是课堂的学习,一个医生需要知道怎么知道跟病人沟通,要看到在病房里,好的医生是怎么处理病人的,比如跟病患如何有效沟通,这都是医疗教育非常需要注意的方面。”

他同时称赞了近年来内地赴港交流的医学生。“内地很多高校每年都派一些学生到香港交流,非常勤奋,学习的态度也很不错。”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