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除了文坛领袖,这部话剧写了一个堪为“官员典范”的韩愈

澎湃新闻记者 潘妤
2017-11-18 08:26
来源:澎湃新闻
文艺范 >
字号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文坛领袖,韩愈和他的“古文运动”是人尽皆知的。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在唐代的官场,也有过很多故事。

“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这两句赵朴初的诗,概括了韩愈在潮州当官8个月,赢得江山“异姓”的故事。

因为写了一篇《论佛骨表》,力谏因为皇帝带头尊佛以致大兴土木,劳民伤财,韩愈被贬至潮州任刺史。然而,虽然在潮州只有八个月,韩愈离任之后,潮州人民却把当地的山峦改名为韩山,把江水改名为韩江。

直到现在,潮州的山水、路堤、亭台,很多都为纪念韩愈而命名。这是从古至今,为官一任,很少有的先例。

韩愈

去年,为了让韩愈为官一任的精神启示传播给更多人,为了让韩愈“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的理念和情怀教育更多为官者。由广东省纪委、广东省监察厅、广东省文化厅连同广东省话剧院一起创作了大型话剧《韩文公》,作为廉政教育剧目,在广东全省各地市连演58场。

11月15日、16日,这部作品又来到上海戏剧学院实验剧院。这也是广东话剧院暌违上海多年后来到沪演出。

该剧出品人、广东省话剧院院长杨春荣说:“大家对韩愈的了解,多停留在‘唐宋八大家之首’或者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上。实际上,这个人物有着多重身份以及丰富的历史故事,很多都值得我们去深挖。”

杨春荣介绍,该剧选取韩愈任潮州刺史一段历史,通过驱鳄除害、赎放奴婢、廷师兴学、兴修水利等事迹,展现了其为民、务实、清廉的精神品格,恪尽职守为苍生的爱国爱民情怀,借古喻今,将“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勤政爱民”“得民心者得天下”及“不能为官不作为”等传统为官之道传递给了观众。

而该剧编剧刘永来则表示,“可能大多数人只知道韩愈文学上的成就,却不知他也是一个有担当、为百姓谋福的好官,这促使我更加有了创作欲望,想写出一个既是文人又是‘官’的、一个全方位的韩愈。”

为此,澎湃新闻特邀刘永来写了一段文字,讲述一下大家所不知道的那个官员韩愈。

(下文为刘永来所写,略有删改)

大型话剧《韩文公》

说也奇怪,自古以来,多少诗人,文人,以亲民形象流传后世的不少,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但唯独没有文学领袖的韩愈印象。

但仔细推敲那些亲民的文人,他们又没有多少亲民的记载,大多是在用诗歌表示一些关心黎民百姓的唏嘘,说一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可是,不以亲民形象流传于世的韩愈,却有着鲜为人知的亲民廉政的政绩。在南国的潮州大地,至今流传着很多很多他勤政爱民的传说,有他很多的纪念遗址。

以至于在他“量移”走后,潮州人民还把当地的山峦改名为韩山,把江水改名为韩江。从古至今,又有哪位文人能够做到,又有哪位封建帝王可以比拟?

可以说,没有韩愈,潮州的历史就是另外的历史。

可是要写文人领袖之外的韩愈,又谈何容易。

那些零星的传说,散布在民间,那些勤政爱民的记载又只是简略的文字。如何将它们串起成能够反映他既是名传千古的古文领袖又是廉政爱民的清官风范的话剧作品?

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有关韩愈的诗文、事迹、研究等方面的书籍及网文资料。我们下潮州,进史馆,在当地文史研究人员的引导下,寻访韩愈走过的足迹。在潮州的韩文公祠,感受这位潮州人民爱戴的父母官所做的勤政爱民的精神,让脑中韩愈的形象渐渐明晰起来。

要做好这样一篇“大作文”,必须要“立主脑,痛舍爱”。

“立主脑”,就是要设立一条贯穿全剧的主线,而韩愈在剧中的主线是什么呢?当然是他的勤政爱民,但它的核心又是什么?

我们广查资料,逐层分析,很快捕捉到了,那就是他在文论《争臣论》中一再阐述的“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这就是为官的最高境界,无论古今中外。为此,才能真正的勤政爱民,而不是一时的官场作秀。

而韩愈在潮州虽然只有短短的八个月,却做出了足以感天动地的爱民行为。难怪潮州人民不感念他,不怀念他。

但我们在起初创作时,一时徘徊在十字路口。

总觉得像韩愈这样一位“唐宋八大家”之首的文学大家,如果一点不写他文学上的成就,不写一点他古文运动领袖的风范,不介绍一点他与柳宗元一起提倡古文,反对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 排偶的骈文的伟大业绩,不说一点他们文人之间政见不同,情趣相投,诗酒唱和的文人“轶事”,总是 “心有不甘”。

可是一写下来,虽然多了兴味,但不仅篇幅过长,而且主线不突出了。为此,剧组在排演时,只能“痛舍爱”,忍痛割爱。

大型话剧《韩文公》

然而,要真正写好韩愈,有两点是绕不过去的。

一是他的《论佛骨表》,二是他被贬潮州后向皇上上奏的《潮州刺史谢上表》。

前者是他看到当时尊佛之风愈演愈烈,大兴土木,劳民伤财,都是因为皇帝带头尊佛而至,于是,大胆上表《论佛骨表》力谏,触怒皇上而遭贬谪。但由此也形成了“千古一案”,史界一直有说他有反佛倾向。这就要历史地看这个问题。其实,韩愈的本意不在反佛,而是想遏制不正之风而已。因而,他才能在多年之后,在贬谪潮州之时,会去拜访高僧大颠,留下两人交往的佳话。

后者更要历史唯物地看待历史人物。不错,当时的韩愈确实是写了《潮州刺史谢上表》。在这则上表中,对自己受到的贬谪、委屈忍而不发,而是大肆歌颂皇帝的英明,有“媚骨”“媚上”之嫌。但从为臣之道来看,这正是韩愈的为臣之道,这也是他的时代局限性。但不唯此,他就不是历史上的真正的韩愈。试问,古往今来,又有多少朝官不是如此呢?

我们不能超脱时代,不能无根地拔高历史人物。写出他的局限性,写出他的性格,才能传达出他的真实性。

因为历史记载和文字资料都是零星的。在具体创作中,本着历史脉络为基点,以人物性格行迹为出发点,做了一定程度的虚构。比如潮州灵山寺院韩愈拜访大颠高僧一场和第八场韩愈数顾赵德茅舍,请他出山相助办乡学的情节都是艺术虚构的。

中国历史上的清官不算少,但既作为文学大家又是勤政爱民的好官的却凤毛麟角。唯有韩愈。韩愈的一生,尤其是他在潮州短短八个月的行迹照耀千古。他穿越朝代,跨越年代,做出了为官之道的表率。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