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国际艺术节|歌剧论坛:中国歌剧如何抒写人民情怀

澎湃新闻记者 杨宝宝
2017-11-20 14:18
来源:澎湃新闻
文艺范 >
字号

11月17日,上海国际艺术节歌剧论坛在衡山宾馆举行,本届论坛主题是“歌剧抒写人民情怀”。

著名音乐评论家、中国音乐学院中国声乐艺术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居其宏,著名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金复载进行了主题演讲。歌剧界众多知名艺术家、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就中国歌剧如何抒写人民情怀,如何在发展民族性的同时走向国际化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2017年11月17日,上海,艺术节歌剧论坛现场。本文图片 朱伟辉 图

什么样的歌剧是民族歌剧

现代意义上中国歌剧的源起,从学术意义来说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20年代的歌舞剧。从上世纪40年代《白毛女》被称为新歌剧代表,到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中国歌剧创作的高峰。如今中国歌剧不断涌现,达到相当可观的数量。

在主旨演讲中,居其宏提到《白毛女》是中国民族歌剧的代表,2015版《白毛女》首演之后,引起全国对民族歌剧的重视,也引发了歌剧界、艺术界关于“民族歌剧”的讨论。

居其宏认为,要讨论“民族歌剧”,首先应该确立一个问题:“什么是民族歌剧。”

居其宏研究认为,中国歌剧可以分成几个类别,“第一类是歌舞剧,载歌载舞,是既有民族特色,又吸收了专业歌剧创作的手法创作的歌剧,不同于传统戏曲,也不同于西方歌剧。1960年代的《刘三姐》就属于中国歌舞剧这一脉。”

第二类是歌曲剧,也叫话剧加唱类歌剧,这个歌剧艺术成就最低。

第三类是正歌剧,就是借鉴西方歌剧创作思维写中国故事,用中国的音乐语言表现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体裁、中国风格,这类比较成功的作品是1940年代初的黄源洛的《秋子》,1950年代有《草原之歌》,1980年代有金湘的《原野》。

“第四类就是民族歌剧,这类歌剧除了具有所有中国歌剧应当必备的所有品格之外,一个重要特点,是向西方歌剧学习的同时,还要向中国的戏曲艺术学习,向戏曲音乐学习。”居其宏提到,《白毛女》和《小二黑结婚》的唱段就学习借鉴了戏曲中的板腔体。其后的《红霞》《红珊瑚》《洪湖赤卫队》《江姐》也都借鉴了中国戏曲唱腔,“这些歌剧在五六十年代家喻户晓,谁不会唱几句?这些剧共同特点是用戏曲,运用板腔体的思维、板腔体的结构来抒写、抒发主要人物处于特定的戏剧情境心里面复杂的层次变化。”

居其宏认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民族歌剧优秀作品频出的年代,正是歌剧在中国最为普及的年代。如今正剧成为歌剧主流,但雅俗共赏的民族歌剧仍有巨大市场。

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杨燕迪则认为当代歌剧发展复杂,明确分类“什么是民族歌剧”很难,“我们说中国歌剧,中国人写的、讲述中国故事、体现中国气派,这样可以更加宽容的允许各种类型的歌剧存在。”

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副院长蒋一民认为“板腔体”是中国民族歌剧和其他歌剧区分的重要特征,但“板腔体”归根结底是传统戏曲程式,“中国歌剧借鉴板腔体,戴着镣铐跳舞,跳的非常精美。但是中国歌剧要国际化,恐怕不能这样。”

“对于民族歌剧的提倡,希望我们歌剧创作里面强化民族性,要有民族的气派、民族的风格、民族的气韵,我觉得这是主旨。” 中央戏剧学院原副院长、著名导演廖向红表示。

“当年的《白毛女》红,也是大浪淘沙。” 国家一级编剧、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歌剧团编导室原主任冯柏铭认为总体上中国歌剧是进步的,如今歌剧创作,向民族元素和西方歌剧吸取养分都是可以的,“总有一天要有自己的品牌。”

著名音乐评论家、中国音乐学院中国声乐艺术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居其宏(右),著名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金复载(左)进行了主题演讲。

民族歌剧的国际化很重要

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著名剧作家罗怀臻提出了另一个更深入的问题:今年是话剧诞辰110周年,中国歌剧是否建立了自己的民族学派?如果有这个学派的存在,民族学派的话剧是不是已经融入了国际话剧的大家庭?

罗怀臻认为,居其宏提到的“正歌剧”,也就是西洋歌剧,110年来在中国生生不息,但传播仍然是在歌剧爱好者之间,远未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的娱乐形式。哪怕是民族题材的美声西洋歌剧,仍未真正在中国扎根落地,“今天西洋歌剧的中国化,仍然还是一个课题。”

与此同时,“中国民族歌剧的国际化”也是中国歌剧领域的重要话题。民族歌剧如何走出中国圈子,实现国际化,仍然任重道远。

“讨论中国民族歌剧,它的前提是得走出去。”蒋一民认为,如果舍弃走向世界这个前提去讨论民族歌剧,就成了讨论地域性问题,“中国歌剧要走出去、要国际化,不仅是中国歌剧要发展,同时也是跟国家战略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冯柏铭赞同中国歌剧要走向国际化,但也提到,歌剧本身就是小众中的小众,“想要歌剧回到当年《白毛女》、《江姐》那时的辉煌,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是不可能的。让爱好音乐的人喜欢歌剧,就很好了。”

艺术节歌剧论坛现场。

当今歌剧如何抒写人民情怀

“中国歌剧如果想继续存在、辉煌下去,就是要面对今天的生活。我们说民族化,中国真正的民族文化应该从《诗经》、《楚辞》那样的文化里面寻找根源。” 中国国家话剧院导演易立明认为,歌剧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或者艺术价值,可以表达特别复杂的人物的内心情感,所以到今天,我们还在用歌剧表达自己的思想。而如今社会发展、现实情况和《白毛女》《洪湖赤卫队》的年代已经大不相同,歌剧抒写人民情怀,也该寻找更符合当下人思想和表达的主题。

“中国的歌剧应该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今天中国人的独特的、复杂的、特别具有震撼力的内心的情感。我认为今天的歌剧应该往这个方向发展,这样也就可以达到国际化的目的。以前我们的歌剧更多是叙事,人物内心的困惑、矛盾这类的东西很少触及。” 易立明认为,从抒写人民情怀的角度来说,“今天中国人是什么样的情怀,这是我们最需要关注的。”

    校对:余承君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