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这些“为你读书”的节目都读些什么书?有哪些套路?

关尔
2017-11-21 17:39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许多人想方设法希望能多读、多了解一两本书,却常常感慨自己囿于生活与工作压力,没有时间定心阅读。在美好的希望与疲劳的现实之间,“为人读书”成为一个新兴的文化产业增长点。

付365元,可以在某个APP里听一整年的读书节目,让各种各样的人为你把书的精要、背景提炼出来。乍一听似乎365元的成本略为高昂,但想想,其实每天不过付出1元钱,而听到的知识却是无价而崇高的。这一套逻辑走下来,很多人会心甘情愿地掏出365元。

那么,这些“为你读书”的节目到底都读些什么书?他们读书的方式有什么套路?比起别人“为你读书”,自己读书又有什么重要性?

套路一:优选大畅销与经典名著

初次打开“得到”或“喜马拉雅”等音频平台,选择“听书”、“有声书”栏目,最先跳出的推荐书目一般是心理学或是管理学图书。这与当下图书销量数据相契合,同时,我们大概能从中总结出听书平台的用户标签:都市、职场、焦虑。

如果再进一步探索,不难发现即使是这两大“网红”学科中,主播也不会为你读荣格的《寻求灵魂的现代人》或是舒尔茨的《现代心理学史》这些偏门、基础性的学科经典,而是特别聚焦于两大主题的“心理学”著作:第一个主题是如何处理与他人关系,诸如与亲友关系的《亲密关系》、《情感依附》,与陌生人的《社会性动物》;第二个主题是如何面对自己内心、自我克制、自我修炼,如《抗压力》、《情绪急救》、《控制焦虑》、《意志力》。

“得到”的心理学书单,“得到”里此类书最多,且以情绪自我管控为主

这些作品风格也侵蚀着其他学科分类,以喜马拉雅的“文学”分类为例,收听量前五位的分别是《刘心武读红楼梦》、《小王子》、《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心若淡定 便是优雅》、《最好的我们》。

喜马拉雅的文学类排行榜前五名

观其细分类型,大概前两本作为文学品类并无异议,后三本基本游走于文学与“泛心理学”之间。首先作为传统经典,解读《红楼梦》在文学品类中往往是最受欢迎也最为稳妥的选项,名家解读《红楼梦》已然成为各大平台标配。除去《红楼梦》与《小王子》,翻开其余三本著作,随便抽取段落放声朗读,都有种“他强任他强,我放我的羊”的气质。多读两遍,只觉人生只需按照作者所总结的规律过下去就能精彩无限,其中一段话这样写道:

人生就是这样,我们都应该在肆意的年纪跌倒和站起,在动心的年纪相爱和吻别,在落魄的年纪挣扎和打拼,在成熟的年纪学会沉默和舍弃。痛痛快快地和生活过招,然后收拾伤口继续上路,这是我们每个人该学会的道理。

套路二:阅读方式从面到点

为了弄清这样的读书节目援用什么框架展开论述、如何挣钱,笔者仔细听了若干书籍,发现其阅读法则可概括为:“从面到点”。

首先,主讲人会从图书的宏观结构、作者身份背景再到作品年代进行描摹。接着,会摘录其中精彩片段,并对此朗读并赏鉴品评,揣摩作者写作意图。

例如,前两年登上大银幕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不少人并未读过原著。作为一部十万余字的小长篇,要求听众自己去读也需花费一定时间。抓住这一痛点,“得到”推出半小时讲述《了不起的盖茨比》的音频节目,读者支付5元,就能听完这本书。

如何在半小时内讲完十万余字的小说呢?笔者勾勒出大体思路:先要从小说的写作年代谈起,主播说“离开时代作品,根本无法谈这篇小说”,进而谈及小说写作身处的美国爵士时代、禁酒令、汽车工业的发展。铺设好一幅跌宕起伏的时代图景后,找到小说片段,连接起时代与文本,为听众朗诵小说中如下内容:

这是一个灰烬的山谷——一个离奇古怪的农场,在这里灰烬像麦子一样生长,长成小山小丘和奇形怪状的园子。在这里灰烬堆成房屋、烟囱和炊烟的形式,最后,经过超绝的努力,堆成一个个灰蒙蒙的人,隐隐约约地在走动,而且已经在尘土飞扬的空气中化为灰烬了。

由背景到细节,进一步延展开全书的剧情概要,在故事发展中糅合时代背景进行讲解,也不乏使用读书节目经典的小技巧:类比与划重点。

主播常常会将书中内容与现实生活类比,以此让听众更具象地把握场景。例如,提及小说的叙述者尼克居住的地方,主播将其类比为“北京的通州”与“上海的莘庄”,尼克的身份被称为“纽漂”。

用二十多分钟从面到点讲完整本小说后,主播开始敲小黑板划重点,重申听众需要把握书中的五个要点:1.这是20世纪最了不起的雅俗共赏小说,但最初出版时叫好不叫座;2.内容风格与其身处的时代背景紧密相关;3.“爵士时代”所有重要关键词在书中都有所体现;4.展示“老钱”与“新钱”的生活状态;5.叙事方式有先锋性。

套路三:选择自带流量或是声优主播

作为听书节目,另一重要特色在于配音。综观各大平台的主播背景,大抵能分为知识圈名人与优质播音员两类。

作为较早尝试文化生产的豆瓣,选择的方式多属邀请知识圈名人。有一定知名度、学术素养的知识分子、行业精英担纲其主播重任,再辅以平台本身的话题性和整合能力,吸收心甘情愿掏腰包的听众。豆瓣上有广泛影响力的《白先勇细说红楼梦》、《醒来——北岛和朋友们的诗歌课》、《以乐语教国子——叶嘉莹古诗词吟诵课》都是这类文化产品的典型。

相形之下,新世相、喜马拉雅等平台在这方面不具优势,因而走向主播的另一个面向,即选择有较强播音、朗读专业素养的主讲人,再配合内容本身的吸引力。例如,对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就邀请蓝博文撰稿解读,配合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王一的讲述。此外还会邀请对于本身有一定文化素养且有意愿、能力亲自上阵的作者进行解读。不过,这一模式更容易带来一本或几本书的话题营销,以致听众只知书名,不知内容。

总结此番路数,我们能隐约看到这些套路面向渴求知识的听众。希慕知识的精神固然值得肯定,但他人“替你读书”所得或许寥寥。一个真正通篇读完《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人,很难用五个要点来总结读书的感受,因为阅读本身是内化于心的体验,而非集成系统化的知识用以展示或为谈资。

其实,在读书节目兴起不久就有人提出:“爱读书的人不需要这样的方式来读书,不爱读书的人即使通过这样的方式也不会养成习惯。”但即便如此依然要听,在笔者看来或许就像“想象的共同体”一般,寻觅一种共同的、集体化的自我提升途径以抵抗“城市焦虑”。像是36氪上的九连环所言:“罗辑思维看中了那些想武装出互联网思维却没能建立自己知识体系的个体和小企业家,新世相拢住的是一批在大城市里忙碌,小城市里孤独的自定义文艺青年。”听众通过这些节目聚集,在这些节目中憧憬自我,也憧憬一种互相偎依的集体生活。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