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樊胜根:婴儿出生超重须重视,否则将来会出现各种疾病

樊胜根/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所长
2017-11-23 13:50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智库 >
字号

【编者按】

11月4日下午,以“‘健康中国’、‘中国管理理论研究与管理实践’”为主题的学术分论坛在复旦大学举办。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所长樊胜根博士就中国的农业、食物和营养等话题发表了主题演讲。

他认为应该建立以营养和健康为驱动的国际食物新体系,而中国也应该在食物安全和营养问题的全球治理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他指出要想重塑中国乃至世界农业和食物系统,政策、科技和制度创新至关重要。此外,他在演讲中强调了婴儿出生超重的问题。他说,这个现象在上海、北京这类大城市尤为严重。我们不应只是重视孩子的课外教育或者学前教育。我觉得婴儿出生超重必须重视,否则将来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疾病。

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所长樊胜根 慕梁 图

以下为樊胜根博士的演讲摘要:

我在海外三十二年了,一直从事农业、食物和粮食方面研究。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都面临着很多挑战,尤其是慢性病、传染病的挑战。而农业、粮食,与慢性病和传染病都密切相关。

如果我们想达到健康中国的目标,就必须要重塑我们现在的农业和食物系统。

首先,在全世界范围内,包括中国,在对抗饥饿、营养不良、改善健康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我们责任依然非常重大。未来二三十年农业食物系统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们的粮食、农业、食物系统必须要重塑,然而如果按照过去传统的方式,我们没有办法达到目标。我认为创新是关键,这个创新不仅是指技术创新,政策创新、制度创新同样重要。

营养不良包括三个不同概念,分为两个方面:营养不足和营养过剩。其中营养不足里面包括两种饥饿:一种就是肉眼可以观察到的,一个人饥饿、消瘦,吃得不够,有饥饿感;另一种就是微量元素缺乏,比如缺乏维生素A、锌、铁等。我们称之为隐性饥饿。哪怕吃得很饱——像米饭、馒头、面条这类主食都吃得很饱——但如果没有这些微量元素,这种隐性饥饿对一个人的智力健康和体力健康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而这个隐性饥饿往往被我们忽视。

还有一种营养不良不是饥饿,是超重和肥胖。在全世界范围内,跟中国一样,有三分之一人群超重和肥胖。最为危险的是什么人群?是我们的下一代。现在的新生儿开始超重、开始肥胖。我们有时候说,不能让小孩输在起跑线上。如果一个孩子出生时就已经超重、肥胖了,那孩子一出生已经输了。这个现象在上海、北京这类大城市尤为严重。我们不应只是重视孩子的课外教育或者学前教育。我觉得婴儿出生超重必须重视,否则将来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疾病。

很多医学方面的研究表明,如果孩子一出生就肥胖,那他/她将来发生各种各样慢性疾病的比例非常高。营养不良或者营养不足也会导致这样后天造成的智商、生命预期降低。

现在导致我们国家慢性疾病的因素很多,我觉得超重、肥胖绝对有影响。很多导致慢性疾病根源都是超重和肥胖,而导致超重和肥胖原因就是饮食,吃得太多或吃得不健康。给大家一个警告,如果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饮食方式不改善,我估计我们的人均寿命期望也会开始下降,甚至下降的年份比我们预测的还要早。

现在大约有39%的人由于血压过高带来心肌梗塞、中风等;10%、12%人有糖尿病。糖尿病前期的人数是患有糖尿病的人数的3到4倍。而如果这些人不加以预防、不加以调整,三年、五年、十年后就会变成糖尿病患者。现在最新医学发现,即使没有得糖尿病,糖尿病前期都或多或少会对身体器官产生负面影响。

怎么办?重塑食物和农业系统。但是我们同样面临挑战,农业与食物系统的挑战。

第一,气候变化,未来的粮食产量可能会减少。中国按照基准线有些地方的小麦产量、玉米产量也许会降20%。气候变化对我们的水资源、地表温度等都会产生影响。气候变化带来的气候现象就是干旱和洪涝,近年来变得越来越频繁,而且严重程度越来越高。全世界范围内,每个地区的气候变化都很大。比如南部非洲,撒哈拉以南更干旱;中南半岛,东南亚飓风、台风、风暴变得很频繁,而且海平面上升使得湄公河地区三分之一以上高产肥沃水稻会下沉到水面以下。如果我们不针对气候变化采取措施的话,在未来一百年上海的很多区域也会在水以下。

城市化加速推进,中国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比例基本持平,城镇人口差不多各占54%、55%左右。大家知道我们移到城里来需要更多更好的食物,也需要更多的水资源、土地资源,而这些对未来粮食生产、农业生产来说都带来压力。

此外,还有食品安全的担忧,以及不平等的日益加剧。食物系统从生产到最后消费转化营养、健康,整个系统里面的参与者之间是急剧不平衡的,有人控制产业链,而有人在产业链里是很小的活动者,则往往很被动。

农业挤压环境,地球上除了居住的人以外,还有很多动物、植物。过去几十年工业化、现代化对我们地球产生很大的压力,这压力已经到了快崩溃的边缘。过去我们生物有很多样,水稻有各种各样的品种,玉米同样也有各种各样的品种。地里面不仅仅只有几种农作物品种,还有豆子和各种各样野生的生物等等。随着现在农业现代化和绿色革命的发展,我们的生物越来越单调,很多生物消失得越来越快。每年有成千上万种生物品种在消失,已经快要超出边界了。过去农业产量增加,使得我们得以养活了更多人。这个代价是我们用了过多的化肥、氮肥、磷肥,这对大气和土地的影响也已超过了警戒线。不仅是气候变化,土地和水资源也受到破坏——水是黄的,水、土这种原来随处可见的资源如今也已经变得稀有了。如果我们不采取对策、不采取措施,将会面临奔溃的边缘。

现在全球看两级:一级是人类健康,大家每个人可以身体健康;另一方面,是地球上的生物、环境、气候该怎样保护。这两者之间要均衡、平衡,而且两者互有因果。如果这个平衡不能够持续,人类健康就不能得到保障。

城市化、收入增长、工业化发展对我们饮食结构带来影响。可以看到过去多少年,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它的饮食结构都在变化。

首先是热量急剧增加。第二,我们摄取食物的结构开始变化。我们开始吃更多的肉食、蛋、奶、蔬菜、水果,生产这些东西需要更多粮食、更多资源。中国人均肉类消费超越我们经济发展水平,我们现在人均收入可能在日本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但我们人均肉的消费远超过日本。说明在同样的经济发展水平情况下,中国人是食肉动物。肉吃得很多会带来营养不均衡。膳食营养不足、微量元素不足,这两点将直接导致婴儿或者儿童生长发育不良。

国际上有个标准,中国也有,就是身高和年龄比。在全世界,现在每四个儿童里面就有一个儿童身高偏低,跟他年龄比较为矮小。中国过去几十年生长发育迟缓改善很多,但是城乡差别很大。我们西部农村可能10%、20%儿童跟与他同龄人相比太矮。现在医学上也发现儿童5岁以下,有的甚至1000天以下,儿童营养不良大脑发育不健全,它的损害是终身性,对未来劳动生产力和收入获取能力、智商等都的损害都是致命性。

营养过剩问题,现在我们国内三分之一人超重或者肥胖,根据我们测算营养过剩全世界范围之内每年可能会损失差不多有二万亿美金。这个可能是食品安全危害到健康的最主要问题。

还有很多各种各样细菌污染,黄曲霉素对于婴儿发育影响很大。如果食物被黄曲霉素污染会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尤其是导致儿童营养不良、身高过低,其影响非常大。我们做过研究,受过黄曲霉素污染的玉米被孩子食用,孩子生长发育受到非常大负面的影响。

高强度农业活动——比如土地生产更多粮食,或者在村庄里面饲养更多牛羊等——这些活动增加了人跟各种各样病毒、病原的接触,就有了很多所谓的传染病。大家可能知道70%、80%人的传染病是从动物身上来的流感,流感是指从鸡、鸭、鹅身上。而中东的骆驼发热症,还有蚊子疟疾,这也跟农业生产活动有非常大的关系。

此外,食物运输距离在增加。过去运输距离很短,受到污染的机会就很低。可是现在随着整个市场的整合,我们在上海可以吃到东北大米,冬天我们可以吃到海南岛热带水果,甚至越南热带水果。整个农业食物链整合,不仅在全国范围内整合,还在全世界范围内整合,这个整合也为病毒或者病原体以及细菌感染我们的食物带来了机会。

另外,抗菌素耐药性,也是过去三年以来在全球范围之内公共卫生、农业、食物领域、包括全球领导人讨论的最热点问题。以前的热点问题是气候变化,现在是细菌抗药性问题。如果我们不加以控制,它会变成一个灾害,不仅仅对我们卫生带来灾难,对我们的经济也会带来灾难,每年经济可能要损失成千上万亿,很多人也可能会因此死亡。人如果对抗生素的抗药性、耐药性增加了,很多病就没办法治。我们吃的食物里有抗生素,水里面有抗生素,地里有抗生素,空气里有抗生素,细菌生活在周围的环境里,而人慢慢地就会对细菌会产生抗体。

食源性疾病的负担非常重,可能10个人里面1个人吃得不好拉肚子。成人拉肚子没关系,小孩吃东西受到污染,一拉肚子所有营养就会损失掉,可能会导致儿童发育不良、发育迟缓。5岁以前死亡的儿童里,有三分之一的死因是跟食品污染有关系。

我们该如何重塑食物系统、粮食系统?农业对健康的影响来自多种渠道。小农的生产如果为了满足自己需要,他生产什么吃什么,这对他的健康就有影响,对他生产东西的营养多样化、健康、安全等都有直接影响。出售农产品到市场上去,不一定消费自己所生产的,他还可以购买,从多样性的角度考虑,这对他的健康是有好处的。当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用化肥、农药、抗生素对农民本身也有负面影响。

农民生产者里面很大一部分是女性。绿色革命到达中国的时候,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江苏农村里面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就妇女从事农业生产时间增加了,引进优质高产的品种,生产期短了,本来一年可以种两季,现在可以种三季。劳动强度也增加了。谁去做呢?全是妇女的。

农业生产对营养、健康也有作用。对消费者来说也是一样。消费者消费太多粮食、碳水化合物也会造成肥胖、超重。如果营养不均衡会缺少很多微量元素,如果食品不安全会生病,对健康造成影响。重塑农业、食物系统,我们必须把这些都考虑进去。

现在健康中国做了研究,包括将健康写入各项政策,不仅是卫生部门,也是农业部门、环保部门、供水部门、体育部门的重要议程。同时各个部门间要协作创新。 这其中粮食、农业和食物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最近我们国家制定了农业和粮食、食物发展政策,把营养卫生也放进去了。它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制定健康发展愿景,把食物粮食纳入其中。另外一方面,在制定农业、粮食、食物策略的时候把卫生和营养放进来,我觉得这是非常可喜的变化。

大家也都知道2015年时候全球重新设定了一个议程叫作“可持续发展议程”。习主席2015年9月份在纽约时作了报告,承诺中国采纳这项2030年发展议程。中国在全球领导作用中非常重要。除了解决自身问题,全球的领导作用不可忽视。

在可持续发展的17个目标里面,大约有七八个目标跟农民、粮食、食物有直接关系。或许这17个都或多或少有关系,但其中有七八个是有直接关系的。第一,减贫;第二,零饥饿;第三,卫生;第四,教育。所有这些都和农业、粮食、食物紧密相关。

政策、科技和制度创新非常关键,没有创新就无法达到这个目标。创新可以使得我们用最少的资源达到最大化的目标。这里的创新包括三个方面:科技创新,政策创新,以及制度创新。

首先,科技创新,农业科研投入增加。过去农业科研投入提高产量,实现小麦、玉米、水稻,三大主粮自给自足。到了今天这个发展阶段,我们应该从所谓的自给自足转向对营养、健康的追求。我们不仅要吃得饱,还要吃得健康、吃得营养。现在我们国家科研投入大部分还集中在三大主粮上,这个状态要改变,农业科研需要转向以蔬菜、水果、豆类、奶类,公共方面的研究为主导。

另外三大主粮——小麦、大米、玉米——在育种过程中加入营养要素, 即生物强化。8月份开始把营养加到植物里面去。现在我们做得比较成功的例子是添加维生素A,锌和铁。现在南亚、孟加拉或者印度的部分地区,80%的主食来源是稻米;而印度像西北部(彭达普)地区,80%来源主要是小麦。在这样情况下怎么办?我们可以把营养加进去,加入锌、铁、维生素A。

食品安全,这可能是未来全球最大一个挑战,仅次于气候变化。怎么办?我在四五年之前参加了一个全球食品科学联盟大会,其中有一个中国女孩在美国念博士后,发明一种测试棒,将其放到肉里面去,可以检测出这个肉里面细菌有多少。但是它的精度还没有达到百分之百。如果我们普及到每家每户看这个肉是否新鲜,即使过期没有太多细菌也可以吃。我觉得这个技术可以减少很多食品浪费、粮食浪费,也可以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类似的技术推广开来对解决食品安全是有益的,比如去测试各种各样病原体、病毒体,分析从哪里开始优化使用化肥、农药,如何不会过分使用等等。

现在很多鸡棚里、农田里,装了很多电子传感器,可以把地里温光水存在传到电脑里面,坐在家里可以看到地里情况。消费者可以通过互联网看到整个生产过程,怎么生产,从哪里来,这个解决了食品安全中很大的不信任问题。

还有一个是制度创新,我觉得制度创新同样重要。现在全世界每年在生产粮食上的补贴是5000亿美金,这些补贴用来干什么呢?补贴化肥、水、柴油、电,或者是价格补贴。我觉得这个补贴没有给小农带来多大好处,没有生产更加健康的营养食品,主要生产主粮,而且它不可持续,因为它导致了超量使用水、化肥。我们国家化肥使用量世界第一,每公顷土地需要400公斤。农民得到了补贴等于省了一半的费用,农民当然都尽量去用。于是这种补贴政策对我们环境、卫生、食品安全、气候变化都带来很大负面作用。

我一直倡议,能否把补贴拿来支持有营养又健康的食品,而且是可持续的。我们可以做试点,做试验,将补贴的钱全部转成现金,把钱给农民,让农民市场上购买,让农民在市场上出售产品,农民可以少用化肥、农药,这样优化生产结构,最后对环境、健康、营养都有好处。希望有些学者将来可以做这方面研究,还有省下的钱用来支持有营养的健康食品生产,可以增加教育,营养教育,还有改变营养状况的这些知识传播。

另外一个,政策创新。我们知道吃的东西,无论是牛肉、猪肉、羊肉、鱼、奶、蛋、蔬菜、水果,它们的生产对环境影响不一样,二氧化碳排放也不一样。按照我们目前的趋势,如果不做任何控制的话,2050年我们全球温度上升两度绝对可能。温度上升两度说明很多疾病会来,热带地区变得更热,上海可能下沉到海平面以下去。

农业在全球变暖中起的作用很大。农业生产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占总排放量的20%到30%。那怎么办?能不能征税?所有的食物对大气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影响最大是什么?是牛肉。牛肉生产用水是其他肉类生产用水的七倍,二氧化碳排放量也是其他肉类的七倍。牛肉之后可能是羊肉,还有猪肉,再往下就下降很快。比较好的肉类是鸡肉、鱼类,对环境影响比较小,最好还是蔬菜、水果。那怎么办?我们可以征税碳税,征了把钱拿来生产有营养的健康食品。

我们做了一项模拟,如果我们对碳征税,每一吨征20块钱税,把钱用来进行有营养、可持续产品生产,我们每年可以减少的死亡人数在50万左右,这是直接对健康方面产生的影响。另外还有经济、环境方面影响等等。对碳排放征税,还可以把所得收入拿出来补贴一部分最底层的大约占10%人口的穷人。这也有利于缩小农业和食物方面的性别差距。在全世界范围内男女之间差别还非常大,尤其在不发达国家,男性在土地所有权、政治权利、家庭收入分配权利中占绝大优势。前几年我们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做了研究,如果我们把发展中国家男女权益在土地、收入、就业等方面拉平,就这一项全世界可以减少饥饿和贫困人口上亿。这该如何实现呢?土地产权问题、信贷问题、农业方面培训必须要有。在越南、非洲等地区,大部分从事农业的要么60岁以上老年人,还有就是女性;但农业上工作的政府官员全是男性,包括推广、收割等等,形成不均衡,女性也不愿意去跟男性的推广人员进行交流、合作,这方面的问题需要彻底解决。

此外,还有私营部门的参与。如果他们参与其中、不采取办法去改善我们营养和健康,那么我们的目标便达不到。世界上几家比较大的农业方面的综合企业已经开始形成共识,要为全世界所有人生产健康有营养产品。我们国内有关私营部门的同事也应该参与进来,要有这样的意识,我们最终企业目的是要为大众和全体人群改善健康,提供有营养又健康的食品。

最后,知识的共享尤为关键。我们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的数据和研究成果,包括我们有些专利,对全世界所有人,无论是私营、公营、政府、非政府组织都是全部公开的。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