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国高校复制日本“箱根驿传”,这比强制跑马拉松有效多了

澎湃新闻记者 马作宇
2017-11-28 12:49
来源:澎湃新闻
私·奔 >
字号

日本“箱根驿传”大赛。

“在跨步跑出第一步前,自己永不孤单。不论是起跑时,还是跑完后,永远都有伙伴在那里等着我。驿传,就是这样的比赛。”

日本作家三浦紫苑在《强风吹拂》中这样描述日本大学生长跑接力那种略带热血的“驿传精神”。如今,这样的跑步文化正在中国的高校间孕育开来。

上个周末,包括清华、复旦、同济和天津大学等16所高校的跑步代表队,通过近一年的分站赛角逐,汇聚黄浦江畔。10名队员,100英里(约160公里),每个人都为了“母校荣誉”在2017中国高校百英里接力赛总决赛上拼命奔跑。

事实上,日本之所以有如此深厚的跑步文化并且能从民间不断为奥运输送优秀的竞技人才,近百年的高校“驿传”比赛功不可没;而现在,这样的长跑接力形式被“复制”到中国校园中,同样的跑步文化能否生根发芽?

上海海事大学长跑队。

中国版“箱根驿传”,用跑步热反哺高校

披着印有高校名字的绶带,穿着统一的参赛跑步装备,在冲向赛段终点时有另一名队友等待着,并且不断为前一名队友鼓劲,而当最后一名队员冲过终点时,所有队友一拥而上,振臂欢呼……

这就是2017中国高校百英里接力赛在上海黄浦江畔留下的热血场面。

或许那些了解跑步文化的人一眼就能看出,这样的场景像极了在日本关东地区每一年都会上演的“箱根驿传”。

每年一月,在日本最重要的三场“迎新”活动中,压轴出场的就是大学生接力赛“箱根驿传”。

电影《强风吹拂》讲述了一群学生参加“箱根驿传”的故事。

这场诞生于1920年的校际比赛,从神奈川县箱根町到东京大手町地分为5个区段,共计109.9公里,分两天进行。而观看这场比赛已经成为了日本人的一种仪式。

拥有93年历史的“箱根驿传”无疑日本高校跑圈里最重要的赛事,但事实上,根据日本媒体报道,每年在日本各地,有超过1600场类似的校际跑步对抗赛。其中不少都有超过20年的历史。

正是得益于这样的校园跑步文化,日本人才会迷恋跑步,而且水平出色。就以刚刚结束的日本上尾半程马拉松为例,62人跑进65分,50人进入64分大关。无论用哪种方法折算,这些选手万米水平都在30分钟以内。

如今,“箱根驿传”的形式也在中国被复制。

女队员梅捷。

“其实正是因为想要来参加这个比赛,我们才在校园里组建了这样的长跑队,然后督促大家一起跑步。”在和澎湃新闻记者聊起参赛的经历时,上海海事大学的长跑队长吴达分享了队友的励志故事。

在他们队里,唯一的女队员梅婕,最初连5公里都跑不下来,但由于热爱跑步也希望“为学校争光”,她就从3月份开始日复一日地训练,早上6点跟着老队员跑,然后每周还有两堂规定训练课……

她就这样从5公里开始,经过了8个月,如今已经是能力出色的半马跑者。

而在这场高校百英里接力赛中,梅婕的故事并非孤例。据主办方介绍,不少预赛中的参赛高校,都是因为这场赛事才在校园中组建了自己的长跑队,然后定期训练。

“很多大学生现在就躲在寝室里玩游戏,但是因为组建了跑步社团,他们愿意拿出时间跑步。”这是吴达在带领队员训练的几个月里最切身的感受,“现在长跑队有100多人,而且还在扩大。”

复旦大学日月光华队。

“这场比赛比箱根更有优势”

民间跑步赛事“反哺”校园体育,可以算是这几年国内跑步热为大众健身带来的一份红利。

不少高校学生因为跑步赛事的影响力开始自发组织起了跑步社团,而那些早就拥有了跑步团体的高校则变得更加专业,而且在训练上也更加科学。

在这场中国高校百英里接力赛中夺冠的复旦大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复旦大学的日月光华队”这支10人团队,背后其实是一支数百人的业余路跑集团军,名为“乐跑协会”。这支队伍聚集对路跑感兴趣的在校生、毕业校友以及教职工,成立两年来每周保持两练,每堂课至少两个小时。

复旦大学获得赛事冠军。

而为了这项“关乎母校荣誉”的比赛,他们的“金牌教练”前上海田径队中长跑主教练、复旦大学副教授杨峻还特意为他们制定了专门的训练计划。

“杨教练对我们要求非常严格。比赛规程一出来之后,我们就组织了好几次拉练,比赛前,还进行了16公里的选拔赛。”

复旦2007级硕士徐新平在夺冠后将功劳归在了教练的专业指导上,“杨教练的训练几乎细化到每一天,根据每一名队员的能力要求做不同的节奏跑,慢跑或是混氧。”

日本“箱根驿传”的参赛选手。

作为预赛和决赛的冠军,复旦大学的这支团队最大的不同就在于,队伍中的大部分参赛者都是校友,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年龄各不相同,但将他们联系起来的,就是“希望通过跑步为母校争光”的一份精神。

“这可能就是这场比赛比箱根驿传更有优势的地方。”同样在冠军队伍里的复旦“1996级老学长”邹岳告诉澎湃新闻记者,高校百英里接力和箱根驿传最大的不同就是,赛事允许校友参加,“要不是跑步,我可能认识不到这么多学弟学妹,还有优秀的学长。”

两个月的备战期里,邹岳因为跑步和其他人从队友变成了朋友,互相交流,也分享着跑步以外的各种信息。

这或许就是跑步“社交性”的一种体现。

未来,中国高校是否也能有类似“箱根驿传”的热血跑步文化?

“我们都是自费参赛的”

中国版的“箱根驿传”能不能像日本的“驿传”那样,将跑步文化在校园中培育起来然后推广到全社会,这是一个未知之数。

毕竟,“中国高校百英里接力赛”这个民间赛事IP如今也只有两年的积累。从第一届19支队伍一场决赛分出高下,到如全国4个分站105支高校队伍,历时200多天,已经是一个进步。

“箱根驿传已经有近百年历史,他们如今推崇的是竞技文化。而我们才刚刚开始,应该先培养出健身文化。”办赛方每步科技的负责人马京伟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通过近百年的积淀,箱根驿传每年能吸引近100万的观众在沿途加油,而且电视收视率一直保持在25%左右,仅次于每年新年日本人必看的红白歌会。

而从1920年安特卫普奥运会到2012年伦敦奥运会,从“箱根驿传”走向奥林匹克的运动员共有来自17所大学的69人。

不过,在中国,像中国高校百英里接力赛这样的民间赛事,依旧在处在起步阶段。

“因为是民间的比赛,我们来到上海参赛的路费都是自己出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队长周金华在带队获得前三后坦言,“然后连学校的旗帜都是和其他社团借的。”

一边是赛事放宣扬着“为母校争光”,另一边则是大部分团队学生都是自发自费参加比赛。

“这样的跑步文化肯定需要时间去培育,我们也希望有更多高校能重视起来。”马京伟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他们的下一步目标就是能和官方机构进行联系,让更多学生重视跑步运动。

或许,让那些并非体育特长入学的学生为了“学校荣誉”而进行训练跑步,要比“强制每个学生毕业前跑完10个马拉松”这种方式,更适合培育起校园里的跑步健身文化。

更多专业跑步健身内容请关注本栏目微信号:sijiabenpao或搜索公众号:私家奔跑。

    校对:余承君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