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一部纪念碑式的《吴昌硕全集》首发,12卷收五千余作品

宗和
2017-11-24 17:21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在纪念一代金石书画大师吴昌硕逝世90周年之际,由吴昌硕家乡所在地浙江省安吉县人民政府与上海书画出版社主办的十二卷《吴昌硕全集》首发式在安吉吴昌硕纪念馆首发。

历时五年编纂的《吴昌硕全集》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包括篆刻、书法、绘画、文献四个分卷,共十二卷,收录作品近5100件(其中约1200件绘画,1500件篆刻、900件书法、信札诗稿等文献1500页)宏阔地反映了吴昌硕各方面的成就,为以往吴昌硕研究中尚需商榷的问题找到更为可靠真实的答案。一些研究者在当天的研讨会上表示,《吴昌硕全集》是金石书画界与研究界期待已久的图书,由于吴昌硕作品在海内外收藏极富,且生前即有大量赝品,这一全集编辑难度极大,在五年时间内出版这套全集,难度极大,虽然由于卷数原因,仍有部分作品未能收入,但这是迄今规模最大、收录作品最多、面貌最为完整的吴昌硕作品汇编出版物,并形成了“全、新、真、精”四大特色,可谓“一部纪念碑式的《吴昌硕全集》”。

吴昌硕(1844-1927)

11月24日,纪念吴昌硕逝世90周年暨《吴昌硕全集》首发式在浙江安吉举行,国内书画艺术界、艺术评论界、书画学术界专家汇聚于此举行学术研讨会,对《吴昌硕全集》的出版价值和意义等多方面内容进行了深入研讨。吴昌硕先生后裔代表吴超致辞并向安吉县人民政府捐赠四方吴昌硕先生的印章及赖少其书法等。

《吴昌硕全集》首发现场
12卷本的《吴昌硕全集》

上海书画出版社社长王立翔在发言中表示,安吉这块丰厚的文化土壤上孕育了吴昌硕独特的艺术禀赋和艺术性格。吴昌硕离开故乡以后,四处游访,艰难行径开阔了眼界和胸怀,诗书画印绽放出耀眼的才华,最后定居于上海,独树风格,最终成为后海派开山代表,近现代承前启后的艺术巨匠,“二十世纪初是中国画本体自觉的世纪,吴昌硕以雄强的文化精神、美学追求,开创了全新的艺术境界,被誉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成为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这样一位艺术巨匠创作及其思想成为留给后代人的重要遗产,上海书画出版社作为一家历史悠久的艺术类专业出版社,一个致力于出版中国传统艺术,尤其是书画篆刻史上名家大师著作的研究和出版。有关吴昌硕的各种专集,曾经出版过不下十几种,在研究和传播吴昌硕方面我社做了长期努力,经过多年酝酿和准备,在海内外研究者的支持下,在吴昌硕故乡安吉县人民政府的帮助下,上海书画出版社开海内外资源,在纪念吴昌硕逝世九十周年的重要的时刻,圆满完成了《吴昌硕全集》的编撰出版工作,它的顺利完成是借助于文化大发展的国家战略和和谐繁荣的社会环境,以及以现今最大的体量最严谨的编撰工作实现近代艺术出版史上以海派以书为对象的最大工程。”

《吴昌硕全集》首发式上,上海书画出版社社长王立翔致辞
吴昌硕后裔吴超向安吉县捐赠家藏作品

《吴昌硕全集》主编、旅日金石篆刻家邹涛此前在接受“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对话时表示:“我此次担任全集的主编,主要不是我有多大的能力,我想,比我对吴昌硕研究得透,能力比我强的老师很多,比我更胜任主编的老师也大有人在。我旅日二十多年了,对日本收藏吴昌硕作品的情况相对比较了解,没有大家的支持和帮助,这项艰巨的任务是完不成的。全集编纂非常难,主要是两大难题,其一,征集难。吴昌硕影响及海内外,尤其是日本、韩国等,私人收藏的量更大而分散。其二,吴昌硕的作品真赝也比较难判断。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有代作的问题,也有造假的问题。所以在编辑中尽可能地去伪存真。”

上博藏吴昌硕画扇册(5开,丙戌)

新旧交替时代下,吴昌硕被誉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

吴昌硕(1844-1927),原名俊,字昌硕,别号缶庐、苦铁等,浙江安吉人,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一代宗师,中国近现代书画艺术发展海派领袖。吴昌硕以“诗、书、画、印”四绝成为近代以来中国人文书画艺术最后的高峰。

吴昌硕晚年自画像(局部)

于右任曾赞之:“元明清以来及于民国,风流占断百名家;诗书画而外复作印人,绝艺飞行全世界”。吴昌硕最擅写意花卉,以其酣畅淋漓的“大写意”形式影响了整个“海上画派”的发展;其书法以篆书、行草为代表,书风凝练遒劲,圆浑如铁,笔势奔腾,苍劲雄浑;其篆刻,以书入印,寓巧于拙,成为中国篆刻史上浑厚朴实印风的集大成者;其诗文,文风真气弥漫,抒攄胸臆,尤以题画诗为胜,后世有《吴昌硕诗集》行世,读之雅趣盎然。故吴昌硕先生“诗、书、画、印”看似各有特色,事实上又互为融合渗透,浑然一体,为当时及后世艺术家们竖立了“新文人”的综合艺术标准。

吴昌硕治印用过的篆刻刀  (安吉吴昌硕纪念馆展出)

鶴舞(一九一五年十月)君匋艺术院藏

20世纪初,是中国画本体自觉的一个时期,吴昌硕力拓新风,以雄强的文化精神与美学追求,将金石气象融于绘画、书法创作之中,开创出了全新的艺术境界。他是新旧文化交替时期听从时代召唤,而又继承传统的生动代表,被誉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 ,成为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他的进入“海上画派”,与赵之谦、任伯年等一起构成“浙人海派”现象,为海派注入了独特的气质,开创了中国现代书画艺术的发展新格局。这样一位艺术巨匠,他的创作及其思想,无疑是留给我们后代人的重要遗产。

浙博藏吴昌硕书法

《全集》以十二卷,呈现吴昌硕各方面成就

在研究和传播吴昌硕艺术方面,上海书画出版社做出了长期的努力。经过多年的酝酿和准备,在海内外研究者的支持下,上海书画出版社会同吴昌硕故乡安吉县及吴昌硕纪念馆等,集多方之力,开海内外资源,在吴昌硕逝世90周年之际,完成了《吴昌硕全集》12卷的重大编撰出版工程。

《吴昌硕全集》(12卷)

据悉,《吴昌硕全集》的编撰从选题的落实到正式出版,经历了五年。从2012年规划至今,上海书画出版社、安吉县文广新局、县委宣传部特邀旅日书画鉴藏家邹涛担任主编,并以中青年专家沈乐平、尚佐文、解小青、陈大中等为主力组成了各卷编撰团队,同时邀请一大批来自高校、博物馆和研究机构的资深有为、学有专长的专家组成编委,邀请多位海内外著名的书画篆刻领域的老一辈专家担任学术顾问。

《吴昌硕全集》内页

自吴昌硕晚年至今,近一百年时间里,由于地域、文化背景等等各种因素的局限,海内外不少公私方虽曾经出版过吴昌硕绘画、书法、篆刻等方面的各种单册图书,但始终没有整体地、学术地、有机地将吴昌硕的书、画、篆刻、诗文各项艺术成就进行全面的汇总出版。因此,《吴昌硕全集》的出版,可以说是难度极高却又众望所归的一项任务。《全集》的出版将为吴昌硕研究展示各门类的、各时期的吴昌硕艺术作品,为收藏、研究吴昌硕的专家、学者、收藏家提供最为权威而全面的信息,尤其包含诗文、信札、题跋、日记等各项文献内容,更是以真实的一手史料,为以往吴昌硕研究中尚需商榷的问题找到更为可靠真实的答案。

吴昌硕晚年作画旧照

本次出版的《吴昌硕全集》包括篆刻、书法、绘画、文献四个分卷,共十二卷,其中篆刻二卷、绘画四卷、书法三卷、文献三卷。收录作品近5100件,其中约1200件绘画,1500件篆刻(300方原石)、900件书法、信札诗稿等文献1500页。全集以近3900页的篇幅,宏阔地反映了吴昌硕各方面的成就。

上博藏杞菊延年图轴(癸卯,1903)

“全、新、真、精”,一手史料真实呈现

《全集》的出版是建立在全面普查吴昌硕存世作品和吸收前人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其篆刻、绘画、书法、诗文诸方面的成就作出严谨的甄别、科学的梳理和全面的释读,在涉及征集、鉴定、论述、著录、编辑等各项工作过程中,严格贯彻了《全集》编撰之初提出的“全面、品质、专业”三大原则,最终形成了“全、新、真、精”四大特色。“全”即指时期全、地域全、形式题材全面,收录范围涵盖海内外公私藏精品,是迄今规模最大、收录作品最多、面貌最为完整的吴昌硕作品汇编出版物;“新”,则是指《全集》中收录了较多未曾面世的各类作品,例如故宫博物院、苏州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日本福岛书道美术馆等等以及各大私藏藏家手中的未曾出版过的精品、这些对加深认识、全面研究吴昌硕,都具有重要意义;吴昌硕作品流播广泛,真伪也相当混杂。《全集》显示了整理的权威性、学术性,在真伪鉴定方面提出了极高标准。《全集》的编者,为还原一个真实的大师,去伪存真,组成专家鉴定组,几轮匿名删选,目的就是达到 “真”实还原吴昌硕艺术成就的要求;“精”,即为精编精印。《全集》几乎所有图像来自于作品原作,在后期印刷中采用250线超高像素印刷手段,以求高质量还原原作的精神面貌,在编纂上,在编者与出版社的共同努力下,《全集》对作品上的所有文字都进行了释读,对所有的作品都进行了著录和编年,真正保证了优异的品质。

《全集》内页

鉴于吴昌硕在近、现代中国书画、篆刻艺术史的重要地位,《全集》的出版具有三个填补空白的重大意义:一、全集的出版将为收藏、研究吴昌硕的专家、学者、收藏家提供最为权威而全面的信息,为近百年吴昌硕艺术出版填补巨大的“出版空白”;二、在《全集》的出版中,有相当大的比重为新发现的作品及文献,对吴昌硕研究而言,这部分资料将填补吴昌硕研究的“学术空白”;三、鉴于吴昌硕在近代中国书画篆刻艺术史的重要地位,《全集》的出版不仅有利于吴昌硕个人艺术成就的研究,更是为中国近现代书画篆刻的风格发展、社团、展览等活动状态的研究提供了有力而权威的资料,进而填补了“近现代艺术史研究的空白”。

吴昌硕诗稿 朵云轩


在当天下午的“《吴昌硕全集》出版研讨会”上,参与编辑工作的学者与知名吴昌硕研究者就这一全集编辑的意义、得失等进行探讨。与会学者尤其对全集中的文献卷给予较高评价。邹涛表示,文献卷其实可以编很多本,但囿于体例,只安排了三卷,今后在编辑补集时,其实还可以增加不少作品。

《吴昌硕全集》出版研讨会现场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