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青策计划2017”落地,获胜方案聚焦社会现状的艺术表达

实习生 乔梦婷 澎湃新闻记者 黄松
2017-11-26 09:41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青策计划2017展览预告片。(02:20)
11月24日,“青策计划2017”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和上海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拉开帷幕。此次实体落地的策展项目共三组,分别是“甜蜜的家”(莫万莉、邓圆也、林琳)、“#标签”(冯立星、史纪、吴有)和“光源度假村”(冯安怡、吕斯乔)。这三组项目也是第四届“青年策展人计划”评选而出的获胜方案。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龚彦向“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表示:“每一届的青策计划其实都是不可预计的,作为评委小组,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参选方案在理论上是否扎实、是否足够新鲜且具有挑战性。我们所希望的青策计划是具有突破性的,甚至是对传统的策展方式和机制提出质问。”

“甜蜜的家”在规训之墙上呈现的文献展

第四届“青年策展人计划”自2017年5月正式启动以来,在为期两个月的征稿过程中共收到有效稿件66份,其中最终入围的10份方案于7月通过由PSA学术委员会委员克里斯·德尔康(Chris Dercon)、丁乙、费大为、冯原、龚彦、侯瀚如、马克· 维格利(Mark Wigley),以及特邀评委张培力和客座评委雷内· 洛朗索(René Lorenceau)所组成的评审团队的面试遴选,最终决选出三组获胜方案,经过四个月的方案调整和落地,最终得以面向公众展出。

其中,“#标签”和“甜蜜的家”两组项目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五楼的七号展厅展开。从展厅步入,最先看到的房间里陈列着二十余面白色的“墙”,这是属于“#标签”项目的展区。这些墙面上都镶嵌着或静或动的艺术作品,墙面的侧边附有一个二维码,用手机扫描后可以探知墙面相应作品的信息,并可以在相应的操作提示下为该墙面的作品进行评论,内容格式为“#”加评论语,评论之后的网页上选择“打印”指示,就会在一面嵌有小票打印机的墙体内“吐”出一张包含评论内容的票纸,同时评价的内容也会实时更新在其中一面墙的屏幕上。

#小票打印机,170cmx40cmx290cm,2017

展区内引人注目的还有地面上零散分布的二维码、与各个墙体连接的LED屏以及“#”符号,二维码扫描后可进入到展区内的作品目录页面,通过点击目录中的相应作品名称,可同样进入到作品的评论页面,从而与墙体侧面的二维码相贯通;LED屏上则呈现的是滚动播放字幕,这些字幕是艺术家对作品的描述,内容也统一为“#”加简短标签语的形式。

该项目的策展人之一史纪在导览中介绍,“#标签”不仅意味着信息的分类,还意味着我们把自己投身到更广阔的数字世界的自发行为。数字构成的世界其实比实存的世界更真实,它并不是实存世界的依附体。我们的展览与其说是在美术馆的展览,实则更像是社交媒体的一个物理空间。

#微缩模型,240cmx170cm x 80cm,2017

在展览入门的左侧,有一个1:10的展厅微缩模型,该模型是出于安全因素的考虑,用以弥补展览现场观众无法实际移动展墙本身的限制。参观者被邀请与微缩模型发生互动——通过移动、拼接模型上的墙体,从而试验不同展厅排列形式的组合。“这些墙体原来可以像一个书柜一样整齐的排列,但由于参与者对作品会有不同的看法,所以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把墙体进行自由组合,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主性,而不是我们作为策展人事先给他们规定好。”作为策展人之一的冯立星向“澎湃新闻·艺术评论”说到,“我们的展览是希望做一个艺术家和观众之间的扁平化互动平台。我们也把此次展览当做一个试验室来做,在这个试验室里,观众、艺术家和策展人在同一个平台上,我们试图去抹掉他们之间的边界。展览中有很多互动,艺术家可以发表自己对于作品的见解,观众也可以随时评论艺术作品,从而两者间形成一种对话关系。我们作为策展人其实是无限退后,从而鼓励他们这种互动。”

《大乘佛教千手观音》和《无意识的等级》是“#标签”展览中的一组作品,作者是王韫琛。两幅作品分置在墙的两面,形成了一定的对照意象。《大乘佛教千手观音》呈现的是机械版千手观音,是对现代社会生存状态和社会信仰的思考和理解,并用数字虚构的模式描绘机械方式的千手观音,弱化观音主体。物质的变化和精神需求的变化常常联系再一起,信仰是否会变成数字时代被操控的工具?这些疑惑恰恰可从这幅作品中得到一丝启发和猜想。《无意识的等级》呈现出千脸众生相,与背面的千手形成相对应的连接,千手与千脸既为众生也为众神,既是未来也是过去。

王韫琛,《大乘佛教千手观音》,2017,综合材料,130cmx180cm

从“#标签”的展区房间往里走,就到了“甜蜜的家”这一展览现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由粉色光线构成的“甜蜜的家”的竖排标题,也立刻将观者从方才的现代简约感中脱离出来,进入到看似温馨的甜蜜家庭场所。展览从建筑装置、艺术作品和文献展示三条线索出发,有序陈列了六面“规训之墙”,由此形成了五个所谓的甜蜜空间,由外向内依次是劳动空间、伦理空间、亲密空间、疗愈空间和非核心家庭空间。五个空间内又各自坐落着一个茧形建筑,里面展现了建筑师与设计师合作而成的不同作品,与所处空间对应,这些茧形建筑被分别命名为“劳动之茧”“伦理之茧”“亲密之茧”“疗愈之茧”和“非核心家庭之茧”。

“甜蜜的家”展览现场

在阻隔空间的六面墙体上,展示着不同主题的文献资料,这些文献同样对应着其所构成的空间主题,从劳动分工、亲密关系、抵抗与暴力等不同侧面叙述“甜蜜的家”的意象建构。值得注意的是,在六面“规训之墙”上分别设有“窥视的”窗口,以层层递进的感觉形成窥视之锥,使得观者能够参与并解构“甜蜜的家”的空间想象。“我们希望在展览中用类似窥视的方式来刺穿私人领域的隔离性,让观众在有趣的空间感中见证那些正在家庭中崩盘的现代设定,如公私分界、生产格局、权力话语、浪漫关系、自由平等博爱等神话。”策展人之一的莫万莉讲到。

“劳动之茧”现场图,其中展示的作品为《直播计划-宅之书》

在劳动之茧中,陈列着设计师叶甫纳的作品《直播计划-宅之书》,呈现了在普通公寓的各个空间里开设的线上直播录屏,如以洗手间和厨房作为直播现场,在“鬼畜之书”、“乙女之书”、“腐化之书”三期节目中讨论“宅”文化。作品呈现的是一种新型的网络化劳动空间,相当于对传统劳动空间的一个反转。在亲密之茧中,展示了戚山山的系列《自画像》作品,这组作品是创作者从1990-2000年期间画的59幅大小不一的自画像,时间跨越自她学画开始的第一幅自画像到上大学之前,后来可能是青春期导致的过度病态自卑心理作祟,就再也没有画过一张自画像。这些画像贴附在有镜面贴纸的背景上,使参观者在看这些自画像的同时,也从镜面中看到了自己的面相,从而引发观众对于追问内心的思考。疗愈之茧以卫生卷纸作为搭建素材,设计者在现场建造了一个厕所的意象,厕所是家中唯一可以获得私密性的空间,建筑师用了卫生卷纸这样的材料来呼应“不受打扰的疗愈之所”这一主题。

戚山山,《自画像》系列,1990-2000,绘画59幅,尺寸可变

“光源度假村”策展项目在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展开,策展人以度假村创办人的身份邀请13位/组坐标全球的80后华人艺术家,共同为观众打造浸没式的治愈体验,模拟都市人渴望的世外桃源。

“光源度假村”展览现场

在“光源度假村”展览入口的墙面上,呈现着童义欣创作的高清有声视频《观察鸟粪的外星人》,这个视频记录了这样一种场景:参与者(包括观看者)谨慎地互相窥视、试探,在不熟悉的环境中游走,以诗意且诙谐荒诞的场景,探究知识的形成和人类历史的关系,继而阐发了在我们这个崇尚理性和资本的时代下,有关浪漫主义的辩证法。

胡靖,《如此好看》,2015,装置(实验器皿、苏打饮料、高凳、墙体)

展厅内有一处“饮料摊位”的作品吸引了很多观众的驻足围观与拍照。这件作品名称为《如此好看》,摊位上这些来历不明的软性饮料凭其纯粹的色彩让人一饱眼福,与此同时,其视觉上的美好却也和霉变的过程构造了一个互相矛盾的情景。当饮料离开了惯用包装,你还会选择继续品尝吗?展品似乎在告诉观众,当我们对市场营销手段和权威监管机构依赖日增的同时,也当同时发问:何种形式的“人造”更容易攻破心理防线?

王欣,《蓝色3.0》,2017,装置(铁,有机玻璃,LED灯管、脑波采集模块,单片机、白沙、耳机),3mx1.5mx1.5m

整个展览采用了层层深入的策展思路,从日常生活的心理满足方式入手,如日常消费、沉浸于舞池、观看情感真人秀,到灵性反应疗法,再到催眠冥想,最后进入对自然与超自然现象的敬拜等。在展览最后的房间里,陈设着一组《蓝色3.0》的作品,整个空间散发着蓝色光晕,具有隐秘而诡异的色彩。受启发于阿赛斯特水晶的能量治疗和无意识状态下的创造力,该作品的创作者王欣模仿了临床心理学中的疗法,参观者可以在装置中安静坐下,将思绪从纷繁的“度假村”离开,进入到深层次的注意力集中状态。然而,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一次性治疗是否只是一种半公开的表演,还是一种可以用于日常生活的练习?

据悉,作为“青策计划2017”的特别项目,“观点策展”研讨会将于11月25日-26日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三楼小剧场举办,邀请包括费大为、费俊、龚彦、姜珺、赖香伶在内的逾十位资深策展人和学者针对“当代文化与城市景观”、“当代艺术与历史书写”、“网络社会·数字媒介·艺术行动”和“社会实践与艺术生产”等四项策展主题进行研讨并面向公众开放。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