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晚安,妈妈》:沟通无效的表面下,是社会功能修复问题

阿之
2017-12-01 09:40
来源:澎湃新闻
文艺范 >
字号

对于中国观众来说,由美国编剧玛莎·诺曼执笔并获得1983年美国普利策戏剧奖的《晚安,妈妈》并不陌生,不包括最近正在巡演的粤语版,仅中国内地便已出现过多个由不同导演执导的版本。由香港知名舞台剧演员焦媛担任艺术总监的“焦媛实验剧团”制作、演出的粤语版《晚安,妈妈》并非剧团新作,今年更借着五月的“静安现代戏剧谷名剧展演”和十一月的“上海国际艺术节”两度到沪,主创予以了更大的重视,不但场地移至更加适合艺术演出的东方艺术中心,母亲的扮演者也换成了内地观众更加熟悉和喜爱的米雪。

《晚安,妈妈》剧照

在玛莎·诺曼的原剧本中,故事发生的时间与地点都比较模糊。时间是“当下”且无具体年份,而地点则是“乡村小路上新建的别墅”,这说明作者在创作这个故事时,并无批判某个运动思潮或者影射某个历史事件的意图,更注重的是个体的命运走向,且这样的命运,是具有普适性的,是不被时间、地点所束缚的,因此在粤语版的演出过后时常有观众在网络短评里反应,如果不是因为事后查资料,根本没发现这是一出译制剧目。

独幕剧《晚安,妈妈》只有两个角色,分别是四十岁左右的女儿杰西和六十岁出头的母亲塞尔玛。舞台上挂着一个显眼硕大的时钟,故事始于夜晚的八点十五分止于九点三刻,在九点三刻,杰西一声枪响结束了生命。换言之,舞台上这个看似平常的晚上,一个中年女子经历了她生命中最后的一个半小时。在这一个半小时里,她推心置腹地向母亲回顾自己决定结束生命的心路历程、巨细靡遗地交代后事,母亲也在这一个半小时里经历了巨大的心理转变,从一开始对女儿选择轻生的动机感到困惑和不解,到后半段通过劝解、安慰、斥责等各种手段劝她放弃自杀却未果时的焦灼,可直到最后,她都没能成功劝说女儿放弃寻死的决心。

粤语版的主创妙笔生花地在全剧伊始增加了一个原剧本没有的“序幕”——台上的时钟从20:15迅速转到21:45,随后一声枪响,21:45又被回拨到20:15,故事才正式开始。也就是说,粤语版主创将故事的悲剧结局提前告知了观众,要观众在这一个半小时的时长里,聚精会神地关注这个女人一生里的最后一段时光都经历了些什么。

这个手段并没有违背原作的悲剧意图,焦媛在今年五月的访谈节目《今晚》以及十一月上海场的演出结束后,也数次强调了“多关心家人”、“与家人沟通的重要性”。只是我想问问主创:是与母亲这最后一个半小时的谈话,而导致杰西走向死亡之路吗?如果母亲对杰西表示理解,是不是她就会放弃自杀了?

关于这两个问题,我们可以轻易地从剧本、从演出中找到答案:不是。杰西的轻生意图始于十多年前,并非当晚一念之间的兴起,故事的起点,便是她满屋子寻找父亲的配枪,她打算拿这把枪自杀。而从杰西与母亲的促膝长谈中,我们也得知她负能量积压的来源:遗传了父亲的癫痫症疾病、丈夫出轨导致婚姻失败、儿子吸毒不知所踪、亲兄弟与友邻对她心生排斥都是造成她走向不归路的因素。尽管剧中并无对母爱的正面描写,但可以判断,母亲是最爱她也是她最信任的人,所以她在婚姻失败之后,可以和母亲共住长达十余年之久。

在这场交谈中,我们听到了杰西对先天基因及后天环境对她戕害的控诉,却几乎没听到她向社工、心理咨询师、婚姻理疗师求助的信息。固然杰西的遭遇值得同情,但显然她是一个社会功能丧失却无法自助的人——婚姻、亲子关系的失败和友邻的排斥说明她不善表达且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有轻生念头多年却未曾求助心理医生说明她对心理疾病的无知。尽管表面上杰西和同龄女子并无太大差异,可是从台词里母亲对她的斥责,便可以判断她生活毫无条理、自理能力极差——全剧伊始时,她将屋子的毛巾翻得底朝天只为寻得那把供她自杀的手枪时,母亲不是斥责过她“别再乱翻了,我辛辛苦苦整理好的”吗?

与其说《晚安,妈妈》舞台上这一个半小时的倾心交谈是一个失意中年女子的口述遗书,不如说这是一个社会功能损坏的人自白。因为故事的地点设置在基础建设和社区服务都不太发达的乡村地带,即便剧中的母亲对女儿照顾有加,但因为对心理疾病的无视以及缺乏对社区服务的求助观念,当她听到女儿一意孤行地选择自杀时,她只能唱些滑稽的歌曲,试图逗她开心、劝她放弃自杀的念头。在有关社会福利、抑郁症的信息已经成为科普常识的今天看到这滑稽的一幕,竟有种讽刺的反差和无奈的悲凉。

焦媛的表演风格以恣意奔放著称,而此次《晚安,妈妈》里,她十分有意识地做了减法,即便母亲表示不理解她为何要自杀时,杰西所呈现的焦虑感,焦媛都没有用嘶吼的表演方式,而是用隐忍的哽咽声表达自己的绝望。只是焦媛的表演,还是着眼于母女二人的沟通不畅上,她每次的发力点,都在于她觉得母亲不了解自己的情节点上,却忽视了她所塑造的角色,其实是个由于过度消耗自己的精神资源而导致抑郁的女人。焦媛的表演并没有表现出杰西生活不能自理的无能,也没有表现出她过度自我消耗后的精疲力竭,而米雪在表演中所体现出的对社会功能的无意识,却阴差阳错地吻合了母亲塞尔玛的人设。两位演员虽有过硬的表演功底,但是对这一层理解的缺失,却让演出效果显得白璧微瑕。但即便如此,主创在创作动机上的诚意以及对舞台表演的热忱却令人钦佩。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