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第二波“书法热”来袭:乱象丛生下如何提升审美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程千千 实习生 章晓莎
2017-11-30 08:37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上古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而书法则是专门书写汉字的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最为经典的民族符号。11月26日,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书法名家潘善助现身静安区文化馆“壹字读书会”的现场,带一众书法爱好者们解读书法艺术。

“壹字读书会”已举办至第四期,每期从一个汉字入手,本期的主题汉字是“字”。潘善助结合自身多年的书法创作和教学研究经历,围绕当前第二波“书法热”现象,展开系统而深入的分析。

潘善助在“壹字读书会”现场

第一波“书法热”:百废待兴后的艺术春天

要谈第二波“书法热”,就不得不提第一波“书法热”。书法的第一次“热”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大约持续了十年。

最显著的表现就是“书法函授热”。“文革”后人们对于知识的渴望非常强烈,但正规的学校又太少,难以满足需求,于是函授机构应运而生。所谓函授,即通过信件往来的形式实现教学的全过程。无锡书法艺术学校一年招生可达一万八千人,可见书法函授在当年确实热度非凡。而潘善助自己也是函授热中的一员。1985年,《人民日报》刊登了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函授学校——无锡书法艺术专科学校招收书法函授的广告,这让爱好书法的潘善助无比兴奋,随即报名参加了两年函授。

与此相伴的是“钢笔书法热”和“字帖出版热”。前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周慧珺曾在1973年应上海书画出版社邀请,出版了一本行书字帖,发行量高达三百万册,风靡大江南北。“字帖出版热”带来可观的经济利润,直接带动了大批出版社的蓬勃发展。

民众对书法的热烈追捧,也掀起了一阵“书法纸媒热”。1977年,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了全国第一本书法杂志——《书法》,该杂志在进行一系列活动报道的同时,也注重书法技法原理的推广和书法学术理论研究,是当时全国公认的书法类中文核心期刊,发行量达40万。更为重要的是,这本杂志的诞生直接带动了全国第一次群众书法大赛和第一届书法学术讨论会,进一步拉动了“书法热”在全国性的发展。

第二波“书法热”:自上而下的全民“热”

第二次“书法热”的出现则更凸显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近年来,文化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书法艺术中所蕴含的美学考量,及其背后浓缩的千年中华文化,无疑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波“书法热”的突出表现当属“书法教育热”。2013年1月18日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导意见已具体到了如何编写教材的层面。国家层面的重视,带动了民间的“书法考级热”。据潘善助介绍,上海书协作为上海地区四家书法考级授权单位之一,2017年就有约31000名考生参加书法考级,较去年增加6000人。

除了义务教育阶段,高等教育对书法的重视也日益凸显。光看上海的情况,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每两年招收一次书法专业本科生;上海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等三所学校招收书法硕士;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点目前正在申报之中,若申报成功,即可开始招收书法博士。

“书法展览热”是当前“书法热”的另一个表征。据上海市文广局介绍,目前上海市内符合条件的展览馆,包括公立和民营在内有六十个左右。为了说明今天的“展览热”究竟有多热,潘善助特地与1980年代的书法展览活动进行了对比。我国书法界最高规格的“全国书法篆刻展”自1980年以来,每四年举办一次。彼时由于展厅有限,展览活动少,书法家只消在全国重大展览中拿过一次奖就能成为名人,独享三年的聚光灯;而现在展厅多、展览频,且自媒体的存在显著降低了宣传门槛,因此现在的人想出名很难,至少得在全国重大展览里拿四五次奖,人家才可能记住你的名字。

书法的“展览热”不光得益于硬件条件的提升,更离不开新媒体的发展。新媒体使活动的前期宣传变得轻而易举,并悄然改变了展览活动的运作模式。通过线上实名报名,可召集真正的书法爱好者,且有助于主办方提前了解观众参与度,有效掌控活动进程。

目前,第二波“书法热”已演变成为“全民学书热”。各个年龄段以及各行各业的人,都表现出对书法的喜爱与追求。学校里,孩子勤报书法班;公园里,老年人手握大毛笔练地书;老年大学中,书法成为最受欢迎的专业;甚至在企业,白领们也组织起来集体学习书法。

第二波“书法热”的出现,除了国家层面的推动、新媒体技术的助力,也离不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书法进入流通领域,书法家的创作和书法爱好者的收藏需求两相促进,推动了艺术市场的蓬勃发展;对书法教育的日益重视,也带动了包括字帖、课程、师资在内的教育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精神层面需求的提升,而艺术教育给人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提振人的自信心,改善人的精神面貌。

“书法热”来袭:乱象丛生下,提升审美是关键

就传统文化的传承而言,“书法热”的出现确为可喜的现象,但热度之下亦是乱象丛生。就“书法热”的乱象及其应对办法,潘善助做了深入阐述。

书法进入流通领域,经济利益的介入,必然带来一些浑水摸鱼的现象。

首先,假字充斥市场,给收藏者们带来甄别上的困难。字帖大量发行,质量良莠不齐,也给学习者带来选择上的困扰。

其次,山寨协会层出不穷。据国家民政部数据公布,与中国文联有关的山寨协会就多达29家。这导致各类书法展览、学术活动真假难辨,甚至不少高校、政府领导都纷纷中招。

第三,大师满天飞。潘善助介绍,我国的艺术家协会呈现金字塔型的构造,顶级的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然后是各省的书法家协会,再到区、县一级的书法家协会。金字塔越往高走,入会越难,每入一个层级都需要满足相应的条件。但即使这样,冒充的“大师”还是层出不穷。究其原因,潘善助指出,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其评判标准的确比较模糊,但艺术还是有标准的,一流与二流,高雅与低俗还是有明显分辨的,只要真正练过书法就能看得出来。

因此在谈到如何应对“书法热”乱象时,潘善助先生尤其强调提高书法的审美能力,而最佳的途径当然是拿起毛笔学习书法——毕竟书法是门较为抽象的艺术,个中奥秘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把握;另一个办法是多看展览,通过开展“名家导览”活动,将艺术展厅变成一线教室,由大牌老师给观众们讲课。潘善助认为,好的书法教育不应局限在如何把一个字写好的技法层面,还应当加入审美的培养和历史知识、能力的培养,技法、知识、审美是三位一体的。

“壹字读书会”由静安区委宣传部、文明办、学习办联合主办,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和复旦大学中文系指导,大道小雅读书会和静安区文化馆承办。活动以“识文字、知文化、感受文明”为理念,旨在在市民中传播传统文化、交流读书心得。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