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刺杀盖世太保》:纳粹安全总局局长海德里希之死

周明
2017-12-03 11:28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11月24日在中国上映的法国影片《刺杀盖世太保》,是以二战期间捷克抵抗组织刺杀盖世太保重要头目海德里希为背景的影片。影片情节基本遵循史实,同时在艺术上极富感染力,堪称2017年最佳二战片。

《刺杀盖世太保》中文海报

臭名昭著的盖世太保

盖世太保是德语“国家秘密警察”(Geheime Staats Polizei)的缩写“Gestapo”的音译。1933年4月,纳粹掌握德国政权后,纳粹二号人物戈林以普鲁士邦内政部长的身份接管邦警察局。他把政治警察、谍报警察和刑事警察中的政治特别部门合并,组成秘密警察处,命名为“国家秘密警察”,这就是盖世太保的起源。

1934年4月,戈林任命希姆莱担任盖世太保首脑。1936年6月,纳粹德国对警察体系进行了全面调整,由党卫队全国领袖希姆莱兼任全国警察总监,全国警察系统分成穿着制服的普通警察(缩写:ORPO)和没有统一制服、穿着便衣的安全警察(缩写:SIPO)两大类。普通警察包括保安警察、农村警察和地方警察;安全警察则细分为刑事警察和政治警察——也就是盖世太保。

位于柏林的盖世太保总部大楼

不久,纳粹又在安全警察的基础上成立了帝国中央安全总局,盖世太保就是安全总局的第4处,刑事警察则是第5处。安全总局的局长就是影片《刺杀盖世太保》中所要刺杀的目标——莱因哈德·海德里希。

所以盖世太保其实是没有统一制服的,不过其人员经常戴黑色礼帽,穿着过膝的黑色皮风衣,于是这就成了盖世太保的非官方制服,以至于后来这种有腰带的黑色皮风衣就被冠以“盖世太保风衣”的大名。

由于希姆莱同时兼任党卫队和全国警察的最高领导,所以不少党卫队人员也担任了盖世太保的职务,他们都会穿着党卫队的制服。例如,海德里希同时兼任党卫队保安处处长和安全总局局长,所以他平日都是穿着党卫队的制服。或许是这个原因,很多人将党卫队和盖世太保混淆了。

海德里希平时都是穿着党卫队制服,领章上是党卫队全国副总指挥(相当于上将)的军衔标志

盖世太保负责清除德国国内反对纳粹党的政敌。在德国侵略了很多欧洲国家后,它的魔爪又伸到欧洲各地,负责清除各占领区反对德国的抵抗组织。另外,对犹太人的清洗也都是由盖世太保负责的。纳粹德国最残忍的暴行——死亡集中营也是盖世太保和党卫军合作的产物。鉴于其在二战期间犯下的累累罪行,因此盖世太保在1946年被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宣判为犯罪组织。

盖世太保的大脑

《刺杀盖世太保》的英文片名是《HHHH》,这是纳粹党内部给海德里希起的绰号,意思是“希姆莱的大脑就是海德里希”。只是这个名字对中国观众来说比较陌生,所以就用了《刺杀盖世太保》这个直观而又足够吸引眼球的中译名。

那么海德里希到底是个怎样的人物?

青年时期,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经济恶化,海德里希因为经济原因而中断学业,加入德国海军。他在海军里深得上级器重,后来成为海军中将的克莱坎普这样评价海德里希“他的天赋、学识和能力都是出类拔萃的”,短短两年就从少尉晋升中尉。

后来,海德里希邂逅了莉娜·玛蒂尔德·冯·奥斯滕,两人一见钟情坠入情网,不顾家人反对,很快订婚。但他的前女友——一位海军高级军官的女儿不愿就此断绝关系,通过她的父亲找到了海军司令雷德尔上将。雷德尔出面规劝海德里希放弃莉娜,但海德里希非常厌恶这种仗势欺人的做法,他拒绝了雷德尔的劝告,更是在随后的军事操守法庭上声称,那女子没认识几天就和他同居,一个海军军官怎么能娶这样随便的女人。海德里希的态度激怒了法庭,本来这种事情最多就是内部警告,但结果法庭却宣布将他开除海军,这是海德里希一生中经历的最大一次挫折。影片前半部分花了很大的篇幅来介绍海德里希的这段经历,他和莉娜的相恋、上军事法庭、被海军开除之后的颓废都一一表现了出来。

《刺杀盖世太保》剧照,海德里希和莉娜坠入爱河

此后,海德里希和莉娜结婚,影片中出现了一个小情景——儿子弹钢琴,海德里希拉小提琴,一家人其乐融融。其实海德里希出生于一个音乐世家,父亲是当地一家音乐学院的院长,外祖父则是著名的德雷斯顿音乐学院的创始人,所以他的小提琴造诣极高。在海军服役时,海德里希偶然展现出的音乐才华得到了“柏林”号驱逐舰大副威廉·弗兰茨·卡纳里斯上尉的欣赏,因此海德里希经常出现在卡纳里斯夫人举办的家庭音乐沙龙上,一展他高超的小提琴技艺。而卡纳里斯在海军一路高升,直至海军上将,海德里希也因此结识了很多军界的头面人物,这对他后来的发展不无帮助。卡纳里斯在1936年出任德国军事情报局局长,此时的海德里希已是帝国安全总局局长,两人都在德国安全机构担任要职,并始终保持着深厚的友谊,两家情报机构也因此保持着良好而密切合作关系。

德国军事情报局局长卡纳里斯

影片接着就是海德里希接受希姆莱的面试,毫无疑问,这是海德里希人生中最重要的里程碑。海德里希被海军开除后生活陷入窘境,教母易伯施坦因夫人伸出援助之手,她的儿子易伯施坦因男爵在纳粹冲锋队担任要职,和罗姆、希姆莱等人都熟识,因此就将海德里希推荐给他们。罗姆不知道如何安排这个被开除的海军军官,就把海德里希的材料转给了希姆莱。

党卫队全国领袖希姆莱

海德里希典型的北欧长相给希姆莱留下了很好的第一印象,他又对海德里希在海军曾担任过无线电军官的经历很感兴趣,因为此时他正在筹备成立党卫队的情报机构。对情报一无所知的希姆莱并不知道无线电和情报根本就是两码事,所以面试开始后,希姆莱就开门见山地说希望招募一个情报官员,让海德里希在20分钟内写下开展党卫队情报工作的想法。海德里希绞尽脑汁地回想在海军曾经学习过的情报课程,以及闲暇时看过的关于情报方面的书籍,写下了相关的思路,还画了一张情报机构的设置图(影片里则是海德里希通过简单的观察,向希姆莱分析了他的养鸡场的现状,从而赢得了希姆莱的赏识)。1931年6月,海德里希被任命为党卫队情报军官,从此开始了他的情报和安全工作。

应该说海德里希在情报工作方面确实有天赋,在他的领导下,党卫队和帝国安全总局的工作迅速开展起来,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他也因此在党卫队里青云直上,成为仅次于希姆莱的二号人物。海德里希于1941年9月晋升为党卫队全国副总指挥(相当于国防军的上将军衔),并出任波西米亚及摩拉维亚代理总督。

海德里希上任后运用“大棒加萝卜”的策略使捷克地区逐渐德意志化,同时对反抗德国的抵抗组织进行残酷镇压。他到捷克仅仅三个月,就处决了404人,还有5000人被送进集中营,因此被叫作“金发畜牲”、“布拉格屠夫”。影片通过海德里希对捷克抵抗组织代号“三王”的三名重要领导人的追捕,充分展现了他的残忍和狡诈。

1942年1月,海德里希在万塞高级官员会议上,提出了对犹太人的“最后解决方案”,这一方案很快得到了希特勒的首肯并付诸实施。从1941年2月开始,海德里希就开始执行“最后解决”行动,他下令逮捕数百万犹太人,送到劳动集中营,让他们在高强度的劳动中累死,少数活下来的则被枪杀。6月德国入侵苏联后,他又专门成立了特别行动队,跟随德军的入侵脚步,在波兰和苏联枪杀了5万犹太人。在整个二战期间,海德里希正是六百万犹太人被屠杀的元凶。他的这些做法,即使是在德国内部也引起不少人的反感,影片中也有国防军军官不愿配合海德里希,并当面指责盖世太保和特别行动队是“流氓”的情节。

确切来说,海德里希不但是希姆莱的大脑,更是盖世太保的大脑。盖世太保的很多工作流程和方法都是海德里希制定的,即便在他死后,盖世太保依然还一直在沿用这套工作方法。

惊心动魄的斩首行动

正因为海德里希双手沾满了抵抗组织成员的鲜血,同时也是盖世太保的大脑,所以同盟国就决心组织一次斩首行动,砍掉盖世太保的大脑。影片的后半部分就真实还原了这段历史。

刺杀行动由捷克流亡政府和英国情报机关特别行动处共同组织,代号“类人猿”。捷克流亡政府从逃亡到英国的约2000名捷克军人中,挑选了24人接受特种训练,再从24人中选出2人:约瑟夫·加布切克准尉和詹·库比斯上士。原来准备是在1941年10月28日捷克独立日那天行动,后来又推迟到1942年元旦,但两人实际上都没有完成全部训练,所以在整个行动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秘密行动绝对不允许的漏洞。

1941年12月28日深夜,一架英军轰炸机将9名行动人员空投到捷克境内,除了执行“类人猿”行动的两名队员,另外7人分成两组和抵抗组织接头,重新恢复捷克和伦敦的无线电联系,计划在完成恢复无线电联系的任务后再转为配合“类人猿”行动。由于导航出现很大误差,加布切克和库比斯被空投到了错误地点,不但无法和原来计划来接应的抵抗组织接头,而且加布切克在着陆时脚踝还严重受伤——这和影片中的情节有所出入。好在他们幸运地遇到了同情抵抗组织的当地人,在他们的帮助下联系上抵抗组织,并在抵抗组织的安排下进入了布拉格。但经过这样一番折腾,二人进入布拉格已经是元旦之后,原来的计划又夭折了。

此后加布切克和库比斯在布拉格潜伏了整整五个月,收集海德里希的情报,根据他的行动规律制定刺杀计划。在这段潜伏期间,两人在平静的现状下丧失了应有的警惕,违反很多敌后秘密行动的原则,如进入安全住所不够谨慎,随意使用交通工具,甚至还和安全住所的女孩谈起了恋爱。这些马虎大意都可能会引来盖世太保,从而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

剧中行动队员和安全住所的女孩谈起了恋爱,也是还原了历史

5月下旬,抵抗组织得到情报,海德里希将于5月27日从布拉格返回柏林。当天早上,他将从居住的乡村别墅先前往办公地点(原捷克总统的官邸赫拉德卡尼堡),在那里再和随从们一起前往柏林。于是抵抗组织决定在海德里希从别墅到赫拉德卡尼堡的途中下手。伏击地点选定在一处U字形弯道,由于这里转弯比较急,汽车到这里必须要减速,同时,弯道附近有一个电车站,行动人员在周围也不会引人注目。抵抗组织在弯道前大约180米处安排一人,负责在发现目标后给行动人员发出信号,然后由加布切克和库比斯在弯道一前一后进行伏击。

海德里希一方面是对自己在捷克的高压政策充满自信,另一方面,为了表现自己身为代理总督的亲民形象,外出通常除了一名司机外,再没有其他随身警卫,而且当天他乘座的还是一辆毫无防护的奔驰敞篷汽车。

海德里希乘坐的敞篷汽车

10:32,第一名队员发出了信号,海德里希来了。两分钟后,海德里希的汽车驶到了弯道,加布切克从汽车前方跳出来,从风衣下掏出斯登冲锋枪朝着海德里希扣动了扳机,但居然卡壳了。这不是影片故意设计的狗血桥段,而是真实的历史再现。斯登冲锋枪是英国在二战期间研制生产的,以结构简单便于生产而著称,总产量高达375万支。虽然外形丑陋,但性能相当不错,大量装备英联邦国家军队和被占领国家的抵抗组织,很少出现卡壳的情况。在这样关键的时刻掉链子,或许很大程度上不是武器的原因,而是行动人员太过紧张的结果。

斯登冲锋枪

面对突如其来的刺杀,海德里希竟然大声命令司机停车,然后站起身来,拔出手枪向加布切克开枪。如果他不是停车而是加速冲过危险地带,很可能就逃过这一劫了,这也是海德里希太过自负犯下的致命错误。就在这时,库比斯从车后冲过来,将一枚特制的穿甲炸弹投向汽车,炸弹撞到车身上再弹到地下爆炸。影片中这枚炸弹是库比斯自己制造的,其实是英国特别情报处提供的。

《刺杀盖世太保》剧照,海德里希居然停车向刺客开枪还击

加布切克和库比斯随即分头逃跑,海德里希一开始还和司机一起下车追赶,但没跑几步就倒了下来,他被炸弹的多块碎片击中,随即被路人拦下了经过的卡车紧急送往附近医院。

盖世太保的报复

虽然加布切克和库比斯最后安全撤离,但在现场留下了太多的线索,实在是太糟糕的收场。不过行动小组还是决定留在布拉格,一方面他们要确认海德里希到底死了没有;另一方面德军的搜捕风声太紧,他们也只能暂时隐蔽,等待合适机会再离开布拉格。

当天下午,希姆莱派来的医生就赶到了布拉格,连夜进行的手术相当成功,第二天海德里希就醒了过来。但是到了6月3日,也就是手术后的第七天,海德里希的病情突然恶化,于次日一命呜呼了。

关于海德里希的死亡,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英国在炸弹中植入了肉毒杆菌毒素,随着弹片进入海德里希体内,引起败血症而死;另一种说法是希姆莱感受到了海德里希对自己权位的威胁,故意让医生做了点手脚,借刺杀行动除掉了这个潜在威胁。

不管怎样,海德里希死了,尽管“类人猿”行动从一开始就屡屡受挫,状况百出,但任务还是圆满完成了。

海德里希的葬礼一结束,盖世太保的疯狂报复就开始了。行动队员降落点附近的利迪策村遭到了灭顶之灾,武装党卫军第7“欧根亲王”师把全村199名16岁以上的男性全部杀害,195名女性村民被送进集中营,95名儿童中除了8人是金发碧眼,被认为具有雅利安人的特征而被作为德国儿童接受德国教育外,其余孩子从此不知所踪。屠杀结束后,整个村庄被付之一炬,最后用推土机铲平了所有痕迹。战后,捷克政府在利迪策村修建了纪念碑,利迪策惨案也成为后来六一国际儿童节的由来。在我们的印象中,儿童节是充满欢乐的节日,但实际上国际儿童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在战争中死难的儿童。

除了在利迪策村,盖世太保在捷克境内的报复行动,至少造成了1500人被杀害,1.3万人被送进集中营。盖世太保除了惨无人道的屠杀外,还有利诱——高额赏金和在指定时间里对自首人员实行赦免。在这样的威逼和利诱之下,行动小组中的卡莱尔·库尔达动摇了,他是布拉格本地人,由于害怕家人受到牵连,同时也为了德军悬赏的高额奖金,他向德军自首,供出了曾经为行动小组提供安全住所的抵抗组织成员玛莉亚·莫拉维克。当德军冲进玛莉亚家时,玛莉亚立即吞下氰化钾药片自杀,但她的家人全部被捕,她17岁的儿子阿塔(影片中是个六七岁的小孩子),经受了一整天的严刑拷打但只字未吐,最后在威胁要杀害全家的情况下,才供出了行动小组将在西利亚梅赛迪尔斯教堂集合,再在抵抗组织的安排下秘密离开布拉格的情报。

《刺杀盖世太保》中的玛莉亚·莫拉维克和儿子阿塔

6月18日,也就是在阿塔供出教堂后的第二天,750名德军包围了教堂。在教堂里的7名行动小组成员进行了顽强抵抗,他们和百倍于己的德军激战近十个小时,3人牺牲,另外4人则是将最后一发子弹留给了自己。750名德军付出了死14人伤21人的代价,却还是没能活捉到一名行动小组成员。影片也有反映教堂激战的桥段,只是历史上行动小组并没有影片中那样精良的装备,他们只有手枪和冲锋枪。库尔达指认了加比希克和库比斯的尸体,德军将他们的头割下来拍照示众。当然,叛徒也没有好下场,1947年4月29日,库尔达以叛国罪被绞死。

随着影片中加比希克和库比斯在教堂地下室里饮弹自尽,整个影片沉重压抑的气氛也达到了顶点。法国电影和美国好莱坞大片不同,更注重节奏感,紧张而有序,特别是通过细节来刻画战争中的人性冲突,给人一种残酷但却不失凄美的诗意。加上本片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真实,做到了史实和艺术的完美结合,完全算得上以2017年最佳二战片。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