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思南读书会如何成为公共阅读新方式的

澎湃新闻记者 罗昕 实习生 鞠文韬
2017-12-02 10:28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在移动网络时代,全球城市成为聚合了地点、空间、数据、想象、人等多重网络的世界性巨型节点,移动传播正在成为城市居民的生存方式,具身实践的公共阅读创造了新型城市文化。

12月1日,“全球城市:传播与创意”——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7)在复宣酒店开幕,论坛围绕“全球网络变迁与城市的意义”“融合传播与城市个性、地方性价值的塑造与彰显”“具身实践与时空重组、城市权力变迁”“‘地理媒介’时代的新闻传播学反思”等话题进行跨学科交流,展示移动网络时代,新闻传播学研究的转型与创新。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孙玮以上海思南读书会为个案,探讨公共阅读的具身实践如何再造城市传播网络。

嵌入城市地标的公共阅读

在孙玮看来,阅读既是个人活动,也是社会实践。当前在思南公馆所举办的读书会活动,以新媒体高度嵌入的公共阅读新方式实现了复合空间的大众实践。这种感官融合的具身实践反转了传统语境中“读”与“写”的关系,使得公众通过阅读获得了城市主体的地位,它交织了地理、交往、意义三重城市网络,塑造了新的社会交往关系,形成中国式的公共文化。

首先,思南读书会是“嵌入城市地标的公共阅读”,读书会举办地——思南文学之家(思南公馆)被认为是上海的人文心脏。每周六下午,普通市民可以在这里近距离接触作家、学者、出版人。文学、艺术、学术活动都可以在这展开和实体空间的融合。

今年11月初,“快闪书店”思南书局·概念店也在思南公馆的小广场上正式开幕。在60天里,60位作家依次每天驻店,带来自己的代表作,推荐自己喜爱的图书,与读者分享个人书房物件。60天后,概念店也将全部拆除,作别市民。

“在实体场所展开读书活动,通过新传播技术,实现了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融合。”孙玮称,在莫言题字的“思南文学之家”旁有一个二维码,扫一扫即可听到相关音频、文字与图片介绍。

“通过各种媒介方式,它把和城市有关的象征素材,如建筑、地点、历史、文化、记忆都融合在一起。”孙玮说,“我把这样的读书会称为 ‘身体在场的城市文化仪式’。”

塑造全球网络中的地方节点

若把城市看作一个交流系统,那么城市是由各种实体和虚拟的网络交织在一起的。按照曼纽尔·卡斯特(Manuel Castells)的说法,当前我们生活在都市星球上,全球网络就是以城市为节点的。

“我想说,在这里,思南读书会打造了一个独特的地方节点。”孙玮称,这里曾是法租界,蕴涵着上海城市历史的集体记忆,表征了杂糅的海派文化。“这个区域的市民有小尺度的地方认同—— ‘卢湾认同’。虽然他们所在的卢湾区已经被合并到黄浦区,也就是卢湾区作为一个行政区划名已经消失了,但你在思南周边走,不管是看到的建筑物标识,还是和普通居民交流,“卢湾”都是一个明显的地方标记。

也因此,孙玮把思南读书会视为塑造全球网络中的地方节点的强大力量:“它以这个独特地区的历史文化认同作为内核,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地方节点,编织到全球网络中。在全球化时代,这种地方文化认同造就的归属感是非常珍贵的。”

“它为什么能变成一个全球网络中的节点?因为国际化和开放性。它曾经请到四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到那里演讲,在国际媒体中得到了特别好的反响,可以说达到了全球传播的效果。” 孙玮认为,如今城市地点也成为全球网络节点,塑造了全球与地方的新型关系。

2017年11月5日,上海,“思南书局·概念店”当天下午亮相思南公馆小广场。视觉中国 资料图

“复合空间”的大众实践

最后,孙玮认为思南读书会是一个“复合空间”的大众实践。“既有实体地点,又围绕读书会有多重的活动融合。”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思南读书会生长出了“读者”的微信群,成员包括社会各个阶层的市民,例如退休工人。这些读者自发建群,在群中交流阅读与写作经验,展示作品,延展了思南读书会的活动。此外,“思南读书会”微信公众号、《思南文学选刊》等各种媒介形态的传播方式,共同推进着上海文化实践。

就在今年上海书展,思南还推出了“直播上海文学地图”诵读活动。19位作家用朗读的方式,“重走”上海文学地图,从上海作协、鲁迅故居、柯灵故居、茅盾故居、左联纪念馆一直走到思南公馆等文学地标。活动持续朗读10个小时,并进行网络直播,重温上海文学经典。这个活动将城市行走、文学阅读、新媒体传播等多种活动融为一体,激发了新型城市文化实践。因为是网络直播,作家们的朗读花絮、和文友之间的互动火花也都一一呈现在观众眼前。

“媒介融合,不能仅仅理解为媒介形态的融合,更重要的是和城市社会生活的融合。”孙玮总结,在移动网络时代,阅读内容、阅读方式、阅读场景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要扩展对于“阅读”的传统理解,阅读不仅仅是读书,也是接触地点、行走空间、体验城市。这种新传播技术具身的文化实践,融合了大众媒介、自媒体、文学期刊的多重城市文化传播网络,再造了城市传播系统。具身实践的公共阅读,赋予市民占有公共空间、参与城市文化的权利,创造了崭新的城市价值。

本次论坛由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复旦发展研究院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主办。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