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国家发改委官员:立足百年大计,把城市基础设施建好

澎湃新闻记者 马作鹏
2017-12-03 20:30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中国城市发展将何去何从?新型城镇化建设如何推进?都市郊区如何进一步城镇化?

12月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主办的都市区新型城镇化论坛在上海举行,来自全国各地200余名政府官员、学者齐聚金山区,探讨中国都市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及策略。

“没有城镇化就不会有中国的现代化,城镇化对我们国家的现代化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主任徐林在论坛主旨发言中说道。

把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重要位置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范恒山指出,当下的中国,正在推进着世界上最大的新型城镇化进程。

范恒山说道,“自从我们加快农业人口市民化以来,城市户籍人口数量已经增加了约8000万,截至2016年底,全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了41.2%,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了57.4%,这两项数字今年还将继续提高,这表明我们的新型城镇化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在范恒山看来,城市发展要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动态性。新型城市应当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深度融合起来。现代化的城市必然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所以一定要把基础设施的建设放在我们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位置。

“我有一个观点,就是我一直不主张在城市发展中搞低档的东西,城市发展过程中没有钱,我们可以慢慢推进,不能因为没有钱就把城市发展的档次搞低。事实上这些年的教训就是有的城市为了节约自己搞些低档次的东西,最后不得不推倒重来。” 范恒山说道。

此外,范恒山列举了法国巴黎、俄罗斯圣彼得堡的城市建设经验。“法国巴黎、俄罗斯圣彼得堡的基础设施都是几百年前建的,特别是圣彼得堡300多年前的城市现在看起来仍然很现代,所以这个里面要确定。所以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间物质的现代化,特别是基础设施的现代化一定不可或缺。”

“所以我们要立足于百年大计,千年大计,把我们的城市的基础设施建好,建成具有世界最高水平、能够管至少300年以上的城市。”

人口红利提高有利于城市竞争力

这次论坛上,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学术委员会以中国都市区发展为主题发布了一组报告。报告显示: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为代表的中国三大都市区,在展现出国际化都市区共性的同时,也越来越体现出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都市区产业与空间形态各不相同,城际间人口往来的强度差异也很显著。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在中国5%的国土面积上聚集了20%的人口,创造了近40%的GDP,成为研究中国最重要的城市群。

在此次论坛上,与会专家们认为,城市群在具体的实现过程中,会以城市带、都市区等各种形式反映出来。

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与中国联通集团控股的智慧足迹公司通过对三大城市圈网格人口进行热力分析发现,三大都市圈范围内热点区域形状和特征状态各不相同。京津冀区域内北京一家独大的现象依然突出,长三角是多中心,珠三角是连绵化的趋势,这点在广佛、深莞之间特别明显。

在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学术委秘书长冯奎看来,都市区人口流动、分布的研究具有多方面政策含义。比如,都市区城际人口流动强度,有利于识别与判定同城化现象,相应地就会对同城化城市的空间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发展、产业互补融合发展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对外来人口占比较大的地市而言,政府应制定专门化政策,解决外来人口的配套设施,以及生产和生活问题,提高城市对外来人口的人文关怀,促进外来人口融入城市。

“从长远来看,人口红利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冯奎说道。

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方面向澎湃新闻透露,这次论坛的任务是深入学习十九大报告精神,探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经验模式。与会官员、专家还围绕都市区的新型城镇化这一主题,深入讨论了都市区创新发展之路、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特色小镇的文化传承等内容。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