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澎湃评论:营造创新生态,建设创新之城

澎湃特约评论员 李勤余
2017-12-04 11:04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上海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赵昀 澎湃资料

围绕制度创新这个核心,加强改革开放系统集成;打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推动高科技企业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营造良好创新生态,不断提高创新的便利性、宽松性和包容性,提高创新浓度,形成创新的“场效应”……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近期在浦东、杨浦等地调研时,对创新的诸多新提法、新要求,引发上海干部、群众热议。

李强对创新的思考,可谓贯穿始终。一年前的江苏省党代会上,他曾对苏州提出著名的“创新四问”:在全省创新格局中,怎样发挥引领性作用?在推进自主创新中,怎样追求原创性成果?在全面提升创新水平的基础上,怎样打造标志性品牌?在创新生态系统的打造上,怎样更好地体现开放性包容性?彼时的“创新四问”,对当前上海的创新工作,一样有追问、思考的意义。

如何在上海营造良好创新生态,不断提高创新的便利性、宽松性和包容性,提高创新浓度,形成创新的“场效应”?上海的干部、群众在思索。

毋庸讳言,上海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与对外开放、自由贸易的悠久传统。作为排头兵、先行者,上海这座城市从来不缺乏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但也要看到,随着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已经充分意识到创新的作用,着力提升自身创新能力。上海必须为创新注入新内涵、取得新实效,才能更好地凸显“创新之城”的精神内涵。

在时下的语境中,“创新”一词无处不在、无所不包,其概念、外延极为宽广,但如此一来,也存在一些误区。举例来说,以研发投入的单一指标来判断创新能力,就是对创新体系的曲解。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认为,创新包含了两个不可分割的基本过程:一是发明, 二是把发明成果引入商业应用领域,形成一种新的生产能力。科技发明固然属于“创新”,但成果能否得到转化更是关键。若不具备产业化条件,则各类“创新”终究停留在纸面上。

针对这一点,上海已经有了清醒的认识、切实的措施。杨浦区是上海最大的老工业基地,而旧有生产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如今,曾经的中国纺织机械厂已华丽转身为长阳创谷,而后者正是“老工业转型+新经济集聚”的老厂房改造典范,吸引了摩拜单车、智能云科、英语流利说、启迪之星等众多创新创业企业入驻。这些企业的共同点,就是能够将科技创新成果迅速投入产业,能够对市场做出灵活反应。

今年11月9日,李强在调研浦东时指出,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突破制约产学研相结合的体制机制瓶颈,使科技成果尽早应用转化。11月22日,李强书记走进位于长阳创谷的智能云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了解企业和园区依托“互联网+”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创新做法。可以想见,上海未来必将在创新成果转化上加大力度,为全国创新发展设立新的标杆。

创新离不开人才这个决定性要素的支撑。在传统观念中,欲吸引人才,依靠的主要是优惠政策、提高工资待遇等手段。而上海已经在人才队伍建设的道路上先行一步,探索崭新的方式方法。李强在杨浦调研时指出,要打造更加开放、更加包容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提升创新的便利性、宽松性和包容性,在“放管服”上要下更大功夫,做好政府自身改革这篇大文章,以更好的环境增强吸引力、竞争力。

创新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开放、包容的“生态系统”,这在张江国际创新港、杨浦长阳创谷等地,已经看得很清楚。也可以说,一个地方创新创业越是活跃,就越能体现出便利性、宽松性和包容性的力量。

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放管服”,为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具体到实际工作,就是在更大范围建立创新容错机制。上海已出台关于促进改革创新的决定,明确改革创新项目因客观因素未实现预期目标,在考核评价和经济职能审计时不作负面评价。唯有营造出宽松、自由的创新环境,才能让更多人才在其中发挥更大作用,让创新创业者安心定心。

在浦东调研时,李强要求提高创新“浓度”,形成创新的“场效应”。这两个理科术语,被用来生动形象地阐释创新的要义,值得深刻领会。众所周知,浓度超过临界值,才能进行很多化学反应;所有创新要素高度浓缩集聚到一定空间,就会形成“场效应”,迸发出惊人的力量……

创新之路,永无止境。上海这座充满活力、富有朝气的城市,正在创新的道路上砥砺前行。我们一定能按照当好新时代排头兵、先行者的要求,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走在前头,把上海建成名副其实的“创新之城”。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