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无极之美”:看赵无极抽象艺术的萌芽、发展、破茧与成熟

澎湃新闻记者 陆斯嘉
2017-12-13 11:19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这些天在台湾地区台中市亚洲大学举办的“无极之美:赵无极回顾展”上,艺术家不再是一个天文数字,也不是仅有一面的抽象画家,展览通过67件作品,带领观众回到他的艺术脉络中。

华裔法籍抽象画派大师赵无极于2013年辞世,其生前曾获法国政府授予荣誉勋位、巴黎维尔美勋章、法兰西艺术学院院士等殊荣。中国台湾地区亚洲大学现代美术馆推出的“无极之美:赵无极回顾展”(2017年9月16日至2018年3月4日),是睽违近30年于亚洲地区举办的大规模且完整的赵无极作品回顾展,展品精选自法国、中国及台湾地区美术机构和私人藏家,也包括在拍场上创下过纪录及首度曝光之作。

赵无极作品《04.11.61》(图片来自网络)

赵无极创作于1961年的抽象油画《04.11.61》(150×162cm),似乎有让人无法移步的魅力:一股龙卷风从画布底端狂卷向上,整个宇宙被魔幻般的蓝色飓风环绕,观者在深邃无边的苍穹里,既渺小又与之交融。

就在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面对这幅作品以及“无极之美:赵无极回顾展”的几天后,另一幅赵无极抽象油画《29.01.64》在拍卖场上以1.7亿元人民币刷新了艺术家价格纪录。对于艺术商界,那是又一场拍卖盛宴,但在艺术作品面前,“对于一位出色的艺术家的记忆,与其花时间去讨论他的作品价格如何高昂,不如走到他的作品前,安静地看,他是如何教我们看世界的。”一位赵无极作品的资深收藏家说。

正在台湾台中市亚洲大学举办的“无极之美:赵无极回顾展”便给予艺术爱好者走进赵无极艺术历程的机会。艺术家不再是一个天文数字,也不是仅有一面的抽象画家,而是通过67件不同时期的作品,回到了他艺术的萌芽、发展、破茧和成熟期的脉络中。展览举办场地亚洲大学现代美术馆由建筑师安藤忠雄设计,2013年开馆以来举办了包括2017亚洲艺术双年展等特展,持续推动艺术教育。

“无极之美:赵无极回顾展”海报

赵无极的抽象觉醒

展览分为五个展区,第一展区为“游艺于美”。赵无极生于1920年,自幼随祖父学习书法,又因身为银行家的父亲喜爱绘画且乐于收藏画作,使他不仅深受中国文化底蕴的熏陶,十四岁就立定以艺术家为职志,并获家人鼎力支持,进入杭州艺专就读。在学期间,深受恩师林风眠及吴大羽的影响。毕业后于母校担任讲师,并醉心于研究现代艺术大师毕加索、马蒂斯、莫迪里阿尼、塞尚的作品;不仅是日后赵无极开创自我风格的基础,也成为其1948年前往法国深造的强烈动机。这一展区,展出赵无极1940至1950年代作品,其中独特的用色、富有表现力的线条,可让观者立即感受到他极具张力的笔势力道。

赵无极15岁时的作品《有苹果的静物》及其他(图片来自网络)

赵无极作品《树下的裸女》(1949)图片由亚洲大学现代美术馆提供

第二展区为“美的觉醒”。1950至1960年代,是赵无极经由探索并确立自我风格——“抒情抽象”的关键年代。赵无极在有形和无形间拆解、转换,开始展现完全无中心、四周布满的构图;或是向中心聚拢、而四周留白的结构,使作品整体更强而有力、更丰富。这也是赵无极创作历程中,被视为最空灵、自由的抽象展现且令人印象深刻的时期。在瑞士时,他遇见保罗·克利的作品,其作品中的符号语言带给赵无极强烈的震撼。赵无极认为,克利已参透中国古代文字,激励他遵循内在自我、回归初心,从而成功地成为一位抽象艺术家。1958年后,赵无极开始不再为画作命名,虽然其作品近似“抽象表现主义风格”,然而更趋向于“印象主义”的绘画概念。不论赵无极使用什么材质创作,都能在作品中提供细微的暗示,引导观众用想象力发挥各自不同的解读和诠释。

新的自由王国

第三展区为“艺简言赅”。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期,赵无极的作品已完全脱离传统抽象艺术中以画布中心发想的构图,使作品整体更具动态性;不规则的色块布局,亦保有空间的平衡。1970年代末,赵无极将创作精神放在材料的研究上,将油彩和水墨融合,让材料自由在画布延伸;透过媒材转换,展现出更有趣的作品氛围。

第四展区为“艺犹未尽”。1970年代末,对赵无极而言是重新定位的时期,作品有两种发展的趋向。一方面,他将自己早期的创作模式推向更极端戏剧化的效果,找到让自己能持续专注的风格,但同时又重拾年轻时所习得的中国书法,结合创作过程中不断在油画上的练习,从中得到巨大的成功。在1970年代中期至晚期间,他注意到这个现象后,于是完全抛开外界对他的定位,将图像和空间重新融合为更完整的境界。1979年,赵无极舍弃旧方法,全心投入在新风格的建立,创作出更强大的“骨架”为中心的画法:撷取部分甲骨文时期的风格,画面中的光度以无限柔软的形式,将黑暗的细节包围并展现出来,组成一种与观者能静谧对话的态势。从中可以理解到,赵无极清除早期所获得的灵感——透过笔触来控制画作的空间,转而将材料和颜色视为更活跃的结构性角色,并任其在画布延展,展现出更有故事性的作品氛围。

在第五展区“艺,该如此”中,展览评价赵无极不仅让西方看见东方艺术家的影响力,也让东方看见西方艺术的精髓;赵无极成功地结合东、西两条看似相反的艺术轴线,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

亚洲大学现代美术馆馆长李梅龄认为,赵无极尝试攫取生命、活力、挣扎与痛苦,不仅透过质感的诠释、光线的运用创造现实的外貌,更同时把观者拉进他所安排的构图里,共同分享自由不羁的美感。

赵无极答收藏家四问

如果说,这场亚洲地区睽违近30年的大展有些许遗憾的话,便是展示作品的不平衡性。赵无极早期写实作品仅有五六张,写实画风和透出林风眠先生影响的中国时期作品刚刚打开这段历史便匆匆关闭,包括效仿保罗·克利风格时期,令画家感到“矛盾、困住”又“从未逃跑或放弃”的一段转型作品,呈现较少,很快便大篇幅地转入了抽象画的主战场。展览尽管得到了赵无极基金会、台湾美术馆、高雄美术馆以及私人藏家等的支持,但鉴于艺术家作品的分散,要呈现学术意义上更完整的回顾展,显然是极大挑战。

不过,每一场精心筹备的展览总能找到些独一无二的视角去亲近。作为展览主办方之一元大文教基金会的董事,马维建自1991年开始接触赵无极作品,他与赵无极的忘年友情和收藏关系持续了近20年。马维建为展览写了一篇文章《他的画,教我们看世界;他的人,教我们看人生——忆赵无极》,回忆了一些与赵无极先生谈艺术的珍贵片段。

一问,关于他的画里是否有中国山水画意境?赵无极“很坦白地”说:“我其实根本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你说我的画像猫、它就是猫;像狗、就是狗,抽象就是你说它是甚么它就是甚么。”

二问,什么是好的抽象?赵无极说:“抽象,其实是应该让观众看得懂,也就是要让观众看到光源是从那里出来。画家要让画面的结构有一种气顺的自然、豁达,而不是将光源从左移到右、从上移到下,只是在变换位置,而没有去考虑到整件作品的气韵是否流畅。”

三问,为什么没有见过赵无极画画?赵无极说:“我特别反对中国画家经常搞当众挥毫这件事情,这个事简直是要命。你想想,如果一个画家老是搞当众挥毫,结果围观的人看你几分钟就完成一件作品,那人家干嘛花那么多的钱买你一张几分钟就能画完的东西呢?我特别不喜欢这事儿。”

四问,亚洲藏家很喜欢赵无极红色的作品,为什么不多画些红色作品?赵无极答:“红色其实并不是那么好掌握,假如颜色处理得不好,就不免会显得俗气,让人有一种像是在漆大门的感觉。比较来说,我喜欢白色。对我来说,白色就是没有颜色,但实际上对画家却最具有挑战性,能在白色里细腻地去画出层次,这对我来说是最有成就感的。”

写到此处才想起来,这次亚洲大学现代美术馆“无极之美”展览的主视觉色和画册封面都是靓丽的大红色,但这并不影响我们走进艺术家,一睹大师有所保留的艺术风貌。(本文展览介绍相关部分参考《无极之美:赵无极回顾展》画册)

赵无极夫人法兰斯瓦丝·马凯站在赵无极特别为她所绘的《向法兰斯瓦丝致敬——三连屏》前(图片来自网络)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