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马上评|张艺谋的“好莱坞之问”,答案就在《长城》里

澎湃特约评论员 李楚悦
2017-12-06 17:17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电影《长城》在北美遭遇差评半年后,导演张艺谋在《纽约时报》刊文发问“从中国看好莱坞,是什么样子?”(What Hollywood Looks Like From China)。在文章中,他直言:中国观众给好莱坞提供了巨额利润,但反过来,中国的电影却不得不在好莱坞阴影下挣扎求存。

正如张艺谋所言,这些年来好莱坞始终惦记着中国市场,为此不惜更改角色、剧本,甚至审美取向。2014年,《好莱坞报道》曾直言不讳地刊文《我们要不要对中国人磕头?》,焦虑的美国电影市场急迫地向中国谄媚,以填补本土市场的萧条。于是,越来越多符号化的、带着异域视角的中国元素,在好莱坞电影中频繁出现:中国产品、中国面孔、中国食物、中国语言,像彩蛋般刺激着中国观众,偶尔我们也成为“世界末日时刻”中的拯救者之一。

但这些文化符号真的意味着文化认同吗?或许依然值得打个问号。事实上,有一些东西是好莱坞从来没有放弃的。正如《我们要不要对中国人磕头》一文明确表示,好莱坞真正需要磕头的,不是中国人而是中国的人民币。看人家这狡猾的!

需要好莱坞“磕头”的中国市场,到底有多大呢?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1月20日,中国电影年度票房首度突破500亿元,观影人次达到14.48亿,同比增长15%。国产影片票房262亿元,占比达52.4%。

新世纪之初,在中国进行WTO入关谈判的重要关头,中国曾经将电影市场作为重要的谈判筹码抛出以换取更大贸易额度。二十年过去了,如今美国政府已经开始通过施压中国大宗商品的方式,以求在中国获得更宽松的市场。作为价值观输出的重要途径,中国曾经为好莱坞提供了太过平坦的途径。更为重要的是,经过短短二十年,中国观众乃至中国影人已经完全适应了好莱坞语言、好莱坞审美,以及好莱坞背后的美式价值观。

应该承认,在今天,资本大量涌入中国影视业的刺激之下,确实有不少值得一看的影片出现,但是这些国产佳作的数量与今天中国影视业的整个规模是不相称的。

而较之于令人惊叹的票房数字之下影片质量的平淡,或许更值得反思的还是,国产影片中文化价值观的集体好莱坞化。我们会因为美国大片中出现了中国面孔而莫名自豪,会用“比肩好莱坞大片”这样的语汇来褒奖《战狼2》。

事实上,就在张艺谋在《纽约时报》发文的前几日(11月30日),美国视频网站Netflix宣布购入优酷网网剧《白夜追凶》,并将向全球190多个地区播放。这看起来似乎是和张艺谋的判断有所出入,但如果仔细甄别不难发现,“张艺谋之问”和《白夜追凶》恰恰构成了今天中国文化产品在世界舞台上的一体两面。

《白夜追凶》确实是近年来中国影视中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但Netflix进入中国市场却并非一帆风顺。Netflix此前曾试图以服务运营商的身份进入中国,但由于监管阻力,无奈之下,只能转而与爱奇艺达成许可协议,曲线进入中国市场。或许,补充了这样的背景之后,才能够更理解为什么是《白夜追凶》走出去。

年关岁末,张艺谋迷茫地追问中美电影产业的冲突地位,渴求着交流和开放,希冀中国电影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一支跻身国际行列。但或许他疏忽了的是,即便已经拍了《长城》这样的电影,即便我们心悦诚服地以好莱坞为尺度,试图在美国主导的电影语境中进行创作,依然是难被好莱坞理解和认可的。

好莱坞“媚”我们,“媚”的是人民币而不是价值观,而我们呢?如果我们首先放弃了解释中国文化的主动权,又谈何平等交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