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松鹤楼无奈卖川菜?响油鳝糊变成咸的?老苏州们不答应了!

2017-12-07 08:4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最近,松鹤楼官方微博上这样一条消息,引发网友热议

划重点!“重口味、辣口味、咸口味”!

好好的苏帮菜馆难道要改行做川菜了?

享誉海外的苏帮菜馆,菜单大变样

说起被誉为天下第一食府的松鹤楼,迄今已有二百七十年历史,早有‘名厨荟萃之点,苏菜发源之地’的称号。

松鹤楼始创于清乾隆初年,是中国四大名店之一,也是商务部首批认定的老字号餐饮品牌。

在某种意义上,松鹤楼代表了苏州美食。在电影和文学作品中,时常可以看到它的身影。在30年前的电影《美食家》中,镜头里的苏帮菜令人垂涎欲滴。

小说家金庸,也在其《天龙八部》中多次提到松鹤楼。2007年9月23日,八十四岁的金庸重回松鹤楼,在品尝了苏帮美食后,欣然命笔,写下了"百年老店,历久常新,如松长青,似鹤添寿"的题词。

苏帮菜以其甜而不腻的口味,不时不食的精致选材,赢得了海内外很多吃客的心。

但如今,老字号在菜单里融入了一些“新想法”。除了传统的松鼠鳜鱼、响油鳝糊,还增加了不少的重口味菜品,比如下图的酸汤肥牛、尖椒油爆虾等。

不止重口川菜,为了满足不爱吃甜食的顾客,松鹤楼以响油鳝丝为基础,研发出咸口味的炒软兜。

面对这样的情况,不少老苏州提出了质疑,“苏帮菜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何必多此一举?”

川系菜品苏州热,苏州人爱上了重口味?

这些年,苏州的餐饮业可以说发生了巨大变革。老百姓对于美食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在固有的思维里,苏州美食和“甜”密不可分。可苏州人对美食的热爱,却不再局限于“甜”。

在实际生活中,川菜和一些时尚餐厅在苏州的街头涌现,获得了不少的市场份额,难道苏州人都爱上了重口味?

随意走进一家苏州的商业体,多样的餐厅品类中,一定会有四川火锅、串串、麻辣烫等的身影。生意都相当好,在饭点时刻人头攒动,等位几小时也不在少数。

这样的成功并不只局限在苏州,而是在全国遍地开花。

小鱼思考了一下,川菜的成功和这几点密不可分:

1、麻辣口味迎合年轻人味蕾

川菜食材大多选择简单,但用调味的方法,刺激食客的味蕾,达到了简单食物也能非常美味的目的。麻辣的口味充分迎合了年轻人,喜欢挑战刺激的心理。

2、菜谱更新快,口味包容性

川菜主打平民消费,以麻辣味主打的口味背后,还有十几种其他口味做为辅助。菜品会随着市场需求不断推出应季新品。在不同地域,川菜会相应发生着变化,几乎所有苏州的川菜馆中的辣味,都是苏州人可以接受的程度,体现出一种深度的包容性。

3、品牌打造意识强

同样都是卖四川火锅,可是却用不同的风格,打造出完全的品牌感。充分打动了年轻人消费意识。店面的装修、细节的设置,融合了许多的时尚元素。

要知道,川菜在原来也并非以麻辣取胜,在不断的演变和融合中,它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是苏帮菜可以借鉴的。

正因为这样,松鹤楼在菜单中加入了川菜等元素,也是随着市场需求做出的变化。

苏帮菜馆搞革新,松鹤楼这么说……

松鹤楼主厨长杨师傅表示:“更新菜品,创新一些适合现代人的口味,主要还是为了迎合市场变化”。

杨师傅十多年前来到松鹤楼学艺,当时灶台边上根本看不见任何辛辣味的调料。

但随着时代发展,松鹤楼的连锁店越开越多,单一的口味和菜式满足不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吃客需求。

所以店里不光增加了川菜,其他各个菜系也都有涉及,同时他们对苏帮菜也进行了创新改良。比如“麻辣猪手”就是苏帮菜里“红烧猪蹄”的升级。

在服务上,服务员除了要主动询问客人是否要少甜、少油,还要为顾客配菜,比如松鼠鳜鱼和咕咾肉口味类似,服务员就要建议客人不要同时点。

迎合市场的改变不意味着颠覆传统,传统苏帮菜仍然是主打。小鱼看到,松鹤楼的官方网站中,“金牌苏帮”的介绍中,仍然都是苏式名菜。

小鱼为此联系了餐饮业内人士蒋大厨,他谈了自己的观点:

蒋大厨

餐饮业内人士

1、苏州是个移民、游客较多的城市,松鹤楼融合其他菜系可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2、苏帮菜应要有一种胸怀大局的心态,借鉴、融入其他菜系文化。

很多支持者表示:“改变并不意味着苏帮菜在走向衰亡,而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通过创新手段获取更大的空间,或许能让苏帮菜常变常新。”

小鱼为大家留一个思考题

苏帮菜的未来如何走?

固守原汁原味,还是创造新花样

如果要创新,怎么做?

欢迎各位提出意见!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