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澎湃&复旦“非虚构工作坊”首讲,嘉宾:寻找超越距离的现实

澎湃新闻记者 彭玮
2017-12-08 13:01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人物 >
字号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米博华在开幕式上讲话。本文图片 澎湃新闻记者 贾亚男

12月8日,由澎湃新闻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联合主办的首期“非虚构工作坊”正式启动。新闻媒体从业者、新闻传播院校师生、非虚构写作者等百余学员相聚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参与本次课程。

开班仪式上,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米博华回顾了历史中的报告文学,并叙及非虚构工作坊开班的初衷:即使在今天这个的时代,人们把很多时间用于谋生、奋斗、竞争、成功,但“我们仍然需要有情怀的、有文学要素的、让人读完心里‘咯噔’一下的非虚构作品” 。

首期嘉宾,知名媒体人袁凌。

澎湃新闻副总编黄杨在当天的开班仪式上表示,“‘正史之外’,最有命运张力的,就是那些当事人的故事”,“澎湃8月开设的非虚构专栏设在‘澎湃人物’的栏目下,这本身就是我们的表达。写故事,写人的故事,写人之所以为人的故事,写人之所以会不像人的故事。”

澎湃新闻副总编辑黄杨在开幕式上讲话。

2017年11月,澎湃新闻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联合成立非虚构写作工作室,旨在搭建学界和业界的交流对话平台,联系和整合各界的文化资源,推动非虚构写作的研究和创作。这是澎湃新闻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建立战略合作以来的成果之一。在“非虚构工作坊”之后,非虚构写作工作室还将陆续开展其他项目。

本次 “非虚构工作坊”为期三天,邀请了王安忆、李辉、南香红、袁凌、卫毅、从玉华等知名作家和媒体人授课,议题涵盖纪实中的虚构、非虚构与文学、特稿与非虚构、非虚构采写方法论等。

12月8日上午,首位嘉宾、真实故事计划主笔袁凌分享了自己从调查记者转型为非虚构写作者的经历,告诉学员,非虚构写作要找到可靠的质地、凝练的语言,寻找超越距离的现实。

除了白天的嘉宾授课之外,本次工作坊将在晚间安排两场圆桌夜话,供学员间讨论交流。

其中,12月8日晚,第六声(Sixth Tone)编辑总监慕克仑(Colum Murphy)将作客圆桌夜话,与学员探讨非虚构写作中的新边界。第六声是上海报业集团旗下的英文媒体,立足讲述小而美的中国故事;12月9日晚,将由部分学员分享与交流非虚构采写的实践经验与体会。

上海译文出版社为本次非虚构工作坊的嘉宾与学员提供了“译文纪实”系列丛书作为参考书目。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