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一大会址”日记|老兵:在物质丰富的同时,不能忘了精神

澎湃新闻驻一大会址报道组记者 周航
2017-12-09 18:29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编者按】

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

连日来,全国各地前往一大会址纪念馆参观的党员群众络绎不绝,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他们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澎湃新闻推出“一大会址”日记,派出记者常驻中共一大会址,近距离观察、感受、记录会址每天的新闻,讲述一大的红色故事,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为了参观一大会址,74岁的方维皋早上5点半就起了床,打车到学校,再坐上大巴车,和苏州天和小学党支部的年轻老师们一同来到了上海。

12月9日,上海早晨的气温再创新低,方维皋穿着军装样的绿呢子大衣,胸前佩一枚党徽,坐在轮椅上,由老伴推着缓缓排队入馆。

12月9日,74岁的退休教师方维皋(左一)从苏州来上海参观一大会址。这是方维皋从轮椅上起身回大巴车。  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周航 图
十多年前,这个退休老教师坐上了轮椅,自此深居简出。但知道学校支部要组织前往一大会址,他特地报了名,还拉上老伴照应,一起来到了上海。

“我们总书记都来了,我四十几年(党龄)的党员了,表达一下自己的心意。”方维皋说,“虽然老了,总归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来找找一个党员的本义。”

这是方维皋第一次来一大会址,看到先烈的照片、浮雕,他就举着手用手机一张张拍下。“一个人有一个故事,没有他们,共产党哪来,什么都能忘,这些老前辈不能忘。”

方维皋也有自己的故事。年轻时,他在北方当过四年兵,回家乡后做老师。他会拉手风琴,音体美都教过。因为年轻时落过伤,后来做体育老师长期用力,他的多处椎骨长出13根骨刺,也因此坐上了轮椅。

方维皋说,虽然一大会址纪念的先烈都不在世了,但是他们“真诚的信仰永存”,这是值得自己和年轻人永远学习的。

12月9日,冒着寒冷来到一大会址的参观者,仍然络绎不绝。即时客流数据显示,截至中午12时04分,已有3008人到馆参观,其中不少人是外地游客。

12月9日,在沪探亲的于卫东独自来到一大会址参观,再过几天他要回到吉林老家。

当天,年轻时当过兵的于卫东也来了。

于卫东今年64岁,赶在回老家吉林前,一个人特地前来。他11月初来到上海,帮在这里定居的儿子照顾两个小孩,再过几天就要踏上归程。他也是看到新闻后,追随总书记的步伐而来。

于卫东当兵二十几年,直到今天,他对15岁时在延边的日子记忆犹新:营房搭在长白山上,四下无人,去岗哨还要独自走上一段长路,穿着厚厚的马靴,一走雪就“嘎嘎”响,经常自己吓到自己。

那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于卫东说,部队的物质条件还很简陋,用的是7.62mm步枪,冲锋枪都很少,武器要骡马来驮,吃的是高粱米,因为取火困难,总是夹生。拉练时,每个人负重30公斤的装备,一天一宿要走40里地。

于卫东18岁就入党,一步步提干到营职,退役后一直在吉林公安系统工作。亲眼见证了几十年来军队的变革,他尤为欣慰。另一方面,缘于自己的经历,他也对战争年代的困难有了更深的体会。

“现在不一样了,我们有海陆空,还有火箭军,有后勤保障。”于卫东感叹,尤其这几年,国防实力迅速提升,部队开始赴外维和、护航,国际地位也有了显著提升。

当然,在物质丰富的同时,不能忘了精神,于卫东说,这也是自己参观一大会址的根本原因,“我们信仰的是共产主义,追求法治健全的社会,每个人都有美好生活。”

参观一大会址后,这位老公安也想到,步入新时代后,自己也要发挥余热。他打算回家乡后,更多地为社区服务,“奉献自己的爱心”。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