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国设计理论百年:中国自古就有设计,设计可在复古中创新

澎湃新闻记者 钱雪儿 综合报道
2017-12-11 08:20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2017年12月8日,“中国设计理论发展百年”学术研讨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报告厅举行。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等高校从事设计史论研究的学者们围绕设计与社会的关系、中国的设计教育、中国的现代设计等议题进行了讨论。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节选了其中的部分发言。

“中国设计理论发展百年”学术研讨会共分为四场,嘉宾们以对谈形式分享了关于设计的观点。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认为,中国自古就有设计,所谓的“现代设计”只是一种相对的界定;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方李莉用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待设计的发展,认为文化必须不停地回到原点进行反问,设计则是在复古中获得创新;西安美术学院教授兼美术史论系主任赵农与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美国艺术中心设计学院终生教授王受之认为,如今中国的设计教育应该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所长刘托则从建筑专业出发,将设计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并指出每个人其实都在参与设计。

学术研讨会现场

中国自古有设计,复古能够带来创新

潘鲁生:中国谈设计肯定要谈工艺美术,因为有了工艺美术的设计才有了现代设计的行业。我们经历了农耕文明、工业时代,手工时代、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其实这几个大的时代当中就是一个造物的时代。现在一说设计就现代性”,它不是。如果是汉字这个角度来解读什么叫设计?就是设想与计划,我们几千年的文明当中没有设计吗?我们的文明哪儿来的?我们读美术史、工艺史还是中国的造物史、文明史,就是一部设计史,因为物质文明的东西,如果从大的文化史的角度去理解设计,设计早先已经发生,只不过我们相对界定而已。当代社会信息时代当然需要高科技的融入,很多观念、理念,包括设计伦理都要去融入进去,但是过去我们的古人也是这样,很多的物质文明的东西不是今天才有的,所以说我们现在用手机,感觉非常快捷,过去的交通工具,信息的传递,在那个时代也具有它的当代性。今天我们一谈设计,一定要搞清,第一,设计不是舶来的东西,中国自古就有设计。第二,所谓的现代性和当下性是现代物质文明富足之后我们对西方、我们跟世界它依然是同一个平台上的对话,只是文化差异而已,因为价值体系、价值观不一样,选择的东西、它的结果永远是不一样的。不一样不见得就是落后的。

茶道正在复兴,从很多方面呈现出复古的生活样态

方李莉:我的毕业论文是人类造物大趋势,所以我一直对人类未来的造物方式、生产方式很感兴趣,怎么从设计的角度、从工艺美术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后来我突然发现一个问题,人类的高科技可以一往无前不断创新,但是文化不行,文化它必须不停地返回到原点去问,我们为什么这么做?我们从哪儿来?我们到哪儿去?只有人类学能够解释这样的问题。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有一个共同点:人没有纯种,文化也没有纯文化,任何的人都是杂交的过程,任何文化也是杂交的过程。

因为有了这样的想法,我到北大读了人类学,因为我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毕业的,读人类学我的关注点仍然用人类学关注人的生活样态、人的生活方式,艺术在里面起怎样的互动作用,我更关注到这种生活样态跟当代设计、跟当代艺术有什么样的关系。

文化总是往后走的,所以你们发现在中国的白领阶层正在出现一种复古的生活样态。比如说茶道、花道、香道的复兴,还有各种古家具、中式服装的复兴,为什么这样?很有意思,我认为这个时候正在发生另外一场“文艺复兴”,我认为中国面临一个大的浪潮,就是从工业文明迈向另外一个文明,另外一个文明是什么?也不是后工业文明,因为后工业文明还是工业,我自己判断可能是生态文明,任何迈向一个新的文明之前必须来一个新的文艺复兴,这场文艺复兴不是完全来自艺术,它是来自人的生活样态的艺术化的复兴,突然感觉到人的生活非常美学化、非常艺术化。所以说西方的文艺复兴是从诗歌、文学、从艺术开始,我认为中国这场“文艺复兴”是从人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反思开始的,把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艺术化、表演化开始的。

而在后现代之后,我认为可能是大烟囱工业被田园式的、牧歌式的景观替代,规模化、标准化、一体化的生产方式可能会被社会结构——包括社会结构可能会被扁平式、分散式、小规模化、网络化的社会结构所替代,而且从设计上来讲,可能今后会越来越小批量多品种,而且私人定制化出现,随着互联网、机器人、智能生产的出现,很可能今后手工又会回到我们生活里边,成为重要的生产方式之一,它结合3D打印、结合电脑设计、并不是纯手工,这个我在不同的点里边已经看到这样的趋势了,在景德镇有3D打印介入陶瓷,在莆田有电脑介入家具设计、家具制作等等,所以我认为我们中国能不能在这个时代率先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是很重要的。任何一个复古最终不会回到过去,任何一个复古最终带来的就是创新,就像欧洲的文艺复兴一样。

3d打印介入陶瓷设计

设计渗透了历史与生活

刘托:我个人的一个认知,我们今天谈的“百年设计”是基于从现代设计这个角度来总结的历史时段。如果从“设计”本身这两个字进行解释,或者是认识的话,我有这么三个判断:

一是我觉得设计应该从人类、从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因为建筑本身,它也是一个传统手工艺,是一个最大的传统手工艺。在人们新石器时代能够运用打磨的石器进行工具的加工,某种程度上开始了设计创作活动,这是纵向的一个判断。

二是横向的判断,我们生活当中设计渗透到每一个生活的细节,每一个角落,广义地说我们身边你要是去观察一时一刻离不开设计,也有说艺术创作是一个高端的艺术活动,但是设计是紧紧地贴近生活,也是促进生活、社会、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

再有,每一个人在某种程度上都是设计师,都参与设计,就建筑而言,过去我们造建筑都是东家或者是房主直接参与,园林的建造没有不是园主直接参与造园。另外生活当中我们有意无意都在参与设计,这是我对设计的基本判断。

从设计的角度而言,比如说建筑过去不叫建筑叫“营造”。营造的“营”字就是设计,在近些年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候,探讨营造技艺的基本概念、含义的时候,我有一种观点,很多专家认为是侧重于建筑的营造技术,但实际上古人在描述营造的活动的时候已经把这种活动的含义揭示了,营造的“营”就是设计、规划、构思,所谓经营。从这个方面可以说设计无时不在,渊远流长。

中国园林建造往往由园主的参与

设计教育应该注重多元化

王受之:讲到设计教育,我讲讲我在美国所经历的,我见过很多学校,从东岸到西岸,我稍微讲一下中国和美国设计教育几个大的差距,给大家提供参考。

我们学校很多,除了中央美院以外,大部分是同质性。我讲讲美国的区别,美国艺术类型的学校独立的有64所。美国教育部不管高等教育,所以高等艺术教育的管理机构有一个叫做全国艺术与设计学院委员会,其实是一个校际联盟的互审机制,每个学校派一个人到别的学校去审,这是互审机制。

不一样,艺术教育才能够有创造力,搞的完全一样,大家都是标准性的,所以我们说如果我们要变成一个很好的艺术教育体系,第一个是学生有充分的创造空间;第二个是真正学校要有自己的宗旨和不太一样,有差异,我们现在离这一步很远很远,当然我们有最大的教育体系,但是在多元化方面不够,多元化不够恰恰做不好创意,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问题。如果有一天在北京,有几个MIT、库柏设计学院就开在中央美术学院旁边,那就热闹了,反而中央美院会出更加优秀的天才,不是搞垮,是竞争之下出天才。千万不要想一竞争就完了,竞争才能出好东西。

赵农:一个地方院校如果没有优势资源、先进的教育资源或者是什么,应该要做什么或者应该怎么去认识自己的文化的特色和优势,每一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不同特点,但是我们现在的设计教育几乎都是向上看,一般企业,很多院校扩展设备的时候中央美院有的我们也希望能够买到,结果中央美院不用的然后我们还要买,因为我们毕竟还要占有一些相应的资源。在这种尴尬背景中还得需要寻找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优势,这两年我做非遗进校园的工作,这里没有一般意义的“先进“,但是也有一些文化和自然资源的优势。在这种状态下,在西部我也呼吁很多学校挖掘地方的特点。

举一个例子,比如西安这个地方缺乏当代艺术的基因,但是我们还要搞当代艺术,这样的话硬着头皮要搞各种当代艺术、现代艺术,最后搞的结局是满天下骂大街,这种事件,或者是设计教育制度显然是不接地气的一种妄想。其实刚才听王老师讲美国的设计教育,各个院校各有特色,各有特色才互相生发出来千姿百态,才能成为百花园,如果中国的教育制度或者是中国设计教育制度都一律长兰花或者是都长向阳花也是一个很惨淡的事情,缺乏地方特色的教育或者是教育的特色,我们怎么还会有什么地方的话语权?更何况中国如果都是像西方或者是国际化的潮流上去靠,我们还有什么文化自信?我们应该把自身的信心和愿望树立起来,一个是靠我们的文化自觉性和积淀浑厚的文化传统,一个是靠当地文化的特色。

嘉宾合影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