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Z博士的脑洞|供暖这件民生事,带来的五个经济问题

万喆(特约评论员)
2017-12-12 20:40
来源:澎湃新闻
财经上下游 >
字号

供暖这件事,是民生,背后是经济。想要经世济民,需要了解民众是怎么生活的。这才是初心。

南北分界线合理吗?带来第一个经济问题

中国幅员辽阔,我们可以以各种方式给不同地区分类,但用的最多的,恐怕是北方南方。

与其他“分类”的大概性和并无实际效力不同,“南方北方”隐含着一条清晰的分界线,并且由此产生了政策的分界,影响了好几代人的生活。

北方,有暖气。南方,没有暖气。

所谓“南北分界线”的“论据”有很多。但“南北方”气候真的有这么不同吗?即使秦岭确实像一堵“挡风墙”,气候变化也需要通过上百公里的过渡带逐渐完成。淮河两岸气候、农业、自然景观等方面则几乎没有什么明显区别。许多“南方”地区实际位于中部,气候与“北方”的中南部几乎无异。一些“南方”山区等,更不用说,气候条件也相当不能忍。

试想,隔着一道淮河,你在屋外大雪纷飞裹成一个大熊猫,你在屋里短袖短裤喝着冰冻啤酒小傲娇;我在屋外大雪纷飞裹成一个大熊猫,我在屋里裹成一个流着鼻滴不停缩手跺脚的大熊猫。在同样严寒冬季里生活,却因为是“南方人”而要假装自己很暖和,恐怕很难。

所以,这么清晰的“南北分界线”和经济原因关系其实最大。

上世纪50年代,中国在苏联援助下为城市居民安装集中供热系统。显然,这项“福利”必须有巨大的经济支撑。然而当时,中国正面临严峻能源短缺。于是,“秦淮线”便作为中国南北分界线,成为集中供暖的界限。

第一个经济问题,看来就这样解决了。

南方供暖该怎么办?带来第二个经济问题

从南方看,挺苦恼。

早期,全国都资源紧张,大家基本上也就是克勤克俭脑洞大开发挥智力余热,比如用很多方法让煤炉子烧得更旺更久,积极搜集点滴瓶当作暖手壶,还发明了类似“浴罩”这种逆天的冬天洗澡神器;后来,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了,电热取暖设备变成冬季家庭必须。南方人的冬季温暖梦想,似乎有了个初步实现。

只是,大面积长时间单个体用电取暖,个人经济耗费不小,社会成本好像不低,能源利用率或许并不一定特别好,有一阵子,供电系统也常常难以负荷。

关于“集中供暖”要不要在南方也实现的问题,从街坊邻里到两会政论无不是热点话题。很正常。所谓“南方”,本来就是个粗放概念,有些“南方”的冬天也滴水成冰,冬季取暖需求长期存在。即使在一些更“南”的地区,气候相对温暖,可是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舒适度的需求也提高了,也能够负担较精细、较先进的取暖技术带来的温暖享受。

时至今日,单纯的“南北方”之争已经成为历史,人人都需要更适宜的生活温度。在新时期,新需求出现了,这是好事,说明经济发展带来了民生改善和需求升级,进一步又带来了可挖掘的新经济机会。在新时期,经济发展了,有必要建设更完备的供暖基础设施,或者在城市、建筑、规划等上面做更多工作,让人们享受到更好的生活舒适度。

过去“一刀切”是出于无奈,现在需要更为精细化、精准化研究,如何因地制宜,达到民众取暖、社会供给、整体能效的最佳均衡?时代提出新问题。

这个经济问题的答案,似乎重视程度和挖掘深度还不够。

北方供暖要改革?带来第三个经济问题

从北方看,似乎很高兴。但事实是,北方供暖也遇到了很大困境。

计划经济年代,房是公有的,人是公有的,单位缴费,个人免费享受供暖;但随着改革开放,旧有机制受到了极大挑战。

上世纪90年代,在企业市场化进程中,自负盈亏使亏损企业面增大,供暖费拖欠严重;在住房制度改革深化中,采暖用户成份发生变化,采暖费征收困难;在供暖企业改制过程中,地方财政难以承受,供暖企业濒临崩溃的,供暖质量难以保证。

进入二十一世纪,情况并没有好转,据统计,当时,我国每年热费牵动资金174.2亿元,但用户交费率只有70%左右,而且交费率每年仍在下滑。

2003年7月,建设部等八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城镇供热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普遍福利供暖制度将被彻底取消。谁取暖,谁缴费。

然而,低收入户和中等偏下收入户成为供暖改革中利益损失最大的群体。供暖费占他们的可支出收入比较高,会明显加剧其经济困境。虽然各级政府对于“低保户”等采取了不少补贴措施,但更为难的是有些低收入人群既不符合政府补贴资格,其工作单位也往往经营困难无法分担采暖费用,致使这部分群体加深“边缘化”。

北方又一次“一刀切”貌似解决了经济约束带来的问题,但同时带来了新问题。

当公共福利效率太低无法有效运行,而完全以经济收入为目标的市场化造成的贫富分化又被不断加大,什么才是最好的方式方法,什么才是最合适的公共服务与私人服务结合的最佳均衡?

第三个经济问题的答案,将会需要长期的探索。

供暖造成环保弊病?带来第四个经济问题

集中供暖带来的“艳羡”还未结束,传统燃煤锅炉因污染环境已被“千夫所指”。尤其是近些年来北方地区严重而持久的雾霾天,更是将冬季烧煤取暖送上了舆论的“断头台”。

为了环保,为了健康,为了安全,必须淘汰燃煤取暖,必须用新的采暖方式取而代之。

不能环保是否就一定因为燃煤?相关专业人士表示,燃气锅炉与燃煤相比,粉尘、二氧化碳减少了,但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依然很大,而氮氧化物是雾霾的重要成因。而燃煤技术也在不断改进提升。比如付林的“基于吸收式换热的集中供热技术”等,对我国北方地区的冬季供热保障、降低供热成本、缓解雾霾天气具有重要意义。可见,燃煤污染的主要原因,仍然是人才、技术、机制管理的落后。

不能环保就是因为集体供暖?过去一谈到取暖能耗大量浪费,就是与用户节能意识淡薄、收费体制不能刺激节能等有关。事实上,我国采暖能耗指标是同类气候条件下发达国家的3-5倍,而且供暖效果也相差甚远。主要原因是设计、施工与运行管理的落后。

不能环保的供暖是否就是因为供暖的问题?供暖耗能量的多少问题,从本质上说是建筑商提供的房子决定的。我国目前建筑物能耗是很大的。根据近30年来能源界的研究和实践,目前普遍认为建筑节能是各种节能途径中潜力最大、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

即使这些都不考虑,财新报道,河北省煤改气推进,却有天然气缺口26%,这明明可控的冰冷数据后,是千万人不可控的冰冷生活。生活不能,谈何环保?

环保问题里,蕴含的是社会经济治理问题。

这第四个问题,有没有被当做该当做的问题?

应该怎么解决供暖问题?带来第五个经济问题

供暖与人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连,一旦其可持续性受到冲击,则会对社会稳定也造成一定冲击。

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资源约束明显,暖气只供应能覆盖局部地区,“一刀切”解决了这次社会冲击。

当经济发展迅速,市场化与计划经济在转轨中形成了撕裂痛,取暖形成了“企业负担不了,家庭无法支付,政府管不过来”的困境,另一次大刀阔斧解决了这次冲击。但新的冲击,是否在路上?

当社会上真实存在对取暖的需求,广大南方地区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有享受更美好生活的愿望,他们的需求其实没有能够得到足够的重视、研究而得到有效、充分的满足。这其实意味着,我们并不习惯用细致高效的治理能力来解决一些隐性的冲击。

而且,这一切都从来没有被好好的反思。

因此,当环保问题提上日程,则难免仍落在这些问题的“陷阱”里。

比如总是习惯用追求增加收费来进行“管理”;比如把“改革”中发生的成本其实都加诸于最终端的个体身上;比如调研和论证得不够充分,就已经出台规则;比如退出没有相应缓和机制,履行职责的同时忽略社会责任。

社会经济水平提高了,社会的经济治理水平没完全跟上。

管理者应当结合实际多方协调,而不能置身事外,随意发挥。

决胜千里,不能只在帷幄中。所谓运筹,需要了然于心。否则,也许旨在解决社会经济问题,却又制造了社会经济问题。

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后记

供暖是个什么问题?

是个政策问题?是个机制问题?是个环保问题?

都有道理。但要明白,供暖首先是个需求问题。有这个需求,才能谈政策、机制、环保。而如果忽略了它的本质是个需求问题,则其他都是空谈。

无论公共服务或私人服务,都是供给,都面对着人们的需求,如果供给脱离现实的需求,就变成自说自话,如果供给不但忽视需求而乱供给,而且无视需求甚至也脱离了供给能力的现实,就很可能造成断供给不供给,那供给就变成了戏精,观众是会发出嘘声的。

改革当然是困难的,难免会触碰各阶层各方面的利益,引发反弹。正因如此,我们要清楚,这更需要有缜密的思维,了解全局状况和种种细节,将程序完备化,并作好应有的多种预案,才能在基本维持社会稳定的基础上保证改革的可持续深化。

改革不是要以群众为目标去改造他们,相反,改革最需要的,是对管理层的思路、思维、手段、程序进行改善。

经世济民不能脱离对民众生活的深入了解。有此初心,方得始终。

(作者万喆系经济学家,澎湃新闻特约评论员。)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