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为什么有西安事变?张学良:“实在是逼上梁山啊!”

2017-12-20 14:3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81年前的12月12日,发生了一件震惊中外的大事——“西安事变”,这是张学良和杨虎城针对蒋介石发动的兵谏。与蒋介石有结拜之交的张学良,为什么要采取“兵谏”这种极端方式扣押蒋介石?用张学良自己的话说,这“实在是逼上梁山啊!”其实,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经历了从“善说”“哭谏”无效,到最后被逼无奈发动“兵谏”的过程。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蒋介石是如何被扣押的?最后又是谁促成了这次事变的和平解决? 

蒋介石仓皇而逃
1936年12月12日拂晓,西安骊山蒋介石行辕华清池内,枪声大作。东北军张学良的100多名亲信卫士,在孙铭九营长的带领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倒了企图阻止的岗哨,冲入了华清池内院,直扑蒋介石下榻的五间厅卧室。但此时被枪声惊醒的蒋介石,在一名侍卫的搀扶下,已经跳窗而逃,躲进了后山的一个山洞里,一向形影不离的假牙还放在茶桌上,上将军服、公文包和帽子等一样不少留在卧室。他以为是红军来袭击,惊恐万分,翻跃窗户时还摔伤了腰,划破了脚,一只鞋也丢了。孙铭九用手一摸被褥,还是热的,料定蒋介石不会跑远,立即下令“搜山!”天刚放亮,搜山的士兵便发现了蒋介石藏身的山洞,活捉了扶着洞口岩石站着的蒋介石。孙铭九上前一看,发现蒋介石脸色苍白,光着脚,光着头,上穿一件古铜色绸袍,下穿一条白色睡裤,浑身直打哆嗦。
张学良(左)和杨虎城

与此同时,杨虎城十七路军宪兵营,控制了西安全城,囚禁了陈诚、卫立煌、蒋鼎文、朱绍良等10多名国民党军政要员,并立即通电全国,提出八项主张:(1)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2)停止一切内战;(3)立即释放上海被捕之爱国领袖;(4)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5)开放民众爱国运动;(6)保障人民集会、结社等一切政治自由;(7)确实遵行总理遗嘱;(8)立即召开救国会议。随后,张、杨又采取了撤销西北“剿匪”总司令部,成立由张、杨担任正副委员长的抗日联军西北临时军事委员会,解散国民党省党部,成立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等重大军政举措。这便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张学良声泪俱下三小时
与蒋介石有结拜之交的张学良,为什么要采取“兵谏”这种极端方式扣押蒋介石呢?用张学良自己的话说,这“实在是逼上梁山啊!”
张学良(左)和蒋介石

事发前几日,也就是1936年12月4日,灰蒙蒙的西安上空,传来一阵马达的轰鸣声,由远及近。飞机停稳后,蒋介石脸色不悦地从舷梯上走下来,然后驱车到风景如画的华清池下榻。

西安的局势实在令蒋介石头疼。据特务密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北与共产党关系密切,西安民众的抗日活动也搞得如火如荼。这次来西安,蒋介石带着陈诚、卫立煌、蒋鼎文等军政要员,是向多次训导仍不开窍的张学良、杨虎城摊牌的。蒋介石最后说道:“你们两个都是聪明人,不要走错了路。”说完,拂袖而去。

12月7日,张学良怀着最后一丝希望到华清池见蒋介石,慷慨陈词,拼死力谏蒋介石以国家和民族大义为重,放弃“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联合各阶层各党派共同抗日。真挚的感情,至诚的语言,像打开闸门的潮水,奔涌而出:“东北早已沦陷,华北名存实亡,最近绥远又复告警,国家民族危亡已到了最后关头!为什么我们还要自相残杀?为什么啊!我家仇未能报,国难未能帮,还背着‘不抵抗将军’的罪名,有何颜见我的父老乡亲……”

声泪俱下的“哭谏”长达三个小时,蒋介石却丝毫不为所动,反骂张学良年轻无知,受了共产党的迷惑,拍着桌子指着张学良的鼻子大声呵斥:“现在全中国只有你一个敢这样对我讲话。不服从我就是反革命。你现在就是拿枪把我打死了,我的‘剿共’计划也不能变!”悲愤不已的张学良仰天长叹,愤然“砰”的一声摔门而去。

以“兵谏”方式兑现诺言
12月9日,为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西安一万多名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请愿游行,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如临大敌的军警特务公然开枪,将一名12岁的小学生击倒在地,鲜血洒了一地。学生队伍群情激愤,怒潮般地涌向临潼华清池,准备直接向蒋介石请愿示威。蒋介石强令张学良武力制止学生“胡闹”,否则“格杀勿论”。国民党中央宪兵队随即在华清池附近架起了一排排机关枪。一场血腥屠杀眼看就要发生。

张学良心急如焚,驱车赶到灞桥劝阻学生。见到张学良的学生们齐声高呼:“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东北军打回老家去!”等口号。张学良为学生们的爱国热忱所感动,表示愿意把学生们的请愿书转交蒋介石,并保证“在一星期之内,我一定用事实来答复你们!”如果做不到,任何人都可以“置我张学良于死地”。请愿学生在华清池前高唱《松花江上》,歌声久久回荡长空。

1936年10月蒋介石(中披斗篷者)在西安视察部队

至此,张学良下决心要用“兵谏”方式,来兑现向学生们作出的承诺。于是,盛怒下的张学良与杨虎城商议,决定发动兵变,命令东北军一○六师师长白凤翔去捉拿蒋介石。白凤翔说“只见过照片,没见过本人,到时候乱军之中怕出错误。”

12月10日,张学良以准备让白凤翔回热河打游击为名,带领他来到华清池见蒋介石,其实是为了让白凤翔熟悉华清池地形和认清蒋介石容貌。

张、杨密电中共中央
西安事变发生的当天,中共中央就收到张学良、杨虎城发来的捉蒋密电:“吾等为中华民族及抗日前途利益计,不顾一切,今已将蒋等扣留,迫其释放爱国分子,改组联合政府。兄弟有何高见,速复。”

12月12日深夜,毛泽东、周恩来复电张学良:提议立即将东北军主力调集西安、平凉一线,第十七路军主力调集西安、潼关一线,固原、庆阳、鄜县、甘泉一带仅留少数兵力。表示红军决不进占寸土。

另告:“恩来拟来兄处,协商大计。”

张学良与东北军将领

听说西安发生兵变、蒋介石被捉,延安城内一片欢腾。人们燃放鞭炮,举行集会,敲锣打鼓,喜出望外。整个延安城以至陕北根据地,“打倒祸国殃民的蒋介石”“血债要用血来还”等口号响彻云霄,各种标语贴满墙壁。

接到张、杨的电报后,中共中央立即召集会议商讨对策,分析了西安事变的性质,根据国内外的形势,提出了和平解决、逼蒋抗日的方针。为了打消一些人的疑虑,毛泽东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陕北的毛驴很多,驮了许多东西就不愿意上山。但是陕北老乡让毛驴上山很有办法:一拉,二推,三打。我们就采取对付毛驴的办法来促使蒋介石抗战。当然啰,要拉得很紧,推得有力,打得得当,驴子就被赶上山了。驴子也会踢人的,我们还要提防它,这就是既联合又斗争。”

12月15日清晨,周恩来肩负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艰巨使命,率领中共代表团离开瓦窑堡,冒着严寒和纷飞的大雪,日夜兼程赶赴延安,于12月17日乘坐张学良派来的飞机到达西安。张学良、杨虎城翘首以盼:“周恩来来了,一切就有办法了。”

双方举行谈判
抵达西安后,周恩来立即投入紧张工作,分别与张学良、杨虎城进行了会谈。他精辟分析错综复杂的形势,详细阐明中共中央逼蒋抗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立场,很快使张、杨心悦诚服。
中共参与西安事变谈判的代表:秦邦宪、叶剑英、周恩来(左起)

12月23日,周恩来与张学良、杨虎城同南京政府代表宋子文举行谈判。周恩来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六项主张:(1)改组国民党和国民政府,驱逐亲日派,容纳抗日分子;(2)释放上海爱国领袖,释放一切政治犯,保证人民的自由权利;(3)停止“剿共”政策,联合红军抗日;(4)召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救国会议,决定抗日救亡方针;(5)与同情中国抗日的国家建立合作关系;(6)实行其他具体的救国办法。如果上述主张蒋介石接受并保证实行,中共和红军赞助他统一中国,一致抗日。

12月24日晚,周恩来会见了蒋介石。他态度不卑不亢、温和有礼而又坚毅沉着,不胜感慨地说:“蒋先生,我们有十年没有见面了,你显得比以前苍老些。”蒋介石点点头,叹口气,然后说:“恩来,你是我的部下,应该听我的话。”周恩来回答说:“只要蒋先生能够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不但我个人可以听蒋先生的话,就连我们红军也可以听蒋先生的指挥。”

周恩来当面向蒋介石阐明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政策。蒋介石表示接受停止“剿共”,联共抗日等条件,允诺“只要我存在一日,中国决不再发生反共内战”,并表示在他回南京后周恩来可以到南京去谈判。

中共领导人在延安机场迎接谈判归来的周恩来

12月26日,张学良陪送蒋介石抵达南京。至此,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从此,国共两党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初步实现。在抗日的前提下,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大势。

延伸阅读
蒋介石回到南京后,立即将张学良软禁起来,判处他十年徒刑,囚禁长达半个多世纪。

杨虎城受到“革职留任”的处分,被解除兵权,并派往欧美考察。“七七事变”爆发后,杨虎城主动请缨,要求回国抗战。然而,当他回到国内时,却遭到国民党军统特务逮捕关押。1949年9月6日,杨虎城及其妻儿一家,在重庆中美合作所惨遭蒋介石下令杀害。

据香港《文汇报》1993年3月18日报道:年已93岁的“少帅”张学良先生,稍早时接受台湾《时报周刊》记者的访问。张学良谈到西安事变时说:“至于你们问我,为什么有西安事变,我只能这么说,我相信中国一定要统一,要枪口对外,不要再打内战了。这是我的一贯信仰,从东北易帜到西安事变都是如此,谈不上后悔不后悔。”

(以上文字摘编自《红色旅程·延安》)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