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Z博士的脑洞|中国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效率上狠下功夫

万喆(特约评论员)
2017-12-21 22:16
来源:澎湃新闻
财经上下游 >
字号

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报告提出内容许多看似波澜不惊,实则蕴含深意,对当前较为关键和尖锐的问题给出了深刻意见。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十九大报告也指出,“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这其中,就包含了一个要点,即,未来经济发展的最大风险点其实是“效率”问题。

改革要想继续深入推进,必须解决“效率”问题

所谓“效率”,正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关键,是打通供给侧与需求侧通道的关键。在当前中国经济内外部皆处于复杂背景的状态下,任何微观政策都不可能是完全单向性和一劳永逸的,需要充分考虑市场的需求、市场的反馈、市场的波动,并且不断加以引导、修正和调整。

无疑,在我国取得伟大经济建设成就的同时,许多部委及地方政策制定者与管理者的治理水平、思路仍未完全跟上,“拍脑袋”“拍胸脯”“拍屁股”的政策出台和执行方式仍然存在,但在社会整体福利水平极大提高的背景下,主要矛盾已经转变,社会问题由单一化转向多面化,“简单”甚至“粗暴”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发展需要,也不利于改革深化。

当前,改革要想继续深入推进,必须解决“效率”问题,要“有效”推进,才能“高效”推进。

因此,本次会议提出多项深度改革举措,着眼于效率平衡和长远发展。在脱贫方面,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在农业方面,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农业政策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人民生活水平大体相当;在住房方面,要加快建立租住房长效机制的保证。

应该说,这种修正性方针性指引虽然微妙,但非常及时,尤其是在改革的关键时期,提醒如火如荼不要用力过猛,不要操之过急,不要视线过短浅,不要思想过狭隘。

“建立长效机制”,是“效率”的重要体现

在经济金融方面,这种对“效率”的要求转向显现得更加明显,而“建立长效机制”,使市场秩序在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得到充分保障和长足发展,是“效率”性改革的另一重要体现。

财政政策方向仍然积极,但重点在于加强政策效率,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对重点领域和项目的支持力度,压缩一般性支出,切实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都意味着要改变过去“积极”就等于一味追求量的增加,罔顾政策执行的方式、收益和副作用的衡量。这也是此次会议所述追求高质量经济的一部分。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中性,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主要是谨防大水漫灌的方式,防止信贷扩张规模的快速和持续上升,不会再将货币政策当做“拯救”经济指数的主要方法,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会相机而为,采取削峰填谷的方式,针对加强监管等其他政策,平滑流动性,保证结构性改革中的市场相对稳定,勿使之出现风险失控的局面。

十九大报告高度强调实体经济。报告提出,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中国经济应该如何重新“务实”?目前加强监管就是在“务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报告告诉我们,金融监管不会放松,这是第一个信号。第二个信号是,金融监管将会常态化,加强监管本来就不是额外工作,而是过去监管不足,有规不管,有规不依。第三个信号,长期看,监管会趋稳,完善制度建设,达到更高水平的平衡。未来会更注重可持续性,会着力于加强监管能力建设、加强监管机制建设,为提高经济质量服务。

2017的经济,现实好于预期

随着2017年进入12月份,意味着全年经济进入收尾阶段。总体看2017年,有三个特点。

一是韧性好于预期。保持了较为平稳的态势。前三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6.9%,比全年预期目标高0.4个百分点左右。就业已提前完成全年目标,物价保持稳定,居民收入增速“跑赢”GDP增速。12月19日,世界银行《中国经济简报》,将中国2017年经济增长预期从10月的6.7%上调至6.8%,凸显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前景继续看好。

二是整体符合预期。基本上是前高后低的形势。2017年以来,不同的经济数据之间分差较大,表面上看,市场对于宏观经济的多空分歧较大。但事实上,经济走势基本符合“L型”趋势。整体增长较为稳定,但2017年1-9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5%,回落趋势进一步持续。谈不上再次探底,也难言新周期已来。 

三是改革高于预期。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和扭转经济脱实向虚局面的严加监管、严控风险等深化改革力度较大,且将会常态化、机制化。在金融领域加强监管效果明显,央行提出 “双支柱”新机制,将宏观审慎监管替代微观审慎监管,成为适应当前市场需要和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证监会强调还市场价值投资原面貌,对多年来的资本市场乱象和痼疾进行了有力度有深度的治理,并且在充分了解和理解市场的基础上,把握住了市场节奏,保证了大力改革中的市场平稳过渡;银行业和保险业基本改变了过去不断扩张的思路,进行了清理整顿,互联网金融也褪去了瑰丽的外衣,在职能监管下大浪淘沙。

2018年的经济,准备迎接挑战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但从经济上看,必须清醒认识到,2018年挑战将会比较大。

一是因为2017年经济增速、PPI等数据表现较好,与2016年上半年的货币、财政政策发力较大仍然有一定关系,与环保限产等也有较大关系。这些因素或因其长尾效应、或因其短期效应,在2018年影响力将会逐渐降低。

二是从2016年起的一些方针战略实际上在2017年才开始实施执行,包括“不大水漫灌”“不脱实向虚”“房子不是用来炒的”等,2017年在财政、货币等政策上都有所调整,证券市场、银行间市场、互联网金融相关市场等都在“补监管漏洞”。这些政策都是相对收缩的,其结果及对整体经济的传导将会在2018年慢慢显现。

三是全球经济进入新状况。一方面美国欧洲都明显复苏,美国加息缩表都将真正进入正常化通道,致使全球受到压力,货币政策将会转向,中国虽然已经提早在货币政策由较为宽松转向稳健中性上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在汇率政策等方面也进行了多轮调整,目前已经处于较为稳定阶段,防范各种冲击的能力较强,但随着货币政策带来的资本流动转向,以及财税政策带来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压力仍然不小;另一方面,全球地缘政治冲突益发明显,如今,包括美国、欧洲在内的各国内部政治角力都隐含引发动荡的可能,而且,除了一些如中东地区等传统国家、民族不睦引起的可能冲突,还有一些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这些也会为中国经济带来难以预料的不确定性。

未来中国经济发展,要在“效率”上狠下功夫

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想要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特点和阶段的新时代现代化经济发展模式,需要在“效率”上狠下功夫。这种“效率”,绝对不是过去那种无视投入效益比的效率,也不是过去那种只重数量的效率,更不是只顾眼前的效率。

新时代的经济发展,需要从局部效率转向全局效率。全局效率需要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国际政经格局在这些年来发生了急剧而深远的变化,中国在不断崛起的过程中已经走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而经济高速发展带来了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因此,中国对外提出全球共治,对内坚持深化结构性改革,把干实事当作新时代新经济思想的核心之一。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

新时代的经济发展,需要从短期效率到长期效率。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往往是一个国家消费的主力,这为我国未来经济增长更多依靠内需和消费动力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越来越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也意味着社会结构和心理需求的改变,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增强的同时,也对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更精细、更精准的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成为新时代长期需要坚持的基本方略之一。因此,需要在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方面取得扎实进展,加强和改善民生。

新时代的经济发展,需要从浅表效率到深度效率。这也就意味着,加强监管不是为了扼紧企业的脖子,而是为了有良性的市场公平性,让企业更有天地。未来在激发企业家精神、降低企业制度性成本等方面必须做出更多改革,提供更宽松的环境,让企业自主竞争,让市场优胜劣汰,完成转型升级。结构性政策要发挥更大作用,强化实体经济吸引力和竞争力,优化存量资源配置,强化创新驱动,发挥好消费的基础性作用,促进有效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合理增长。因此,将进一步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后记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全新路径,为解决世界经济难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总体而言,改革各项工作的方针战略已经很清晰,未来一年将会沿着此路径不断推进,推进的思路是明确的,将会坚决且不断深化。推进的方式则会在“稳中求进”的大前提下,不断探索、修正,在机制建设的道路上走出可持续的长远发展道路。 

(作者万喆系经济学家,澎湃新闻特约评论员。)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