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这个冬天,让这些红色文物温暖你 | 遗产地图

2017-12-26 12:4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周雨珏/上海交大建筑遗产保护中心

寒冷的冬天不想远行,亦或已经厌倦了山水风景,不如循着上海27处革命文物遗产地图,来一场说走就走的红色之旅吧!

 “一大”、“二大”的会址纪念馆,讲述着那段革命的岁月;作为《新青年》、《中国青年》编辑部的石库门老住宅,革命的种子从这里播撒到祖国各地;路边看似普通民居的楼房,曾是毛泽东、周恩来等伟人的居所;门口挂着“外语学社”、“正德小学”木牌的古朴小楼,竟是团中央、松浦特委等机关的秘密办公地;而走到四行仓库、金山卫城,我们不禁为那段抗日往事潸然泪下……

这些革命文物中,有的曾被划入拆迁范围,是因为文保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群众百姓的密切关注,它们才能留存至今。也正是因为这些革命文物的存在,上海这个城市才更添了一份韵味,更多了一段段真切感人、沉甸甸的历史。

中共一大会址外景 图片来源:中国共产党历史网

中共一大会址

中共一大会址,位于上海市兴业路76号(原望志路106号),是一幢沿街砖木结构一底一楼旧式石库门住宅建筑,坐北朝南。青红砖相间的清水外墙,黑漆大门,门楣上部有拱形堆塑花饰。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楼下18平方米的客厅里开幕。出席大会的有李达、张国焘、毛泽东等13人,代表当时全国50多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尼克尔斯基也参加了大会。中共一大制定并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选举陈独秀任书记,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中共一大会址1959年5月26日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3月4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 年 5 月 27 日,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扩建工程竣工并对外开放,这里陈列革命文物、文献和历史照片140余件,全面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背景、中共一大召开的过程。

地址:黄陂南路374号

开放时间:9:00—17:00(16:00停止入场,周一闭馆)

票价:免费领票,等候入场

20人以上团体,提前2天预约,安排讲解员讲解

交通路线:24路、109路、926路,轨道交通一号线黄陂南路站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 张龙摄 图片来源:新民晚报

“外国语学社”情景再现 张龙摄 图片来源:新民晚报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南立面图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位于霞飞路渔阳里(今淮海中路567弄)6号,为两层楼砖木结构石库门建筑,坐北朝南。

民国9年8月22日,经陈独秀倡导,俞秀松、袁振英等8人在此成立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9月,创办外国语学社为掩护。次年初,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于此设立团中央机关。后因俞秀松赴俄参加少年共产国际二大,社会主义青年团暂停活动。华俄通讯社工作是机关主要工作之一,旨在输送有志青年赴俄学习,造就革命人才。

1957年,旧址按原貌修复。1959年5月26日,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3月4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旧址进一步修缮。楼上东西两亭子间分别为俞秀松、杨明斋卧室。杨的卧室又为华俄通讯社办公室,客堂楼为团中央办公室,楼下客堂为外国语学社教室。

地址:淮海中路567弄1—6号

开放时间:9:00—11:00 13:00—16:00(全年开放)

票价:免费

交通路线:42路、146路、911路、920路、926路,轨道交通一号线黄陂南路站

上海中山故居

上海孙中山故居外景 图片来源:上海孙中山纪念馆官网

莫利爱路(后译莫利哀路)29号(今香山路7号)为两层欧式楼房,民国7年至民国13年,孙中山和夫人宋庆龄居此。故居建于20世纪初,坐北朝南,建筑面积452平方米。外墙饰以灰色卵石,屋顶铺盖洋红色鸡心瓦。

民国7-8年,孙中山在此完成著作《孙文学说》和《实业计划》。民国13年11月,冯玉祥在北京发动政变,孙中山于上海寓所内接受记者采访,接见各界人士,宣传召集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主张。19日,邀请上海新闻界30余人茶聚,发表演说。23日,离沪北上。

民国14年,孙中山病逝,宋庆龄直至八一三事变后才撤离上海。民国34年年底,宋庆龄将此故居移赠国民政府,作为永久纪念地。

解放后,故居屡次全面维修。1959年5月26日,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3月4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香山路7号

开放时间:9:00—17:00 (全年开放)

票价:

成人票20元/人,团体(10人以上)15元/人

大、中、小学生(凭学生证):10元/人

60周岁(含60周岁)以上老人(凭身份证):10元/人

中、小学生团体需提前预约、70周岁以上老人、离退休干部、现役军人凭有效证件免费

交通路线:24路、96路、146路、780路、869路、911路、955路、986路

中共二大会址

中共二大会址外景 图片来源:上海党史网

中共二大会址北楼南立面图

中共二大第一次全体会议在上海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今老成都北路7弄30号)召开。这幢始建于1915年的石库门楼房是当时中央局宣传主任李达的寓所。

辅德里联排式石库门旧式里弄建筑由新瑞和洋行的英国建筑师覃维思、蒲六克设计,全部建筑一组四排包括沿原南成都路的店铺。李达寓所为两排东西走向的石库门里弄住宅建筑,砖木结构,建筑面积约2282平方米,现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基本保留了1915年的建筑风貌。

1959年,中共二大会址被上海市人民委员会确定为“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建党八十周年之际,二大会址修复,建立纪念馆,并于次年对外开放。2008年,静安区委、区政府再次对纪念馆进行修缮,新馆共展出文献、实物、资料等300余件珍贵史料,辅助以电子沙盘、指点江山感应系统等现代化多媒体手段,真实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的峥嵘岁月。

2013年3月5日,中共二大会址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上海市静安区老成都北路7弄30号(近延安中路)

开放时间:9:00——16:30(16:00停止进馆)周一全天闭馆

交通路线:公交01、23、36、49、71、104、127、128、253、548、780、869、925、933路、沪青线、轨道交通1号线黄陂南路站、轨道交通2号线南京西路站

张闻天故居

张闻天故居外景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张闻天故居南立面图

张闻天故居是一座建于1892年的江南农村特色一正两厢房砖木结构普通民宅,坐北向南,有正屋5间、两侧厢房各2间。中间是砖铺天井,前有木结构“秀才亭”。故居建筑面积共488平方米,前有菜园后有河沟,一派田园风光。

张闻天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外交部第一副部长。闻天故居于1985年9月19日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9年初,市文管会拨款对张闻天故居进行全面修缮,把地基填高50公分,采用屋架整体吊升的办法,按原貌修复。于1990年张闻天90诞辰,开辟了“张闻天革命史迹陈列室”。2002年6月25日,国务院确定张闻天故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浦东新区祝桥镇邓三村闻居路50号

开放时间:8:30-11:30,13:00-16:30 (周一闭馆)

票价: 免费

交通路线:浦东24路、川芦线、川南线

《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

《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全貌 图片来源:东方网

《布尔什维克》编辑部旧址二楼编辑部常务编委卧室兼书房 图片来源:东方网

民国16年(1927年),中央机关从武汉迁上海后,决定重新出版中央机关刊物,定名《布尔塞维克》。由瞿秋白、罗亦农、邓中夏、王若飞、郑超麟5人组成编辑委员会,瞿秋白为主任。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危急关头,《布尔塞维克》及时传达了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的许多重要指示。

编辑部地址选在隐蔽、进出交通便利的在愚园路亨昌里418号(今愚园路1376弄34号)。

这是一幢假三层新式里弄房屋,建筑面积136平方米。这里不仅是党中央机关刊物的编辑机关,还是党中央领导同志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1928年12月,编辑部从这里迁出。

1984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将该旧址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经修复后于1988年10月开放,陈列介绍编辑部情况、编委会成员生平及长宁区革命史料史迹等。

地址:愚园路1376弄34号

开放信息:9:00-11:00,13:00-16:00(周日闭馆)

交通路线:轨道交通二号线、三号线、四号线中山公园站

中共中央上海局机关旧址

中共中央上海局机关旧址 图片来源:上海市人民政府官网

江苏路389弄(永乐村)21号,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上海局机关的旧址。

永乐村21号是一幢假四层楼房,建造于上世纪30年代。它位于永乐村弄堂底,前有独立小院,后面有门,比较辟静隐蔽。民国34年,根据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刘长胜指示,王辛南以私人的名义租下整幢楼房,作为中共上海党的秘密机关。张执一、方行两家老幼迁入居住,作为掩护。民国36年1月,此处成为中共中央上海局的秘密机关,为保证中共中央上海局的安全和工作的顺利开展起了重要作用。上海解放后,房屋家具移交给上海市总工会,后此处成为居民住房。

1992年6月1日,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将中共中央上海局旧址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7月1日,经过修缮的中共中央上海局旧址正式开放。

地址:江苏路389号

开放信息:每周二、周四、周六9:00-11:00,13:00-16:00

交通路线:轨道交通二号线、十一号线江苏路站

中共四大遗址

1925年1月11日——1月22日,中共四大在上海举行,原址在“一.二八”事变中被炮毁(今东宝兴路254弄28支弄1—12号)图片来源:东方网

中共“四大”遗址纪念性保护标志 图片来源:东方网

中共四大纪念馆(四川北路1468号)图片来源: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官网

1925年1月11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四次代表大会在今虹口区东宝兴路254弄28支弄8号处召开。会址原为坐西朝东的砖木结构假三层石库门民居,毁于1932年“一 · 二八”淞沪战争。

出席会议的代表有陈独秀、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等20人,代表全国各地党员994人,共产国际的代表维经斯基参加了大会。会议通过了14个文件,修改了党章,选举了中央执行委员和候补委员,陈独秀为总书记。此次大会中,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

2007年10月上海市文管委、虹口区人民政府于东宝兴路254弄28支弄8号处设立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遗址纪念保护标志。

2011年,虹口区委、区府在市委、市府的支持下,择址四川北路1468号筹建中共“四大”纪念馆,2012年9月7日正式开馆。

地址:东宝兴路254弄28支弄8号处

开放信息:中共四大纪念馆(四川北路1468号)开放,周二至周日9:00-11:30(11:00停止入场)13:30-16:30(16:00停止入场)

交通路线:轨道交通三号线宝山路站

周恩来同志在沪早期革命活动旧址

现在的永安里44号 张龙 摄 图片来源:东方网

现在的永安里44号内景 徐有威 摄 图片来源:上观新闻

2008年,虹口区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过程中,发现四川北路永安里44号是周恩来在沪早期进行革命活动时的一个秘密地点。虹口区文史馆工作人员核查了史料,走访周恩来侄子、当时和周恩来同住于永安里44号的周尔鎏及其亲属,还有周恩来的司机祝华老先生的亲属,以及现永安里44号的现主人孙家慷一家。虹口区政府也两次召开专家论证会,最终证实了这一秘密地点。

1931年,周尔鎏的父母及周尔鎏居住在此。当年顾顺章叛变,周恩来和邓颖超在深夜以商人打扮前来敲门,最后从这里到苏区去。

2009年,虹口区政府将永安里44号正式确定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于3月5日,即周恩来同志诞辰111周年纪念日,在门外挂上了“周恩来同志在沪早期革命活动旧址”的铭牌。2014年,永安里44号确定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现在这里仍是民居。

地址:四川北路1953弄44号

开放信息:不开放

交通路线:18路、21路、47路、51路、52路、139路、854路、167路,轨道交通三号线东宝兴路站

鲁迅故居

鲁迅故居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1927年10月,鲁迅从广州来到上海。直至1936年10月逝世,他在上海生活了九年。在上海期间,他陆续出版了9本杂文集和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先后编辑《语丝》、《奔流》、《朝花》、《萌芽》等文学刊物,翻译了许多外国文学作品。1930年鲁迅参加发起并组织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担任“左联”领导工作。期间,还参加了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组织。

鲁迅在上海曾住虹口区横浜路景云里,1933年4月,搬至山阴路132弄(原施高塔路大陆新村)9号。大陆新村是一群红砖红瓦砖木结构的三层新式里弄房屋,1931年落成。鲁迅故居占地78平方米,建筑面积222.72平方米。现屋内陈列着主人生前用过的珍贵物品和写作用具。鲁迅故居现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山阴路132弄9号

开放信息:9:00—16:00

交通路线:18路、21路、51路、97路、101路、139路、856路,轨道交通三号线、八号线虹口足球场站

《新青年》编辑部旧址

《新青年》编辑部设在陈独秀的住处法租界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即今南昌路100弄2号。图片来源:东方网

《新青年》编辑部旧址旧照 图片来源:东方网

《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位于黄浦区南昌路100弄(原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这是一幢二楼二底砖木结构坐北朝南石库门旧式里弄住宅。

1920年初,陈独秀自京抵沪,《新青年》编辑部也随迁于此。毛泽东、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都曾来此拜访过陈独秀。同年6月,在此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年底,陈独秀前往广州,《新青年》交由陈望道负责,沈雁冰、李达、李汉俊在此参加编辑工作。中共一大召开后,中共中央局机关在此办公。

然而,由于《新青年》引起了法租界巡捕房的注意,1921年10月和1922年8月,陈独秀两度在这里被拘捕。此后,中央局机关转移至别处。

1951年,《新青年》编辑部旧址经陈望道等勘查确认,于1952年修复。1959年5月26日,旧址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淡水路66弄4号

开放信息:不开放

交通路线:42路、146路、911路、926路、936路、986路,轨道交通一号线黄陂南路站

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旧址(周公馆)

周公馆外貌 图片来源: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政府网

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旧址,即"周公馆",位于思南路73号。

1946年5月,根据《双十协定》,周恩来率领中共代表团前往南京与国民党进行谈判。6月间,代表团在上海设立办事处,由于国民党的阻挠,对外只用周公馆名义,英文牌子为"Gen. Chow Enlai’s Residence"(周恩来将军寓邸)。国共和谈期间,周恩来4次抵沪,均住在此处,并在此举行记者招待会,会见爱国人士。由于全面内战爆发,于1947 年3月撤离上海回延安。

1959年,“周公馆”被列为上海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纪念馆于1986年9月起正式对外开放,由思南路73号、71号两幢楼房组成。其中73号为旧址复原部分,是一幢一底三层的西式花园楼房,建于二十世纪20年代。如今,楼房内部展示举行记者招待会的会客厅、周恩来卧室等场景。71号有 “中共代表团驻沪办事处图片史迹展览”,花园内建有周恩来铜像。

地址:思南路73号

开放信息:9:00-16:30 (16:00停止售票)

交通路线:17路、24路、36路

《中国青年》编辑部旧址

《中国青年》编辑部旧址 张康乐摄 1988年 图片来源:东方网

《中国青年》编辑部旧址现状 图片来源:上海档案信息网

《中国青年》编辑部旧址位于延中绿地淡水路66弄4号(原萨坡赛路朱依里252号),是一幢坐北朝南二层石库门住宅。

在1923年2月召开的团“二大”的感召下,团中央的机关刊物《中国青年》于当年10月在上海创刊。起初,编辑部没有固定场所,,信件由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186号但一君转,“但一”就是恽代英。后选址于此。当时的底楼客堂是萧楚女的寓所;编辑部办公室位于二楼的客堂和亭子间,三楼小阁楼是印刷间。《中国青年》是“五四”以后最早提倡“革命文学”的刊物。它的前身《先驱》,早在1922年2月就设置“革命文艺”栏。期刊的第一任主编是恽代英,萧楚女、邓中夏等都担任过编辑工作。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中国青年》编辑部随中共中央、青年团中央撤迁到武汉。

1962年9月7日,《中国青年》编辑部旧址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淡水路66弄4号

开放信息:不开放

交通路线:26路、48路、71路、108路、127路、925路、沪松线、沪越线、轨道交通一号线黄陂南路站

黄炎培故居

黄炎培故居 网友两只熊熊 摄 图片来源:携程旅游网
黄炎培故居(“内史第”第三进院落)剖立面图

黄炎培(1878年10月1日-1965年12月21日),字任之,别号抱一,江苏省川沙县(今属上海市)人。他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者、民主革命家、政治活动家和民主主义教育家,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为建设中国的职业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川沙镇新川路218号,原为江苏省川沙厅城王前街“内史第”,是内阁中书沈树镛的住宅。黄炎培故居在其中第三进内宅楼,建筑面积480平方米,坐北朝南,两层砖木结构院落。朝南正房共有7间,东西厢房各两间。黄炎培由于发愤读书,22岁就得府考第一名秀才。同年与王纠思女士在“内史第”二楼东首的一间房内结婚。现在这间房内,按原样陈列着旧木床、粗布篮花被、梳妆台、木椅等物件。

1992年6月,内史第被批准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新川路218号

开放信息:9:00—11:30 13:00 —16:30(15:30停止入场)周一闭馆

交通路线:651路、991路、川三线、施崂线

陈云故居

陈云故居 图片来源:陈云纪念馆官网

陈云故居位于紧靠市河边的下塘街,是一座砖木结构的老式江南民居,总建筑面积95.88平方米。陈云两岁丧父,四岁丧母,被舅父母收养,并随舅父廖文光的姓改名廖陈云。现在的陈云故居是其舅父母家,故里的陈设基本保持了当年的原貌。

在陈云同志诞辰95周年之际,即2000年6月6日,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在“陈云故居”和“青浦革命历史陈列馆”原址的基础上建成开馆。馆区北依市河,南临西塘港,占地面积52亩,建筑设计既体现江南居民风格,与周边民间建筑保持和谐,又兼顾现代化纪念馆的大体量特点,朴素而庄重。

2008年3月10日开始作为上海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免费向公众开放。

地址:青浦区练塘镇下塘街95号

开放信息:9:00-16:30

交通路线:青枫线、青石线、青蒸线

中共淞浦特委办公地点旧址

中共淞浦特委机关旧址陈列馆 图片来源:上海静安微信公众号

中共淞浦特委机关旧址陈列馆内景 图片来源:上海静安微信公众号

中共淞浦特委机关旧址陈列馆南立面图

在上海山海关路育麟里(今山海关路387弄5号),有一幢旧式里弄石库门房子,这里是1928年10月至1930年中共淞浦特委的办公地点之一。这幢旧式石库门里弄住宅建筑为砖木结构,二层,坐北朝南。机关撤销后,这里一直为居民住宅。

1928年9月13日,淞浦特委在松江县钱家草村正式成立,由杭果人、陈云、林钧、严朴、顾桂龙等5人组成。1928年冬,淞浦特委改迁至山海关路育麟里5号。为了掩护,对外声称是小学,门口挂着正德小学的木牌。

淞浦特委作为上海郊县农民武装暴动的指挥部,发动并领导了多次农民武装斗争。1930年10月,淞浦特委撤销,特委所辖各县工作由江苏省委直接领导。

旧址于1959年经薛潮声回忆踏勘后确认,1987年11月17日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山海关路339号

开放信息:9:00-11:30(11:00停止进馆),13:00-16:30(16:00停止进馆),周一全天闭馆

交通路线:15路、21路

八路军驻沪办事处(兼新四军驻沪办事处)旧址

多福里 八路军驻沪办事处旧址

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民国26年8月,李克农来到黄浦江畔,在福煦路多福里21号(今延安中路504弄21号)设红军驻沪办事处,对外称“李公馆”,秘密开展工作。

1937年8月, 中国共产党根据抗战的新形势,在中共上海办事处、红军驻沪办事处的基础上,建立了公开的八路军驻沪办事处(简称“八办”),李克农、潘汉年、刘少文先后任主任。其主要工作是:联合各阶层人士,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出版《内地通讯》《文献》及多种书刊,扩大宣传中共中央的方针政策;营救被捕同志,安置出狱同志;联络江南抗日武装,采办八路军、新四军急需物资等。1937年11月12日,日军占领上海,租界成为“孤岛”。“八办”迁至萨坡赛路264号(今淡水路192号),并转入半公开和地下活动,一直坚持到1939年年底。

1962年7月,经市人民委员会批准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延安中路504弄21号

开放信息:不开放

交通路线:49路、127路

1920年毛泽东寓所旧址

安义路1920年毛泽东寓所旧址 图片来源:东方网

毛泽东寓所旧址二层内景 图片来源:上海静安文明网

安义路1920年毛泽东寓所南立面图

安义路63号,解放以前被称为“哈同路民厚南里29号”。1920年5月5日,毛泽东为领导“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的运动,来沪居住了两月有余。其间,他多次拜访陈独秀,研讨马克思主义,酝酿创建中国共产党。与此同时,他在报刊上发表了许多宣传革命道理的“激扬文字”,并积极投身革命活动。毛泽东回忆起这段经历时称,这“是一生中最关键时刻”。

这幢沿街的坐南朝北砖木结构两层楼房,楼下是客堂间,放着一张方桌和几把椅子,用来会客和吃饭。楼上是卧室,当年毛泽东就睡在靠北的落地长窗旁的板床上。1959年,旧居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经过一年多的修缮,在2013年12月26日,也就是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之日起,“1920年毛泽东旧居”免费向公众开放。

地址:安义路63号

开放信息:9:00-11:30(11:00停止进馆),13:00-16:30(16:00停止进馆),周一全天闭馆

交通路线:18路、21路、49路,轨道交通二号线、七号线静安寺站

上海茂名路毛泽东旧居

安义路1920年毛泽东寓所南立面图

上海茂名路毛主席旧居北立面图

茂名北路“甲秀里”是毛泽东1924年在上海的居住地。

这是一幢富有上海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石库门建筑风格的老房子,弄口竖立着“甲秀里”字样的牌坊,弄内青砖铺垫地面,毛泽东诗词碑刻镶嵌在青砖墙上。1977年,旧居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至今,这里尚在进行全面的修缮,整个大修聘请具有历史保护建筑资质的队伍进行施工,大修完全遵循石库门技艺,“修旧如旧”。

此前,旧居以“1924年毛泽东在上海”为主题陈列,突出旧居的历史价值与意义。在毛泽东一家当年居住过的厢房里,“毛泽东坐在书桌旁深情地望着夫人杨开慧,夫人坐在床边抱着岸英,哄着睡在摇篮里的岸青”,栩栩如生的蜡像烘托出毛泽东全家团聚、其乐融融的温馨情景。

地址:茂名北路120弄7号

开放信息:修缮中

交通路线:20路、37路、49路,轨道交通二号线南京西路站

刘长胜故居

刘长胜故居(中共上海地下组织斗争史陈列馆)现照

陈列馆重现了由刘长胜任店长的荣泰烟号,烟号店铺也曾是党的秘密活动机关之一

刘长胜故居南立面图

刘长胜故居坐落在繁华的静安寺地区愚园路上。这是一座花园住宅,砖混结构,占地面积239平方米。主立面呈对称式布局,内嵌阳台,铸铁直棂式栏杆;两侧设置三角形山墙,并有石饰。红瓦坡屋顶,开有老虎窗;鹅卵石墙,木制矩形门窗。

这里也是中共中央上海局的秘密机关之一。当时,刘长胜家在二楼,当时的地下市委书记张承宗则住三楼,而同楼的甚至还有一个国民党特务。当地下党在刘长胜家中联络,刘长胜的妻子和孩子就在屋外放哨,还用搓麻将的声音示意。

2001年,为保护这幢极具价值的文物建筑,有关部门决定运用建筑整体加固推移技术将刘长胜故居整体东移130米。

如今,这里作为中共上海地下组织斗争史陈列馆,通过实物陈列,情景模拟,影视合成等一系列表现手法,介绍了上海地下工作者可歌可泣的业绩。

地址:愚园路81号

开放信息:9:00-11:30(11:00停止进馆),13:00-16:30(16:00停止进馆),周一全天闭馆

交通路线:21路、37路,轨道交通二号线、七号线静安寺站

四行仓库

解放前四行仓库的资料照片

四行仓库抗战纪念地晋元纪念广场 CFP供图 为纪念抗战英雄谢晋元将军而命名 图片来源:《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8月11日06版)

创建于1931年的四行仓库是一座位于上海静安区中南部的仓库建筑,它是当时闸北一带最高大的建筑物,正门门牌号为光复路1号。这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六层大厦,占地0.3公顷,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它原是大陆银行和北四行(金城银行、中南银行、大陆银行及盐业银行)联合仓库,被称为“四行仓库”。

淞沪会战时期,这里曾驻扎452名国民党将士,英勇抵抗日军的进攻。1985年9月3日,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正式将其命名为“八百壮士四行仓库抗日纪念地”。

2015年8月10日,晋元纪念广场建成,四行仓库改造也全面竣工。作为改建工程“重头戏”的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建于四行仓库建筑体内的一二三层。于当月13日,淞沪会战78周年纪念日之际,作为战争遗址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落成开馆。

地址:光复路21号

开放信息:四行仓库建筑不对外开放;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对外开放:周二至周日(周一闭馆),上午9:00至下午16:30(16:00停止进场)

交通路线:18路、46路、108路、210路、518路,轨道交通八号线曲阜路站

金山卫城南门侵华日军登陆处

金山卫城南门侵华日军登陆处 图片来源: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官网

侵华日军登陆处纪念地瓮城北立面图

瓮城城楼正立面图

瓮城城楼横剖面图

1937年8月13日,日军在上海发动淞沪战役。1937年11月5日(农历十月初三),侵华日军以10万之众,在金山卫沿海地区登陆,我沿海守军在力量对比极其悬殊的状况下,殊死抵抗,奋勇杀敌,终因寡不敌众,仅40余人突围,其余全都壮烈殉国。日军登陆后对城内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大肆屠杀,实行“三光”政策,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十月初三”惨案。

1984年3月,金山卫城南门侵华日军登陆处由上海市政府公布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上海遗址纪念地”。1985年9月,金山县政府在此建亭立碑。

经过修缮、扩建,纪念地目前主要有抗日主题壁画、雕塑、古城墙遗址、日军碉堡、警世钟亭、金山卫城南门侵华日军登陆处碑铭等展示内容,城楼上增设有“侵华日军在金山的暴行”主题陈列室。

地址:金山区石化街道南安路87号

开放信息:8:30—16:00

交通路线:莲卫线、上石线

小蒸农民暴动活动旧址

小蒸农民暴动活动旧址现状大门

小蒸农民暴动旧址位于小蒸镇,原为陆少泉医生住宅。这是一座砖木结构的旧式两层楼房,占地面积188平方米,建筑面积260平方米。1961年被核定为青浦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初,中共小蒸乡党委开始在旧址筹建陈列馆,1984年建成对外开放,由小蒸乡人民政府主管。

民国16年(1927年)“四·一二”后,陈云到练塘、小蒸地区传达党中央“八·七”会议精神,组织小蒸农民军暴动。当时农民军领导人陆铨生、吴志喜、陆龙飞等,经常在此传达党的指示,部署斗争决策。民国17年1月3日袭击逼租水警枪船和1月5日夜间的小蒸暴动,都在这此决定。

如今这里陈列着农民暴动使用过的武器、领导人陈云、吴志喜等使用过的家具、生活用品等,还有大量有关暴动的照片和文书资料。

地址:青浦区练塘镇小蒸三管桥路86弄

开放信息:需预约(59255052)

交通路线:松江75路、76路

《义勇军进行曲》纪念地

国歌纪念广场

由建筑设计师邢同和担纲规划设计的“国歌纪念广场”,占地2.7万平方米,以直径为54米的圆形“国歌主题广场”为核心。

广场内处处蕴含着国歌的元素:圆形广场地面上设置多道0.3米宽环状带,暗示着唱片的造型,寓意《义勇军进行曲》在上海诞生,从上海唱响全中国;广场中央,一座12米高的青铜雕塑分外醒目。这座雕塑的主体造型是一面经过战火和历史风云洗礼的国旗,旗前还有一把军号。凝望雕塑,那段峥嵘岁月不禁浮现眼前。

在广场西南侧,还有国歌展示馆可供游客参观。展示馆由序厅、国歌诞生厅、国歌纪念厅、国歌震撼厅、辅厅(世界国歌厅)、我和国歌厅组成。展厅内采用世界先进的48声道环形影院,展出着400余件文物、文献和历史照片。

地址:国歌纪念广场•大连路绿地

开放信息:全天免费开放

交通路线:22路、25路、33路、79路、222路,轨道交通四号线、十二号线大连路站

中共上海区委早期党校旧址

复兴中路239弄4号现状

辣斐德路冠华里 ( 今卢湾区复兴中路239弄)4号曾是我党最早的党校之一。 这是一座旧式里弄石库门建筑,3层砖木结构,建筑面积约为150平方米,坐北朝南,黑漆大门,花岗岩条石门框,两旁饰方壁柱,门楣有花卉浮雕,外墙水泥仿石饰面,二楼出挑阳台。

1926年中共上海区委于此创设党校,对外称启迪中学。江浙区委宣传部主任尹宽任校长兼校党支部书记,周恩来、瞿秋白、彭述之等曾来校授课。1927年2月,上海工人第二次武装起义爆发,党校提前结束。这里随即成了武装起义的临时指挥机关和联络处。周恩来、罗亦农、赵世炎等人常在这里开会碰头。

上海第二次工人武装起义失败后,冠华里党校的活动也宣告停止。在这短短的半年时间里,这幢不寻常的房子,在江、浙、沪地区的革命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地址:复兴中路239弄4号

开放信息:不开放

交通路线:17路、24路、236路、864路,轨道交通一号线黄陂南路站

中共中央阅文处旧址

中共中央阅文处旧址 图片来源:东方网

中共中央阅文处旧址位于静安区江宁路673弄10号(原戈登路恒吉里1141号)。这是一幢砖木结构二楼二底的石库门住宅。

1930年,中央阅文处负责人张纪恩租下这幢石库门楼房。楼上的房间表面看来是普通卧室,实际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开会和阅批文件的地方,中央领导常来此阅读文件。

这里又被称为“中央文库”,是我党的第一座中央级秘密档案库。它保管着党从诞生起直至1933年党中央撤离上海期间的重要文书档案,共计两万多份。这些档案记录着一部中共建党史、一部人民军队壮大史、一部领袖人物史,在党史上的意义十分重大。直到1949年上海解放,一批忠贞不渝的共产党人,为保护“中央文库”与敌人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中共中央阅文处旧址2011年8月被静安区文化局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

地址:江宁路673弄10号

开放信息:不开放

交通路线:19路、76路、113路

上海交通大学爱国主义教育园区

上海交通大学爱国主义教育园区一号门房东立面图

上海交通大学爱国主义教育园区老图书馆西立面图

上海交通大学爱国主义教育园区内的“五卅”纪念柱 图片来源:中共徐汇区委党建网

上海交通大学爱国主义教育园区内的史霄雯穆汉祥烈士纪念碑 图片来源:上海交通大学校史网

园区位于华山路1954号,原为南洋公学,始建于1896年,盛宣怀(1844—1916年)创办,为中国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最早创办的大学。1921年改名交通大学。

校园内建筑围绕大草坪周边布局,整体建筑风格以折中主义为主,呈现出哥特式、文艺复兴式、中国古典式等样式特征。建筑群包括一号门房、中院、老图书馆、体育馆、总办公厅、工程馆、新上院、新中院、北四楼、执信西斋、科学馆、史霄雯穆汉祥烈士墓、五卅纪念柱等。

“五卅”纪念柱:1925年5月,为抗议内外纱厂日方资本家残酷杀害共产党员、工人领袖顾正红,上海市民掀起反抗帝国主义浪潮。5月30日午后,南洋大学(交大时名)学生结队前往南京路游行,行中遭到英印巡捕的枪杀和逮捕。交大附中同学陈虞钦身中7弹,不治身亡。当场十余人牺牲,数十人受伤。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附中同学吴恒慈为“五卅惨案”而悲愤万分,癔病旧疾复发,医治无效去世。1925年11月21日,南洋大学举行陈虞钦、吴恒慈两烈士追悼会。1926年,南洋大学在校园中设立“五卅”纪念柱一尊,以示纪念。

史霄雯穆汉祥烈士墓:1949年5月20日,上海交大毕业班同学穆汉祥和史霄雯,被敌人秘密杀害。他们4月底和5月初先后被捕,在死牢中受尽酷刑。为了维护组织和战友们的安全,拒不开口。他们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于宋公园(今闸北公园)。之后,交大为史霄雯、穆汉祥烈士建造了纪念碑。陈毅市长为纪念碑题词:“为人民利益而光荣就义是值得永远怀念的!”

华山路1954号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于1994年2月15日、2005年10月31日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2010年,上海交大历史建筑群以“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的名义,被列为徐汇区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华山路1954号

开放信息:免费开放

校史博物馆:全年开放 8:30-11:30; 14:00-16:30(周六、日闭馆)

交通路线:15路、72路、93路、806路、824路、830路、920路、923路、926路、958路,轨道交通一号线、十号线交通大学站

*文中未注明出处的图片均由上海交大安地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上海创物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提供。

参考资料:

[1] 中国共产党历史网、上海通-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网、上海党史网、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网等党史网站.

[2] 东方网、网易新闻、联合时报网、 上观新闻网等各大新闻网站.

[3]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 上海市现代上海研究中心编. 红色印痕 上海遗址百处[M].

[4] 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地晋元纪念广场建成[N].中国青年报.

[5] 陈振国. 上海早期党校的建立和活动[J].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06(第4期): 54.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